Loading AI tools
病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波拉病毒属(学名:Ebola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其中一属病毒,可导致伊波拉出血热,[1]此病可导致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且可能致人死亡。这与感染同为丝状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的症状极为相似。[2]根据过往疫病的经验,个案病亡率介于25%(2007年乌干达)和90%(2003年刚果)之间,平均约50%。[2]死亡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3][4]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8月10日) |
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伊波拉河命名,而1976年首次爆发伊波拉疫病的部落就在河畔。[5]最近四次疫病爆发均在刚果,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病,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透过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并无飞沫感染的证据。[3]尽管世界卫生组织竭力研究,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6]。目前已有疫苗可以预防萨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但无法预防其它伊波拉病毒株。
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 、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其所编译的蛋白中,NP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ebola-virus-disea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萨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为伊波拉病毒的标准学名亚种,该病毒有高达40%-90%的致死率,在流行地区死亡率1976年为88%、1977年为100%、1994年为59%、1995年为81%、1996年为73%、2001年至2002年为80%,2003年则是90%,2007年平均为83%。
1976年8月26日首次于萨伊北边城镇爆发,首例个案纪录为44岁教师Mabalo Lokela,当时他的高烧被诊断为疑似疟疾感染,并且接受奎宁注射治疗,这位病人每日回医院就诊观察,一周后却恶化为无法控制的呕吐,带血腹泻、头痛、晕眩伴随呼吸困难,并开始自口、鼻、直肠等多处开始出血,于9月8日过世,病程仅约2周。
不久之后,更多病患带著相似的症状就医,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疲倦、恶心、晕眩等。这些常发展成带血腹泻、严重呕吐和多发性出血,初期传染可能肇因于重复使用用过却未消毒之针筒,后续传染主要则是照顾病患时,在没有适当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受到病毒侵袭或传统埋葬前置作业的清洗过程。
苏丹伊波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在1976年首次在苏丹棉花厂工人身上被发现。研究人员指出,这名工人应该是在工厂中或附近接触到带原生物宿主,但在检测过工厂附近的动物及昆虫后仍一无所获,带原宿主至今仍是未知。
第二个病例是一位住在苏丹的夜店负责人,当地医院用尽所有的方法治疗他都没有效果,最后还是宣告不治。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并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导致病毒传遍医院发生大爆发。
最近的爆发发生于2004年5月。2004年5月,苏丹Yambio县回报20个病例,并有五人死亡。疾病管制局在几天后确认这些病例为苏丹伊波拉,邻近国家例如乌干达、刚果皆增加边界的守卫,以控制疫情。1976年苏丹伊波拉的平均死亡率为53%,1979年为68%,2000年至2001年间为53%,平均死亡率为53.76%。
1989年11月雷斯顿伊波拉病毒(Reston ebolavirus)首次在一群由菲律宾进口至美国维珍尼亚州雷斯顿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身上发现。此一病毒对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对人类并没有致命性。
1990年2月,雷斯顿伊波拉病毒再次在雷斯顿、德州及菲律宾爆发。1992年及1996年,更多病例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和德州发现。所有感染的猴只出现与猿猴出血热类似的症状。在这两次爆发中,没有任何人类受到感染。
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Taï Forest ebolavirus)首先在象牙海岸的塔伊国家公园中被发现。在1994年11月1日,两只黑猩猩尸体在森林里被发现。检验人员发现在心脏中的血液是棕色的,且内脏外观并没有明显痕迹,肺中充满血液。从黑猩猩身上采取到的组织显示,此病毒与苏丹伊波拉及1976年爆发的萨伊伊波拉十分相似。 1994年后,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发现,科学家用许多方法对病毒进行检测。感染的来源被认为是一只被黑猩猩捕食且带有病毒的疣猴。 执行尸体检验的其中一位科学家感染了病毒,出现了类似登革热的症状并在一星期后被送到医院治疗。两个星期后出院,在感染病毒之后的第六个星期完全康复。
本迪布焦伊波拉病毒(Bundibugyo ebolavirus)首次出现于2007年8月,造成了西部区 (乌干达) 本迪布焦区的伊波拉出血热疫情。
症状因人而异,会突然出现。
典型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潜伏期约2-21天。 (95%的感染者于21日内发病,但有个别感染者在病毒入侵身体后第25日才发病。伊波拉病毒潜伏期多数在8-10日之间。)
最初的症状包括:发高烧(最少38.8摄氏度或101华氏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或腹部疼痛、严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咙痛、作呕和头晕。怀疑疫症爆发前,早期症状会被错误诊断为疟疾、登革热、伤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细菌感染,这些病都较常见。
伊波拉病毒进而可能会引致腹泻、深色或带血的粪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紫斑和内出血。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包括鼻、口、肛门、生殖器官或针孔。
其他症状包括低血压(低于90毫米汞)、低血容量、心悸、体内器官严重受损(尤其是肾、脾和肝)并引致弥散性全身坏死及蛋白尿。
由中期症状病发开始到死亡(通常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以及脏器衰竭) 通常需要7至14日。染病后第二个星期,病人一是退烧,二是出现多个器官衰竭,甚至出血不止。[8]
体液传染。
尽管伊波拉病毒来势汹汹,但仍有一些人能幸存下来。他们须经常接受检查,以确保其体液里不含有病毒,除了眼球。据悉,男患者痊愈40天后还能通过性行为把病毒传播给他人。这种病毒通过接触被感染的人或者动物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其他体液传播。因此,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家属最容易被感染。
埃博拉病毒通过“细胞内吞”和“膜融合”等方式侵入细胞内部,其表面跨膜糖蛋白GP在后一种入侵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埃博拉病毒可侵袭哺乳动物体内多种组织细胞,例如巨噬细胞、纤维原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细胞等,并造成脏器坏死和组织糜烂出血。
治疗首先是辅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电解质,修复损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排除个别病例,伊波拉康复者的血清在治疗疾病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扰素对伊波拉也是无效的。在猴子试验中,凝固干扰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学家宣称,4只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猕猴中有3只康复。[9]
现今唯一对抗方法为注射NPC1L1阻碍剂,埃博拉病毒需透过NPC1进入细胞核进行自身复制,NPC1蛋白于细胞间进行运输胆固醇,即使阻碍剂会阻挡胆固醇的运输路线造成尼曼匹克症,但那是可以容忍的。绝大多数的爆发都是短暂的时间。[10]
曾到“伊波拉病毒出血热”流行地区,或曾进行伊波拉病毒检体实验操作,并出现急性发烧、腹泻、呕吐、头痛、恶心等疑似症状,请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医师相关旅游史等讯息。 [11]NPC1阻碍剂也能对抗马尔堡病毒。
首款可用在人体的疫苗Ervebo(rVSV-ZEBOV)由默沙东公司研发,先后于2019年11月13日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建议欧盟委员会批准有条件上市[13],于2019年12月19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14],该疫苗为预防性疫苗,适用于18岁及以上人群[15]。
由于伊波拉病毒致死率极高,因此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归类为最高等级之生物恐怖袭击的武器。被认为是最可怕的威胁公共安全、健康的潜在生物武器。
根据美国科学家于迪特里克堡和前苏联Biopreparat机构的研究,伊波拉病毒曾在冷战期间考虑作为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
伊波拉病毒因其致命性强而考虑作为生物武器,但由于病毒孵化期短,很可能在先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大规模传播。因此有些病毒研究者希望通过结合天花病毒,制造出一种传播范围大、杀伤力强的病毒,作为恐怖袭击武器。
2014年9月20日,伊波拉病毒借由飞机开始扩散到美国,美国疾管局证实德州达拉斯出现一名感染伊波拉病毒患者。他从赖比瑞亚回来,却在美国发病,所以这是美国诊断出的第一宗伊波拉病例,也是第一个在非洲以外所诊断出的伊波拉病例。
CNN主播:“我们有重大突发新闻,德州达拉斯医院有病患确诊染上伊波拉,这是首宗在美国本土发病的案例。”随后美国疾管局赶紧出面说明,美国疾管局主任弗莱德:“今天我们要告诉大家一名从赖比瑞亚回来的国人,在美国被诊断出染上伊波拉。”
这名男子9月19日从赖比瑞亚搭机返美,隔天抵达,26日开始出现高烧和呕吐症状,多日后才前往医院就医。29日德州达拉斯医院诊断患者疑似染上伊波拉,立即通报,化验结果呈阳性反应。令人担心的是,患者从发病到住院这关键四天曾经和多名亲友接触,不只如此,和他从赖比瑞亚搭乘同一班机的旅客只要接触过,都有可能在未来几天发病。疾管局强调会严防疫情扩散,全力清查曾和病患接触过的人。
由于伊波拉病毒的潜伏期最多可达21天,而且疾管局基于保护病患隐私,不会公开更多相关细节,只强调这名病患在赖比瑞亚应该没有参与对抗伊波拉病情的工作,但毕竟先前感染的美国人全部都是在西非疫区确诊后,才返回美国治疗,而这名德州病患不但是美国诊断出第一宗在美国发病的伊波拉病例,更是第一个在非洲以外诊断出的病例,伊波拉病毒是透过直接接触或体液传染,不会经过空气传播,但伊波拉病毒在西非爆发六个月以来,已经造成当地超过三千人死亡,如今连美国也传出病例,美国疾管局甚至警告,到明年一月以前,光是在西非就会有55万到140万人感染。
该地区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记载的在萨伊的Yambuku和苏丹西部的Nzara第一次爆发的地方。起源于商业发展,把泥土中的病毒卷起。在这次爆发中,共有603个感染案例,有431人死亡。其中萨伊318例感染,有280例死亡;苏丹有285例感染,151例死亡。最后由于病毒孵化期短,杀人的速度比传播快,导致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再传播。
伊波拉目前共发现4种品系。两种分别命名为EBO-Z(Ebola-Zaire,萨伊伊波拉)和EBO-S(Ebola-Sudan,苏丹伊波拉)在1976年被确认。相对于萨伊伊波拉的90%的死亡率,在苏丹爆发的伊波拉病毒的死亡率较低,约为50%。1990年,相似的病毒在从菲律宾进口到美国维吉尼亚州雷斯顿的猴子中发现。这种病毒被命名为Ebola-Reston。
更进一步的爆发发生在萨伊及刚果民主共和国(1995年、2003年、2012年、[16]、2018年刚果赤道省、2018年刚果基伍)、加彭(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2001年和2002年)、乌干达(2000年、2012年[17])、南非(1996年)、美国德州(1989年、1990年和1996年)、‘苏丹’(2004年)和西非(爆发于几内亚,2014年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