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北市道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仁爱路是台湾台北市的重要干道,为东西向道路,共有四段,仁爱敦南圆环以西属西向单行道,以东则为双向道,仁爱敦南圆环的西向单行道与南边的信义路东向单行道构成一个互补的单行道网。仁爱路东抵台北市政府,西抵台北府城东门(景福门)直通凯达格兰大道;仁爱路东端之府前广场假日常封闭举办活动使用。仁爱路与敦化南路交会处之圆环(仁爱敦南圆环),常做为台北灯会活动之主灯区。仁爱路亦为台北市著名的林荫大道之一,路中央布设公车专用道。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7月11日) |
(由西至东)
仁爱路辟于日治时期,在1932年的都市计画中即已被预定辟为林荫道路,称为东门大通(或称东门通、东门町通)。日治时代初由东门延伸至今日东和禅寺一带,又于1930年代延伸至文化村、新生南路大排水沟等地为三线路(中央快车道与两侧慢车道以安全岛分开),至领台末期,依循都市计画开辟今天仁爱路三段慢车道部分,北侧至原空军总部止,南侧则连接幸小学校(今台北市大安区幸安国民小学)。
1952年吴三连市长任内,因防空疏散政策,将原为死路之仁爱路三段北侧终点从空军总部门口往东打通至安东街,路幅10公尺、石子路面;同期将二段路面改铺柏油。[1][2][3]
又为辟建连接松山机场至总统府之迎宾大道,台北市政府于1956年接受美援贷款、同时自筹资金,将仁爱路从安东街往东打通至南延之敦化路,并在交会处设一200公尺大圆环,1957年铺石子路面,1958年9月连同分隔岛、柏油路面全部完工,打通后路宽60公尺;同时将原本止于幸安国民小学之三段南侧慢车道也延伸至安东街口,与四段衔接。[4][5][6]仁爱路四段之重要民生设施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亦在1957年发包兴建。[7]
原定开辟为100公尺宽之仁爱路三段,在两侧慢车道之间快车道用地实有不少建物,不尽为违建(如省运会足球场用地位于三段路中央),曾组织指派代表请愿停止拆迁,批评三段道路计画太宽且与二、四段不称,而成“大肚子型”;后市议会亦决议不宜单独拓宽三段,黄启瑞市府终未能征得住户同意,使三段园林大道计画暂时搁置。[8][9][10]
1967年台北升格直辖市之后,台北市政府将仁爱路四段自敦化南路圆环处东延至基隆路、仁爱路三段拆除原位于快车道用地上之合法、非法建筑,辟为100公尺宽的林园大道,今仍为目前台北市最宽敞的道路。[11][12]仁爱路一段原无三线路设计,此时亦依二段样式拓宽为三线路,全路于1970年竣工,但光复南路至基隆路段路幅由60公尺缩减至40公尺。[13][14][15]
为解决台北府城东侧景福门圆环交通问题,于1979年指定仁爱路自该处至杭州南路间由东往西单行,同样起于景福门之信义路到杭州南路则为配对单行由西往东;1989年,仁爱路单行区间扩大至新生南路止;1990年,又延伸到敦化南路。[16]
仁爱路共分四段。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