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仁书院
香港中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仁书院 Queen's College | |
---|---|
![]() 皇仁书院校舍 | |
地址 | ![]() |
类型 | 官立中学 |
隶属 | 香港教育局 |
创办日期 | 1862年(中央书院) 1890年(改名为维多利亚书院) 1894年(改名为皇仁书院) |
校长 | 陈祥伟先生 |
副校长 | 凌婉婷女士 陈婉媚女士 赵铭施女士 |
职员人数 | 约90人 |
学生人数 | 约735人 |
班级数目 | 24个班别 |
语言 | 英文 |
校园面积 | 约16,766平方米 |
校训 | 勤有功 (拉丁语:Labor omnia vincit) |
校刊 | 黄龙报 |
分院 | 史钊域(Stewart)、胡礼(Wright)、狄烈(Dealy)、丹拿(Tanner)、古禄(Crook)、狄龙(De Rome)、启(Kay)、威廉臣(Williamson) |
电话号码 | +852 2576 1992 |
传真号码 | +852 2882 4546 |
学校网址 | www |
![]() |
皇仁书院(英语:Queen's College)为香港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学。1862年于中环歌赋街校舍启用时命名为中央书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当时又称大书院),及后于1889年迁往中环荷李活道新校舍,1890年政府刊宪改名为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1894年,政府再度刊宪易名为皇仁书院(Queen's College)。目前校舍位于香港铜锣湾高士威道,为全港仅有的三家官立男子中学之一[注 1]。[1][2][3][4][5][6]
历史
在1841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前,公开的教育主要由私塾及后来的华人乡村学校提供。1847年,第二任香港总督戴维斯组成“教育委员会”,选定三所私塾(华人乡村学校,Chinese Village School)提供每校每月十元补助,由1848年开始升格为官立学堂(Government School)[注 2]。至1859年,香港的官立学堂(称皇家书馆)已发展至19所,由政府提供教室和师资,每个学生要给教师铜钱二十五文“作茶资之用”,但无需交学费。[7]1860年7月理雅各领导下的教育委员会(The Board of Education) 推行《理雅各教育革新计划》,将维多利亚城内的皇家书馆,包括香港成为殖民地前已开始教学的太平山学堂(Tai-ping-shan School)、中环学堂(Chung-wan School)、上环学堂(Sheung-wan School),合并成“大书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又译中央书院)。[8][9][10] 中央书院于1862年1月1日的校舍座落于中环歌赋街与城皇街交界,即今圣公会基恩小学位置。
史钊域博士担任首任校长,当时他还兼任全港官校视学官(Inspector of Government Schools),直至1879年3月香港政府另行设立教育部门管理香港学校为止;其后史氏更获擢升为布政司。直至现在学校仍然保存在每年3月10日,即立校日,率领学生前往跑马地香港坟场史钊域墓前祭拜的传统。而当年的学生有别于现时绝大部份学生来自本地,当时中央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不同各地,主要研究中国古典书籍[6]。这是一所中学,学生多半是各国中产阶级子弟,课程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11]:35。
1864年,中央书院有约一百二十名学生,分为中文部和英文部。中文部学生必须学习《论语》、《孟子》及《中庸》[12]。学生须通过典籍口试才能入读英文部,英文部学生除学习英语、地理、算术及历史外,还学习《五经》及《史记》[12]。1869年,在港督麦当奴推动下,开设化学和几何科等[12]。


1885年4月26日,当时港督宝云主持了中央书院新校舍的奠基仪式,估计孙中山先生也有出席。因学生日渐增多,到了1889年7月10日,位于中环鸭巴甸街及荷李活道交界(即现今中环元创坊)的新校舍启用,1890年2月18日根据政府公告第70条,校名更改为“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6][4][3] 歌赋街原址后来兴建中央女子书院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 for Girls)新校舍。因犹太裔慈善家庇理罗士捐赠新校舍兴建费用,故改名为庇理罗士女子中学(Belilios Public School)。[13][14]
新校舍是当时香港最大的校舍,位于歌赋街中央书院原校舍对面 ,附近有孙中山先生故居(必列者士街2号)、香港西医书院等辛亥革命遗址。这幢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建筑物需时5年、耗资25万元兴建,是香港当时造价第二昂贵的建筑物。该校舍空间远较大书院宽敞,除了可容纳逾900名学生外,更配备完善设施,包括21间课室、实验室、学生活动室、两个球场及一个有盖操场。后来,随著学校课程转变,当局陆续在校舍增添更多设施,例如小食部、地理室、图书馆、师范大楼。[14]
1894年2月3日,香港政府刊宪宣布维多利亚书院校名于1894年1月31日根据政府公告第38条更改为“皇仁书院”(Queen's College),以纪念维多利亚女皇,并一直沿用至今。[5] 当时该校主要教授算术、文法及常识等科目,为19世纪末的香港所罕见。该校因展现其优秀的学术及体育成就,广为公众认识。皇仁书院的校刊名为《黄龙报》,创刊于1899年6月。[6]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攻占香港。皇仁书院于1941年底被逼停课,校舍于香港保卫战时被征召作陆军医院。日占初期荷李活道校舍为日军所用,其后完全毁于战火,更被辟为难民营。仅留下由 Bertram Mackennal 在1910年雕制、时任港督卢加勋爵在1912年揭幕的胡礼校长的半身雕像。雕像在战后1950年被移送高士威道新校舍。[6]

1947年2月,皇仁书院终于在坚尼地道26号复课。1949年,在战前已在皇仁任教的威廉臣被委任为校长。威廉臣校长设计了校服和校呔,开创了先河。香港政府后来拨地在高士威道兴建皇仁书院新校舍,并在一年内完工。1950年皇仁学生要借用圣若瑟书院礼堂举仔周年颁奖礼。1950年9月22日,位于铜锣湾邻近维多利亚公园的现址的校舍,由时任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高士威道校舍奠基仪式,并于同日正式启用,沿用至今。在平整大坑的农地后,该地曾建成皇后运动场和更衣室。在决定兴建新校舍前,曾建议在此兴建喇沙书院临时校舍。高士威道校舍兴建在前皇后运动场的其中一角,其馀地方划为海军球场(现铜锣湾运动场)运动场。新校舍由港督葛量洪爵士和行政立法两局议员罗文锦爵士主持开幕仪式,何东爵士和周寿臣爵士等显赫校友都有出席。1951年皇仁书院四个班的学生借用英皇书院校舍。[6]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学校改由教育统筹局(后更名为教育局)管理,仍使用原校名继续办学,惟校徽亦因而作出修改,去除象征英国皇室的皇冠。
2011年3月,教育局公布“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计划申请结果,其中包括皇仁书院在内。由2011/12学年开始,每年级的班别从5个减少为4个。[15]
2012年,皇仁书院会踏入150周年。在2010年10月时,皇仁书院便已宣布将会在150周年时发行纪念邮票,成为香港首套香港邮政官方为中学校庆发行的纪念邮票。2011年9月,香港邮政公布将发行“皇仁书院一百五十周年校庆”邮票小型张,并首次采用盾形设计邮票[16]。
2016年,副校长赵善衡于旧生会晚宴啤酒大赛游戏环节夺冠赢得价值约港币5,000元的澳门豪华酒店连船票套票,被质疑事后没退还予主办单位,亦无向上级、分区教育主任或教育局汇报。然而,校长李瑞华称,当晚她亦在场,一向认知是公务员不得接受抽奖礼物,但副校长赵善衡当晚为胜出游戏比赛所得,性质与抽奖不同,又指为免引起误会,将会把换领券退还主办单位-皇仁旧生会[17]。
2017年2月,脸书专页“皇仁书院政改关注组”指出,副校长赵善衡要求最新一期出版的校刊《黄龙报》临时更改主题,然而《黄龙报》的上届编委会已决定当届以法律界为专辑主题,且已经进行不少前期工作。最终,校长李瑞华决定停止更改计划。随后,副校长赵善衡调职至长洲官立中学。[18][19]
2019年2月24日,皇仁旧生会何鸿燊天文观测站隆重开幕,观测站位于港岛大潭,面积约5300平方呎,由一座长60呎、阔25呎、高10呎的圆顶屋构成。观测站设有顶级天文仪器观赏天象和天文摄影,包括一台全自动控制16吋固定光学望远镜主要用于天文摄影、一台14吋流动光学望远镜备有自动对准及追踪目标天体的功能及一台全港最大可全日运作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天线直径3米,可以接收天体发出而肉眼无法观测的无线电波[20]。
校舍
二次大战后,皇仁书院校舍座落香港岛中部的湾仔区,实际位置位于铜锣湾天后,高士威道及铜锣湾道之交界,毗邻维多利亚公园及香港中央图书馆。校园的面积达16,766平方米,较香港一般中学为大,于1950年建成,属现代主义建筑,同年9月22日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新校舍开幕仪式。校舍曾于1960年代和1990年代扩建。[6]



校舍内的设施如下:
-
演讲室
-
课室
-
1楼通道
-
花园
收生、科目及教学语言
皇仁书院在校学生约800人,分布于24个班别。每级设4个班别,每班约36人。[22] 皇仁书院每年收生四班约144人,分别由自行收生及统一派位途径录取,另与轩尼诗道官立小学、轩尼诗道官立小学(铜锣湾)及爱秩序湾官立小学均为联系学校。[23] 2011年前中一每年均取录五班共200人,惟于教育局缩班政策下,自2011学年起每年收生学额将减至四班,合共约144人。[24]中一新生可以参与由校方及高年级师兄领导的迎新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二二三”的旧学制下,中六至中七设4个班别,分别以早期香港大学的四个学院命名:6A/7A(Arts,文学院)、6E/7E(Engineering,工学院,修读纯数科)、6M/7M(Medicine,医学院,修读生物科)、6S/7S(Science,理学院,修读纯数科,或数学及统计科与电脑应用科或通识科),因为早期香港大学的学生主要是皇仁书院的预科生。A班约有30人,而 E、M、S 班则各约有27人。
皇仁书院为香港114间以英文作为教学语言的中学之一。除了中国语文科、中国历史科、普通话科外,其馀所有科目均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文。
历任校长

- 史钊域博士(Dr. Frederick Stewart,1862年 - 1881年)[6]
- 胡礼博士(Dr. G.H. Bateson Wright,1881年 - 1909年)
- 狄烈先生(Mr. T.K. Dealy,1909年 - 1918年)
- 丹拿先生(Mr. Bartram Tanner,1918年 - 1925年)
- 古禄先生(Mr. A.H. Crook,1925年 - 1930年)
- 狄龙先生(Mr. F.J. de Rome,1930年 - 1939年)
- 奥干拿先生(署理)(Mr. M.G. O'Connor,1939年 - 1941年)
- 威廉臣先生(署理)(Mr. L.G. Morgan,1946年 - 1947年)
- 费格逊先生(署理)(Mr. J. J. Ferguson,1947年)
- 威廉逊先生(Mr. H.N. Williamson,1947年 - 1961年)
- 张经柏先生(Mr. Cheung King-pak,1961年 - 1964年)
- Mr. Wong Yee-wa (署理,1964年)
- 金宝先生(Mr. F.C. Gamble,1964年 - 1965年)
- 司徒庄先生(Mr. John Stokes,1965年 - 1970年)
- 黄励文先生(Mr. Raymond Huang,1970年 - 1973年)
- 郑旭宁先生(Mr. William Cheng Hsü-ning,1973年 - 1976年)
- 荣德渊先生(Mr. Timothy Yung,1976年 - 1982年)
- 赵东成先生(Mr. Chew Tung-sing,1982年 - 1987年)
- 江绍忠先生(Mr. Kong Shiu-chung,1987年 - 1994年)
- 李家鸿先生(Mr. Lee Kar-hung,1994年 - 2000年)
- 张林丽琼女士(Ms. Kitty Cheung Lam Lai-king,2000年 - 2003年)
- 李乐然先生(Mr. Vincent Lee Lok-yin,2003年 - 2013年)
- 罗李瑞华女士(Mrs. Law Lee Sui-wah,2013年 - 2018年)
- 刘梁路得女士(Mrs. Lau Leung Yvetta Ruth,2018年 - 2024年)
- 陈祥伟先生(Mr. Eric Chan Cheung-wai, ,2024年 - )[25]
校歌
皇仁书院校歌的旋律来自英国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的校歌《四十年来》,并与香港协恩中学的校歌旋律相同。英文校歌歌词出自该校代理校长祈惠霖先生(Mr. William Kay)于1920年的手笔(祈惠霖先生在1934年6月接任成为英皇书院的校长)。而中文校歌歌词则出自皇仁书院校友陈钧润先生的手笔,并刊载在校刊《黄龙报》内。虽然校歌有第二及第三段,但现时师生大部分的场合唱校歌的时候均不会唱该两段。(160周年校庆演唱会是有唱的例子)
皇者仁风校史馆
校史博物馆于2013年配合150周年校庆成立,希望藉收藏及展出不同年代的学校文件和文物提高同学和市民大众对皇仁书院历史的认识。2017年搬至一楼并翻新、扩建、易名为“皇者仁风校史馆”,以配合155周年校庆。[26]
活动及成就
所有学生均被分配至8个学社(house)中的其中一个。学社制度于1950年代由威廉臣校长所创立,分别为Stewart House(史钊域社)、Dealy House(狄烈社)、Wright House(胡礼社)、Kay House(启社)、Crook House(古禄社)、Tanner House(丹拿社)、de Rome House(狄龙社)和 Williamson House(威廉臣社)。其中 Williamson House(威廉臣社)原来为 School House,在威廉臣校长离任后改为 Williamson House(威廉臣社)。各社以皇仁书院最早和最有贡献的8名校长命名。学社会于水运会、陆运会和其他社际比赛中互相竞争,以鼓励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也使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够融洽共处。此外,皇仁书院各个校队亦经常参与校际比赛。[27][28]
皇仁书院设有54个不同类型的学会,类型分别有体育、康乐、宗教、社会服务及学术范畴。除了学会外,皇仁书院还有三个制服团体,分别是香港红十字会青年团第22团、香港交通安全队及港岛童军十二旅。[29]
截至2023年(第38届),皇仁书院在香港杰出学生选举中累积产生了22名香港杰出学生,在香港所有中学中排名第2。 [30] [31]
香港杰出学生:
- 陈思瀚
- 冯启思
- 童成
- 范平正
- 陈宁
- 关汉杰
- 蔡杰铭
- 何龙伟
- 盘肇忻
- 蒋濛
- 杨思明
- 沈旭晖
- 陈家颢
- 张敬谦
- 陈汝昌
- 许嘉铨
- 赵君儒
- 贺锦辉
- 赵俊威
- 谭衍恩
- 郭捷彬
- 袁玮谦
皇仁书院的学生获选参加各种类的国际及本地学界活动、校际运动比赛、联校文化及学术活动、音乐及乐团比赛、海外交流计划、学术奖学金评选、杰出学生选举、海外留学奖学金评选、代表香港参与国际学术比赛、海外体育比赛:[32]
- IPhO 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香港代表)国际赛个人金牌 [35]
- IJSO 国际初中科学奥林匹克(香港代表)国际赛个人金牌 [36]
- IOI 国际资讯奥林匹克(香港代表)国际赛个人银牌 (香港第一面奖牌) [37]
- iGeO 国际地理奥林匹克(香港代表)国际赛个人银牌 [38]
- EuPhO 欧洲物理奥林匹克(香港代表)国际赛个人金牌 [39]
- APhO 亚洲物理奥林匹克(香港代表)国际赛个人银牌 [40]
- IBO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香港区比赛最佳学校奖 [41]
- HKPhO 香港物理奥林匹克最佳学校奖 [42]
- CMO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香港代表)个人金牌 [43]
- CWMO 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香港代表)个人金牌 [44]
- 怡和奖学金(Jardine Scholarship,剑桥大学/牛津大学)[45]
- 剑桥大学香港校友会菲腊亲王奖学金(Prince Philip Scholarship)[46]
- 英国/香港奖学金 UK/HK Scholarship [49]
- 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 (Sir Edward Youde Memorial Scholarships for Overseas Studies) [50]
- 恒生银行海外留学奖学金 (Hang Seng Bank Overseas Scholarship) [51]
- 香港卓越奖学金(Hong Kong Scholarship for Excellence Scheme)[56]
- 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中学会考卷面总分全港第一)[57]
- 政府奖学金(Government External Scholarship,中学会考其中七科卷面总分全港前30/40名)[55]
- 年度葛量洪杰出学生奖(Grantham Scholar of the Year)[55]
- 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Sir Edward Youde Memorial Medal,中学会考、高级程度会考、中学文凭试中取得最优异成绩)[58]
- 南华早报“年度学生”(Student of The Year)[59]
- 美国Hugh O'Brian Youth Leadership 世界领袖会议(World Leadership Congress)香港代表
公开考试佳绩
皇仁书院是产生最多香港中学会考“10A状元”(应考的10科全部取得A等成绩)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7科5**状元”(在至少3个选修科及4个核心科获得5**成绩)的学校之一。截至2024年,共有71名,其中57名会考“10A状元”及14名文凭试“7科5**状元”,排名全港第1。 [61]
由1987年至2010年期间,皇仁书院已累积产生了最少57名“十优状元”[62],当中2006年更有六名学生同时考获十优[63]。此两项纪录在香港中学会考历史上未有学校能打破[64]。2003年,皇仁书院参加应届中学会考的198名学生,共取得455个A级成绩,人均2.3个A级成绩,其中5人为“十优状元”[65]。在各届会考中,亦常有皇仁书院学生蝉联“全港第一”的桂冠,其各科卷面总分为一众“十优状元”中最高者。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的考生,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莫凤麟奖学金” “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 [57]。从1993年至2010年的香港中学会考,皇仁书院于每一届都产生“十优状元”,纪录连续未有间断。[32]
随著新高中学制的推行,中学会考于2011年停办。
在2012年的首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六名“7科5**状元”(在至少3个选修科及4个核心科获得5**成绩)当中,有两人乃皇仁书院的应届考生,成为全港之冠,开创文凭试历史的佳绩纪录[66]。于2012至2020年的连续九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均产生“7科5**状元”。[67] 皇仁书院于2021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并没有产生“7科5**状元”,于2022年及2023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又继续产生“7科5**状元”。
近年各届会考“十优状元”及文凭试“7科5**状元”(在至少3个选修科及4个核心科获得5**成绩)人数 [68][32]:
- 1978:游子觉:九优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及医学博士 [80] [81][82], 现为肿瘤科医生
- 1982:关城安:九优状元 [83]
- 1983:陈浩然:九优状元,获怡和奖学金及剑桥大学菲腊亲王奖学金,于剑桥大学修读医科。 [84][45][80][85][86]
- 1984:锺子丹:九优状元,获牛津大学华顿学院李兆基奖学金,于牛津大学修读物理学。 [87][47]
- 1985:黎耀基:九优状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四优状元,获剑桥大学香港校友会菲腊亲王奖学金,于剑桥大学修读医科。 [88][89][80]
- 1986:许睿:九优状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四优状元,获剑桥大学香港校友会菲腊亲王奖学金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剑桥大学修读医科,现为肠胃及肝脏专科医生。[90][89][91][80][92]
- 1989:洪长锥:九优状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四优状元,获剑桥大学香港校友会菲腊亲王奖学金及英国/香港奖学金,于剑桥大学修读医科,现为肠胃肝脏专科医生。 [93][89][80][49] [94]
- 1989:简德诚:九优状元 [93]
- 1989:陈维坚:九优状元(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获颁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获剑桥大学香港校友会菲腊亲王奖学金及英国/香港奖学金,于剑桥大学就读,并于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现职大新银行执行董事兼财富管理处主管。 [93][89][57][49][95]
- 1990:冯启思:九优状元,获选香港杰出学生,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运筹学的工程理学士,于剑桥大学获得统计学的哲学硕士,并于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 [96][97]
- 1990:陈焕忠:九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麻省理工学院修读电脑科学。 [96][91]
- 1990:刘炜:九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加州大学怕克莱分校修读电机工程。 [96][91]
- 1990:李皓炘:九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史丹福大学修读社会科学。 [96][91]
- 1990:伍时康:九优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 [96]
- 1990:林中柠:九优状元 [96]
- 1991:刘伟略:九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史丹福大学获得电脑科学学士及电脑科学硕士。[98][91][99]
- 1991:汤英辉:九优状元,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修读电机工程学士,并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修读电机工程硕士。[98][100]
- 1991:林彦民:九优状元,获史丹福大学电机工程学士、硕士、博士,于香港大学工程学院担任教授。 [98][101]
- 1991:李明强:九优状元,于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 [98][102]
- 1991:陈庆麟:十优状元,获伦斯勒奖学金于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修读电脑科学理学士及电脑与系统工程理学士,并获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政策硕士。 [98][103]
- 1991:叶荣刚:十优状元,“10科A(01) 超级状元”,为全港第一位10科A(01) 超级状元,于麻省理工学院就读。 [98][104]
- 1992:蔡杰铭:九优状元,获选香港杰出学生,获英国/香港奖学金,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修读工程学士(电子电机),并获史丹福大学商学研究院理学硕士(管理)。[105][106]
- 1992:陈鸿翔:九优状元 [105]
- 1992:张力行:九优状元 [105]
- 1992:刘振轩:九优状元 [105]
- 1992:梁智邦:九优状元,获伦斯勒奖学金于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修读电子工程学。 [105]
- 1992:汤国江:九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及金融学理学士。 [105][91][107]
- 1992:黄耀德:九优状元 [105]
- 1992:曾颖康:九优状元,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物理学 [105][108]
- 1993:徐绍基:九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伦敦政经学院修读经济学。[109][91]
- 1993:郑恩源:九优状元 [109]
- 1993:黄文杰:九优状元,获香港大学法学士、剑桥大学法律硕士,获委任为资深大律师。[109][110]
- 1993:何龙伟:九优状元,获选香港杰出学生,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麻省理工学院修读土木工程。[109][91]
- 1993:朱敏明:十优状元,升读牛津大学。 [111][112]
- 1993:林熙宁:十优状元,“10科A(01) 超级状元”(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获史丹福大学化学工程学士、电脑科学硕士,并获麻省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博士,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学院教授。[111][57][113][114]
- 1994:李家宜:十优状元,“10科A(01) 超级状元”(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升读麻省理工学院。[115][57][116][112]
- 1994:蔡旭伦:十优状元,“10科A(01) 超级状元”,获颁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升读加州理工学院。 [115][91][95]
- 1994:李天文:十优状元,获奖学金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修读电机工程学士及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115][117]
- 1994:黄添培:十优状元,获张鉴泉纪念奖学金,于香港大学修读土木及结构工程,并获志奋领奖学金于伦敦帝国学院修读土木工程硕士。 [115]
- 1995:蔡逸伦:十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麻省理工学院修读土木工程。[118][91][104]
- 1995:杨延德:十优状元,于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数学与统计学学士。 [118][112]
- 1995:杨思明:十优状元,获选香港杰出学生,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耶鲁大学获得电脑及经济双学位,以及电脑硕士学位。 [118][91][97]
- 1995:蒋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十优状元,获选香港杰出学生,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史丹福大学修读电机工程学士、硕士、博士,现为美国普渡大学校长。 [118][119][91][97][120]
- 1996:陈祖圣:十优状元(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就读。 [121][122]
- 1996:颜伟杰:十优状元,获恒生银行海外留学奖学金,于普林斯顿大学修读电脑,并于麻省理工学院修读电脑博士。 [121][112]
- 1997:蒋允中:十优状元,获颁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麻省理工学院就读。 [123][91][112][95]
- 1997:李曛樯:十优状元,获剑桥大学香港校友会菲腊亲王奖学金,于剑桥大学就读。 [123][89]
- 1997:许新林:十优状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五优状元,于香港大学修读土木及结构工程,获詹天佑土木工程高校优秀毕业生奖。 [123][124][125]
- 1997:谭仲晖:十优状元,升读宾夕法尼亚大学。 [123][126][112]
- 1998:许嘉铨:十优状元,“10科A(01) 超级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获史丹福大学统计学硕士,并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统计学博士。 [127][91]
- 1998:彭凯翔:十优状元,“10科A(01) 超级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获史丹福大学电脑工程硕士。 [127][91]
- 1998:吴业轩:十优状元,“10科A(01) 超级状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五优状元,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 [127][128]
- 1998:蔡达铭:十优状元,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修读经济学及工程学,并获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授。 [127][129]
- 1998:蔡伟定:十优状元,于芝加哥大学修读经济学和统计学。 [127][130]
- 1999:李仲辉:十优状元,获剑桥大学香港校友会菲腊亲王奖学金,于剑桥大学就读。[131][89]
- 1999:黄文海:十优状元,于康奈尔大学修读电机工程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并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得电机工程学硕士及博士,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电机与电脑工程学系教授 [132][125][133]
- 2000:袁启恒:十优状元,“10科A(01) 超级状元”,获恒生银行海外留学奖学金,于芝加哥大学就读。 [134]
- 2000:麦智林:十优状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五优状元,于耶鲁大学修读物理学及历史学,并于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及工程管理硕士。[128][135]
- 2001:游兆聪:十优状元,获恒生银行海外留学奖学金,于杜克大学修读土木工程,并于普林斯顿大学修读土木工程博士。[136][137]
- 2001:黄议乐:十优状元,于麻省理工学院修读数学博士 [136][138]
- 2001:江伟业:十优状元,于耶鲁大学修读数学博士 [136][139]
- 2002:丁信显:十优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 [140]
- 2002:袁恺寅:十优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 [140]
- 2002:苏汉昌:十优状元,于香港大学医学院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及医学哲学博士,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 [80] [140][141]
- 2002:庄奋飞:十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芝加哥大学修读数学,并范德堡大学数学哲学博士。 [140][142][91][143]
- 2003:司徒志威:十优状元,获香港校友会联会奖学金,于芝加哥大学修读经济学。 [144][145]
- 2003:陈国恩:十优状元,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物理学,并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研究生奖学金,于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修读物理学博士。 [144]
- 2003:张铭峰:十优状元,于芝加哥大学修读经济学 [144]
- 2003:尹展霆:十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美国耶鲁大学修读政治科学。[144][91]
- 2003:赖俊廷:十优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 [144]
- 2004:贺锦辉:十优状元(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获颁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及香港校友会联会奖学金,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修读金融、会计、统计及数学。[146][91][145][147][148][95]
- 2005:林成丰:十优状元 [149]
- 2005:梁文杰:十优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 [149]
- 2005:周祉乐:十优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149]
- 2005:周元杰:十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及香港校友会联会奖学金,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修读学士,并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硕士、博士,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授。 [149][145][91][150]
- 2006:陈钰丰:十优状元(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获多伦多大学香港奖学金。[147][151][55]
- 2006:赵俊威:十优状元,获选香港杰出学生,获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士(环球商业管理)学业成就奖、香港大学法律硕士、并获韦斯顿奖学金于牛津大学修读法学硕士。 [151][152] [30]
- 2006:林天乐:十优状元,获香港校友会联会奖学金,于芝加哥大学修读经济学及工商管理硕士。 [151][145]
- 2006:郭嘉恒:十优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 [151]
- 2006:廖汇恒:十优状元,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151]
- 2006:余乐伦:十优状元,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修读政治、哲学、经济(PPE)。 [151][91]
- 2007:周浩翔:十优状元(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获颁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于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历史、文化与传播学院修读哲学博士学位。 [147][153][154][155][95]
- 2007:谢志峰:十优状元,获颁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 [153][95]
- 2008:吴国辉:十优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 [156]
- 2009:朱朗霖:十优状元,获赛马会奖学金及香港大学基金杰出本科生入学奖学金,于香港大学修读社会科学学士(政治学与法学)及法学士(双学位课程),并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修读法学硕士。 [157][158]
- 2010:赵致远:十优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80] [159]
- 2010:谭嘉裕:十优状元,获香港校友会联会奖学金,于麻省理工学院修读数学学士,并获史丹福大学数学博士。 [159][145][160]
- 2010:郭捷彬:十优状元,获选香港杰出学生,获颁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获香港校友会联会奖学金,于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担任布朗大学经济学讲师。 [159][145][161][162][163][95]
- 2012:马浩贤,获港大基金杰出学生奖学金及特区政府奖学金,于香港大学修读精算学。 [164][66][165]
- 2012:刘铭谦,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64][66]
- 2013:陈宏禧,于香港大学修读工商管理学学士(法学)及法学士(双学位课程)。 [166][70]
- 2013:曾家兴,于香港大学修读精算学。 [166][70]
- 2014:马国鸣,获“医学院飞跃奖学金”,于香港大学医学院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67][72]
- 2015:林铭端(8个5** 超级状元)(在四科必修科、三科选修科及数学延伸部份均获5**,加上音乐科获5*,即合共获17星,为首名17星状元),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68][71]
- 2015:张涤丰,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68][71]
- 2016:黄灏森,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69][73]
- 2017:蔡维泽,获颁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70][74][95]
- 2018:袁玮谦(8个5** 超级状元),获选香港杰出学生,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 [171][75][31]
- 2019:余晓逸(8个5** 超级状元),于香港大学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 [172][76]
- 2020:吴浩渝,于香港大学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 [173][77]
- 2022:麦颢邦,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 - 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174] [78]
- 2023:罗泽嘉(8个5** 超级状元),获颁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获香港赛马会主席卓越奖学金,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 - 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175][176][177][95][178]
校友
-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国父” [179][180][181]
- 何东:企业家、慈善家 [182][180]
- 何福:企业家 [180]
- 何甘棠:企业家 [180]
- 何世礼:前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 [180]
- 何启爵士:律师、医生、香港西医书院 (香港大学前身) 创办人 [183]
- 霍英东,大紫荆勋贤:前全国政协副主席 [184]
- 何鸿燊:信德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 [184]
- 廖仲恺:革命领袖 [185]
- 唐绍仪:民国时期第一任总理 [186]
- 陈锦涛: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民国时期经济学家 [187][181]
- 陆敬科:孙中山先生广州政府外交部长 [188]
- 安广伴一郎 :日本政治家,明治时代内阁书记官长
- 胡礼垣:民初思想家 [186]
- 温宗尧:民国时期外交家 [181]
- 王宠惠:耶鲁大学民法学博士、民国时期国务总理 [181][189]
- 王宠佑:民国时期矿冶专家 [189]
- 王宠益:病理学家、香港大学医学院首位华人教授
- 周寿臣:立法局议员、首位华人行政局非官守议员 [190][180]
- 黄炳耀:香港大学创办人之一
- 罗旭龢:前香港立法局首席华人非官守议员 [191]
- 黄作梅:新华社香港分社第二任社长
- 蒋法贤,OBE,JP:医生、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首任校长
- 黄伯芹,OBE,JP:银行家和慈善家
- 郭显宏:香港船运界商人和慈善家
- 颜成坤:中华汽车有限公司(中巴)创办人、前立法局首席华人非官守议员、行政局非官守议员
- 敦李孝式爵士,SMN,KBE,JP:马来亚联合邦首任财政部长,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和马来西亚联盟创始人
- 沈祖尧,SBS,JP:新加坡南洋大学李光前医学院院长、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184]
- 段崇智: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184][192]
- 陈繁昌,JP:前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校长、前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193]
- 陈坤耀,GBS,CBE,JP:前岭南大学校长 [194]
- 蒋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教授[120]、普渡大学行政副校长兼工程学院院长、校长(2023-)。2013年荣获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艾伦·沃特曼奖。
- 霍泰辉: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192]
- 陈伟仪: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192]
- 袁国勇,GBS,JP: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 [184]
- 张佑启:香港大学校长顾问及工程学院荣誉教授[195]
- 沈旭晖: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客席副教授 [184]
- 周伟信: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法律专业学系系主任 [196]
- 张达明 (教授):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首席讲师 [184]
- 张五常:经济学家、前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系主任
- 何冠环: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客座副教授 [184]
- 林彦民:香港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101]
- 林熙宁: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113]
- 蔡达铭: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授 [129]
- 苏汉昌: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 [141]
- 周元杰: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授 [150]
- 黄文海: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电机与电脑工程学系教授 [197]
- 关启文: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 [198]
- 黄国彬: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研究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 [199]
- 韦宝珊:银行家
- 邓肇坚爵士:企业家及慈善家 [180]
- 利希慎:企业家 [180]
- 鲁庭晖:香港电视娱乐有限公司 (ViuTV) 董事总经理、牛津大学社会学硕士[200]
- 冯载祥,SBS,JP:前立法会秘书长 [194] [192]
- 郭国全,BBS,JP:前政府首席经济顾问 [194]
- 林中麟,GBS,JP:前市建局行政总监 [194]
- 许仕仁:前政务司司长
- 许声泉:许仕仁之父,国民党装甲部队成员,曾参与抗日战争[201]
- 林焕光,GBS,JP:行政会议召集人、前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
- 李伟民:前香港海关副关长
- 周一岳,GBS,SBS,MBE:医生、前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 [194]
- 陈德霖,GBS:前金融管理局总裁
- 聂锦勋:前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长(1952年中五[202])
- 高永文,GBS,JP:行政会议成员、医生、前食物及卫生局局长 [80]
- 邝其志,GBS:前库务局局长
- 司徒华:前立法会议员(1952年中五[202])
- 黄仁龙,大紫荆勋贤,SC:资深大律师、前律政司司长 [184]
- 黎庆宁:前保安局局长 [184]
- 李庆年:区域法院法官 [184]
- 蔡炽昌:前考评局秘书长 [184]
- 陈耀华:前助理广播处长 [184]
- 冯通:前房屋署署长(1957年)[203]
- 李树荣:前民安队处长 [192]
- 马维𫘧:前警务处副处长
- 杨德强:前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体育专员 [184]
- 蔡杰铭: 行政长官办公室常任秘书长
- 蒋志豪: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 [204]
- 何宗基:前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秘书长 (财经事务)
- 罗永聪:前财政司司长政治助理[200]
- 石礼谦,GBS,JP:前立法会议员 [205]
- 卢伟国,GBS,MH,JP:前立法会议员
- 文世昌:律师、前 (立法局、市政局、区议会—) 三料议员 [206]
- 胡志伟,MH:前立法会议员 [205]
- 梁继昌:前立法会议员 [205]
- 陈庆麟:波士顿谘询公司香港办公室负责人,皇仁书院首位会考十优状元
- 梁家骝:医生、前立法会议员、前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 [207][205]
- 郑志文:医生、香港医学会会长 [184]
- 卢宠茂,BBS,JP:医生、医务卫生局局长、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208] [207]
- 梁智鸿,大紫荆勋贤,OBE,JP:医生、前医院管理局主席 [80]
- 潘冬平:医生,国际肝癌权威 [207]
- 律敦治:律敦治医院创办人
- 谢缵泰:香港南华早报创办人 [209]
- 刘铸伯:香港中华总商会创办人 [210]
- 冯柏燎:利丰创办人
- 黄广田:前华商总会主席
- 李天文:摄影师、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117]
- 李家鸿:前皇仁书院校长
- 李镇洪:前协恩中学校长
- 黄明孝:前香港中国妇女会中学校长
- 古永康:前新界喇沙中学校长
- 李永良:龙翔官立中学及前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学 (西九龙) 校长
- 李伟才: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学社会学博士、前天文台科学主任、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科普、科幻作家 (笔名李逆熵)
- 徐沛之:书法家[200]
- 蔡锦丰:前香港游泳代表队 [211]
- 胡达昌:前香港游泳代表队成员、康乐管理科学硕士、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体育讲师 [211][212]
- 汤家骅,GBS,SC,JP:行政会议成员、资深大律师 [213] [214]
- 梁伟文:资深大律师 [213] [214]
- 黄文杰:资深大律师,剑桥大学法学硕士 [213] [214]
- 罗敏聪:资深大律师,牛津大学法学系毕业(获牛津大学华顿学院李兆基奖学金资助) [213] [214]
- 马嘉骏:资深大律师,牛津大学法学硕士,2022年晋升资深大律师[215] [216]
- 李颂然:资深大律师,2022年晋升资深大律师 [215]
- 何立基:官塘民政事务专员
- 姚颖谦:信报、信报月刊美股投资专栏作家
- 洪伟杰:中国建设银行亚洲高级经理
- 叶成庆:律师、前香港律师会会长 [213]
- 林德峻:2022年香港罗德学人(Rhode Scholar)、2019年怡和奖学金得主[217]
- 脱瑞康:中华回教博爱社副主席[218]
- 罗嗣超:前金文泰中学校长[219]
- 伍静国:前惩教署署长(1962年中五)[220]
- 杨汝万:前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院长及地理学荣休讲座教授[221]
- 吕孝端:前民政事务总署署长[221]
- 岑逸飞:知名电视及电台主持、易学专家
- 李乘羊:知名音乐制作人、作曲监制、激斗峡谷大师 (达到次数:3次)
- 谢振有:前东华三院黄笏南中学及创知中学校长(1924年中六)[222]
- 李思泌:已故黄大仙区议会议员、九龙社团联会名誉顾问、前乐善堂余近卿中学校长(1957年中五)[223]
- 郭安庆:医生,养和医院心脏科中心主管(1986年毕业)
- 何楼章:前玛嘉烈医院妇产科主管及顾问医生(1968年中六)[224]
- 陈钧润:前香港大学外务处处长及中文系名誉讲师(1968年中七)[225]
- 刘柱柏:前香港大学内科学系教授及前玛丽医院心脏专科主任医生(1976年中七)[226]
- 刘震: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局长(1988年中六)[227]
- 陈普芬:香港会计师、前香港上市公司香港天线兼九龙证券交易所(俗称九龙会)创办人(1941年中七)[228]
- 李惠堂:前香港足球运动员[229]
- 黄重光:精神科专科医生、前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72年中七)[230]
- 陈家承:香港教育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 陈广隆:香港影评人
- 吴业亨:前荃湾官立工业中学校长(1952年中五)[231]
- 李鋈鎏:前粉岭官立中学校长(1959年中五)[232]
- 欧阳英昌:前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校长(1961年中五)[233]
- 黄添培 :保安局首席助理秘书长
- 陈凯港:香港警务署前警司
参阅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