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七彩喷水池,又称为嘉义圆环、喷水圆环、中央喷水圆环,是中华民国嘉义市的一个喷泉和交通环岛,也是嘉义市地标之一。中央七彩喷水池位于文化路、中山路、公明路、光华路四条道路之交叉点,并直通嘉义火车站前站,也是文化路夜市的中心点,为嘉义市西区商业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第一银行嘉义分行及土地银行嘉义分行皆位于此圆环旁,有钟塔作为象征。
清领时期
中央七彩喷水池的所在地,在清领时期曾是嘉义城墙的一部分,也因城墙建造,使该区域被称为“桃仔尾”。
城墙建造可追溯自康熙43年(1704年)以木栅修筑围城,康熙56年(1717年)知县周锺瑄在既有城墙外围增加莿竹[1]。雍正元年(1723年)起由知县孙鲁建立土城,并建筑简易的门楼,雍正5年(1727年)知县刘良壁则规划了排水系统,并重建门楼,雍正12年(1734年)由知县陆鹤于城基外栽植莿竹围绕;此时期的土城城墙范围,则较原先木栅城范围增加,将文庙纳入城池范围,而使城池范围有如蟠桃造型,始有“桃仔城”之名,今日中央喷水圆环即位于蟠桃尾部[2]。乾隆年间将城墙改为糖水灰壁城墙,用糖水、蚵壳灰、小颗粒黏土混合筑墙,而较为坚固,但地震频仍,糖水灰壁材质于修补之新旧接合下,无法维持原有强度,至道光年间城墙毁坏严重,且历经变乱屡遭攻围,继而于道光13年由王得禄率仕绅商贾捐款重修,并于道光16年(1836年)完工,增设炮台四座,同时于糖水灰城外缘砌筑砖石,为当时台湾唯一的砖石城,其中一座炮台便位于城墙的西北角,即今中央圆环喷水池处[2]。
日治时期
明治33(1900年)嘉义火车站完工,为了连接嘉义厅与火车站之间的交通,日本人开始规划新道路工程[1],在市区改正过程,发展出今日连结喷水池与嘉义火车站的中山路,中央喷水池圆环也在过程中渐渐形成。
从明治35年(1902年)即有初步市区改正规划但未实施,在明治36年(1903年)由市民捐款扩建嘉义厅到火车站的道路[3]。明治39年(1906年)大地震,灾情严重,使嘉义厅市区改正计画趋于急迫,当时重点之一是消除既有城墙纹理,并预计在明治44年(1911年)完工,包含设置嘉义城与火车站之间的市街,并将城墙位置上的既有道路调整为直线道路[1]。
明治41(1908年)又调整部分工程规划,修筑嘉义厅署到嘉义火车站间的8间宽(约14.5公尺)道路,设置圆形广场,并设置自广场通向嘉义厅的道路。中央圆环的初步设计则见于明治42年(1909年)“实测嘉义市区改正图”,做为道路系统的交会点,但当时还未有喷水池[1]。
随著大正年间(1912-1916年)市区改正进行,市区重心往火车站转移。大正2年(1913年)扩大市区改正计画,当时计画内容可见中央圆环、北门圆环、东门圆环,以及下水沟渠及暗渠、大排水道工程。1913年8月8日“大正二年度市区改正计画追加施行路线图”则见由中央圆环画出笔直道路连结火车站,且依循明治39年(1906年)的嘉义市区计画图,同时规划嘉义火车站前直线道路南北两侧的新市街,形成自圆环向外辐射的道路,以及周边的格子状道路系统[1]。
喷水池之出现,则与水道建设有关,大正2年(1913年)嘉义水道成立,便于圆环设置喷水池,当时水源来自牛稠溪上游,筑堰堤、接铁管引水至嘉义公园旁的水源地,再经沉淀、过滤、静水等,渐次以铁管引水至嘉义市区[1]。大正4年(1915年)《台湾日日新报》亦有报导,〈东喷池城〉提到“嘉义自前年水道成立后。即于邮便局前圆形道路。凿喷水池。”另在《卫生关系案内》,则提到大正2年(1913年)12月喷水池新设之后,修建中央圆环公园[1]。自喷水池建立以来,许多活动便选择在喷水池周边集合,像是神社祭典、徒步竞走、政令宣导、商业活动等[1]。
喷水池曾一度消失又恢复。台湾始政40年博览会期间,在中央喷水池建置“新高阿里山登山口”霓虹电灯塔,宣传新高阿里山,建立嘉义作为登山口地点之形象,活动后又成为广告塔,但市民失去“享受凉意的地方”,因此由中松市长在1941年拆除,恢复喷水池[1]。
战后
民国58年(1969年)为中山路拓宽及整顿市容,时任嘉义市(县辖市)市长的许世贤规划改建中央七彩喷水池[4],拆除圆环周边违建,民国59年(1970年)喷水池完工,中央设置孙中山先生铜像,并于10月25日启用[1]。
嘉义选前之夜、“民主圣地”之名,与中央喷水圆环息息相关。改建者许世贤在民国57年(1968年)当选嘉义市长,是台湾第一位女市长(县辖市市长),且在民国45年(1956年)便因质询嘉义县长停职案件,而退出国民党,以无党籍身分参政[5]。民国58年(1969年)许世贤规划设置中央七彩圆环喷水池,遭到嘉义县长黄老达反对,且动用警察至现场阻挠,但许世贤亲自监工[4],并同意在喷水池的基座上设立孙中山雕像,让工程顺利完成,中央圆环喷水池因而成为反抗权威的地景符号[6]。而后来在许世贤带领下,“许家班”候选人在选前之夜到中央圆环喷水池绕行宣传,总会吸引支持者到场,声势浩大[4]。
在此地进行选前之夜,成为地方上的选举传统,现场设置拒马,进行交通管制,分隔不同阵营的位置,据闻选前之夜若声势较大,胜选呼声较高[7]。民国111年(2022年)嘉义市长改选,因投票日改期而成为唯一未在此地标进行选前之夜的嘉义选举[8]。
日治时期所完成的中央圆环喷水池景象,可从大正三年发行的《台湾写真帖》内“市区改正后の嘉义市街”照片观察,人们能接近喷水池观览,池中有喷水造景,周边则为道路与电线杆,显现了当时嘉义市区的现代化样貌[9]。当时喷水池以咾咕石筑起,池畔有电灯,一旁树下设置椅子,道路周围栽植林木,形成一小公园[1][10]。
1950年代,喷水造景改为圆形高台,周围增设标语如“参加防空工作,就是保卫国家。”[10]、“服行兵役光复大陆”[11],但大致仍维持日治时期的公园型态。
1970年代,改建为七彩喷水池,设立铁制栏杆与水泥围栏,以喷水环绕中央高台上的孙中山铜像[10],大致确立喷水池与圆环外观型态,后来仅调整喷水池系统、更换铜像与栏杆形式。
圆环中央在民国59年(1970年)放置孙中山铜像,民国96年(2007年)9月10日疑因使用超过40年,又历经地震、风雨,铜像遇大雨而破损掉落在喷水池里,引发地方争论是否放回铜像,或者改换其他物件[12],有支持维持孙中山铜像,也有认为可设置地方重要人物的铜像,如前市长许世贤、前省议员黄永钦,或者设立与嘉义意象有关的象征物,如阿里山神木图腾、管乐节图腾等,也有人认为中央喷水圆是交通毒瘤环,建议趁此机会废除,嘉义市政府则表示将会听取民意并评估,再决定设置内容,但因地标有其历史意义,不会废除圆环[13]。
关于不再放置孙中山铜像的意见中,时任嘉义市人文关怀协会理事陈世岸先生投书表示,台湾各地带有“政治图腾”的伟人铜像已持续减少,但需再思考反省过往持续“去地方化”的教育思维,缺乏真正的地方认同,作为地方重要象征与集体记忆的中央喷水圆环,有机会因倒塌事件,透过地方民众参与讨论未来设置,凝聚认同[14]。
为后续讨论,市府于民国96年(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上午9点在市府8楼会议室召开“中央喷水池塑像重建公听会”[15],但最后并未达成共识,国民党市议员陈文龄、傅大伟认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坐落圆环已40年,基座“天下为公”也仍存在,且见证嘉义市民主发展,放回原位才是最没有争议的,民进党市议员蔡文旭则认为要移除有争议物件与偶像崇拜,桃山人文馆长林瑞霞则认为,作为嘉义市地标,应结合地方文史物像[16]。
后来配合嘉义举办国际管乐节活动.在原铜像位置放上活动吉祥物“管乐小鸡”,搭配七彩灯光、水柱,并可360度旋转;民国99年(2010年)台湾灯会由嘉义市主办,于是在民国98年(2009)年12月嘉义市政府将“管乐小鸡”换成灯会副灯“鳌跃江海”[17],民国103年(2014年)以日治时期嘉义棒球为主题的电影《KANO》,2月22日在嘉义市区举办首映宣传游行活动,当时也将圆环上的象征物改为日治时期嘉义棒球投手吴明捷的雕像,由在地艺术家雕塑家蒲浩明制作,作品名称为〈KANO1931〉,造型取材自老照片,展现自信昂然的生命力[18],并在游行日揭幕[8]。
期间曾因其他不同活动,更替为活动主题物件,如曾于民国111年(2022年)6月因应同年7月的“科学168教育博览会”活动,将吴明捷雕像穿上太空装,设计为装置艺术,变身太空人投手形象。目前则维持吴明捷的雕像[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