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体系理论(英语:world-systems theory)[1],是由萨米尔·阿明、阿锐基、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人创建的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及社会理论,应用于全球史和社会变迁。该理论强调将世界体系(而非民族国家)作为主要(但不是唯一的)的社会分析单元。[1]
“世界体系”是指跨区域和跨国的劳动分工,它将世界分成了核心经济、半边陲经济和边陲经济。[2]核心经济专注于高科技、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而世界的其馀部分则要进行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以及原材料的开采。[3]这一体系时刻都在强化核心国家的支配地位。[3]然而,该体系也有动态性,部分是由于运输方式的变革,以及单个国家可能会获得/失去其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地位。[3]这种结构是由劳动分工统一起来的。它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经济。[4]在一段时间内,某些国家成为世界霸权;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随着世界体系在地理上扩展、经济上强化,霸主的地位从荷兰转移到了英国,最近又转移到了美国。[3]
世界体系理论发迹于20世纪70年代。[1]其理论基础主要在社会学,但已发展成为非常跨学科的理论。[2]世界体系理论试图取代现代化理论的地位,华勒斯坦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主要有以下三点:[2]
该理论有三个主要的来源:年鉴学派、马克思主义传统,以及依附理论。[2][5]其中,年鉴学派传统(尤其是费尔南·布劳岱尔)对华勒斯坦在于将长时期的过程和将地理-生态区域作为分析单元。马克思主义增加了对社会冲突的强调,关注资本积累过程和竞争性的阶级斗争,关注相关的总体,社会形态的短暂性以及矛盾冲突的辩证运动。而依附理论是一套对发展过程的新马克思主义解释。
传统马克思主义中也有对帝国主义的探讨,列宁在其名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首开其端。世界体系论中谈及的核心与边陲概念也源于列宁。
其他对世界体系理论产生影响的有卡尔·波兰尼、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6]和约瑟夫·熊彼特等学者(特别是他们对商业周期和三种基本经济组织模式概念的研究:互惠模式、再分配模式和市场模式,华勒斯坦将其重新定义为对微型系统、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的讨论)。
华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是有害的。[7]他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时期是一个“过渡时代”,它将让位于一个(或多个)未来的世界体系,其结构无法预先确定。[8]
世界体系的主要思想家有奥利弗·考克斯、萨米尔·阿明、阿锐基、安德烈·冈德·法兰克,以及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其他主要贡献者有克里斯托弗·蔡斯-邓恩、贝弗里·西尔弗、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李民骐、库尼伯特·拉弗等人。[2]
华勒斯坦从边陲与核心的资源分配机制入手。“核心”系指已开发的工业化地区、政治集团,“边陲”指较贫穷并以出口原物料为主的未开发或开发中国家,“半边陲”是一方面支配某些边陲国,另一方面又被技术更先进的强国支配的中小国家。透过市场机制,边陲受到中心的剥削。这是世界体系的空间划分。华勒斯坦如是说:
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有其边界、结构、成员团体、合法性规则及凝聚性。它的生命由各种相冲突的力量构成,它们以张力聚合之,又随著各团体试图为己重塑这套体系而拆解之。它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因为在其生命期中有些特征在某些方面改变了,而在另一些方面则保持稳定。人们可以按照它功能的内在逻辑,定义其结构在不同时间的强或弱。[9]
至于时间向度,华勒斯坦定义了世界体系的四个时间特色:周期节律代表经济的短期波动,华勒斯坦基于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具有约40-50年的扩张-收缩周期,而中心、边陲与半边陲的格局也随之调整。长期趋势一如其名,代表经济成长或衰退等长期的倾向。矛盾是系统内的一般争议,通常是关于短期与长程目标之间的取舍。最后一个特色是危机,这也代表该系统的终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