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
概述
- 声闻乘,即听闻佛或佛弟子声教,以四圣谛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因此修四念处[2]知十二因缘[3],觉悟四圣谛:苦、集、灭、道[4]。大乘《妙法莲华经》以羊车喻[5]。
- 独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缘觉乘,生在无佛教时代,以修四念处[2]、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无明灭则十二因缘灭[6],无师自悟四圣谛[4],故称独觉。大乘《妙法莲华经》以鹿车喻[7]。。
- 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如来乘。菩萨必须发无上菩提心,主修六波罗蜜,次修四念处[2] 、四圣谛 等才能成佛[4],大乘佛教认为菩萨必须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大乘《妙法莲华经》以牛车喻[8]。
- 三乘次第: 如声闻乘中,初说布施、次持戒、次生天、次五欲过患、次在家苦恼、次出家利乐、次说苦谛、次集谛、次灭谛、次道谛、次须陀洹果、次斯陀含果、次阿那含果、次阿罗汉果、次不坏解脱、次说诸无碍。
- 辟支佛乘中亦说:我、我所物,多有过患、舍此过患之物得大利益;在家为过恶、出家为利益;次众闹乱语为过恶、独行为善利;聚落为过恶、阿练若处为善利;厌离多欲多事、乐于少欲少事;守护诸根、饮食知节、初夜后夜随时觉悟、观缘取相、乐住空舍、贵于持戒禅定智慧,不现奇异令他欢喜,但自利益乐于深法、不随他智。
- 如大乘中次第者,初说檀波罗蜜、次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十住毘婆沙论-卷15
大乘的某些经论认为声闻种性,急于解脱三界生死轮回苦,仅涅槃前利益少数有情众生故,修行声闻乘(羊车)、缘觉乘(鹿车)者,故称小乘,其修行系统亦被某部份大乘佛教界贬称为小乘佛教;菩萨乘则兼顾自利、利他,发菩提愿,永不入无馀涅槃,尽未来际利益无量无数有情众生,如《妙法莲华经》牛车喻,因而自称大乘,故为大乘佛教。但同时亦说明,虽谓“大乘”、“小乘”,却是相对而说,是根据受众根基而设,因此俱应受各自尊重,《妙法莲华经》中佛还说“无所谓大小二乘,也无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参考条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