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洋(英语:Wong Chuk Yeung),是一条位于香港新界的沙田火炭与针草坳之间的客家原居民村落,位于火炭渠的上游。因村落所处位置由于植了许多黄竹,村民遂取村名为“黄竹洋”。[1]黄竹洋村是沙田九约之一——火炭约的其中条乡村。
历史
黄竹洋村由约十名祖籍广东五华戴姓人士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至1795年)经宝安到沙田火炭半山建立,迄今已有三百馀年历史。[2]
过去,村民以种植稻米和斩柴烧炭为生,村中建有两排紧密相连的村屋,在村后的山坡开垦了一大片梯田。后来种稻米逐渐式微,村民将所有农具捐赠到沙田博物馆内收藏。当时村民建造了几个炭窑出产木炭。其时,有较为富裕的大围村村民经常偷偷到黄竹洋谷斩柴而非向黄竹洋村购买木炭,当两村村民在路上碰头时时常发生冲突。黄竹洋村男丁亦需要轮流到山岭上守岗,防止有其他村村民斩柴。[3]
1905年时,黄竹洋所有土地业权都是以其开基祖先名字向香港政府登记,直到今天。1911年,黄竹洋村有华人人口43人。[4]
香港日治时期,村落曾遭日军大肆破坏。根据老村民讲述,曾有两名日军被打死并在村口烧尸,村民逃走到山上石岩洞藏匿,日军走了后才从山上返回来。
1976年时香港政府收地发展火炭工业区,有部份村民现已搬往“桂地新村”,原村只留下破烂的旧屋。[5]随著丁屋政策实施,其后不断发展,现时面貌已经变了,多了好多新式三层村屋。[6]
重要建筑
- 戴氏宗祠:位于黄竹洋村的正中心[7]
- 黄竹洋村炭窑
- 黄竹洋村学校
以黄竹洋命名的地方
- 黄竹洋街
- 黄竹洋村径
- 骏洋邨(因位处黄竹洋街得名)
事件
2006年6月,火炭黄竹洋街的路面因大雨受到严重破坏,1辆停泊的车辆被洪水冲前数十米。 [8]
交通
黄竹洋村位处深山,汽车只有经黄竹洋村径可到达。专线小巴60K设有特别班次,每天有3-4班车于晨早及黄昏来回黄竹洋及沙田火车站。
参考
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