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英语: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缩写MoCC)是香港沙田马料水的一所气候博物馆,为全球首间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初期由香港中文大学辖下的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所筹办,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款设立。博物馆位于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8楼,于2013年12月16日开幕。

Quick Facts 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 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 成立 ...
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
Jockey Club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
Thumb
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
Thumb
成立2012年6月1日(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开展日期)
2013年12月16日(博物馆开幕日期)
地址香港新界沙田区马料水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8楼
坐标22°24′58.7″N 114°12′40″E
类型气候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
参观人数超过30万(至2018年5月)[1]
馆长杨诗诗
网站http://www.mocc.cuhk.edu.hk/
Close
Quick Facts 外部视频链接 ...
Close

博物馆馆内藏有大量李乐诗从世界各地收集珍藏,设有介绍极地气候环境保护科技等常设展览,并不定期设有专题展览项目。博物馆同时提供馆外进行的生态导赏,向游客实地介绍不同的环保设备及措施。

历史

Thumb
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设于康本国际学术园

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探险家李乐诗早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气候问题[4],她在1987年跟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辖下考察队到南极考察时,产生在香港设立极地博物馆的想法[4][2],希望籍此向香港人介绍气候问题的严重性[3],以及吸引青少年投身自然科学研究[2]。李乐诗在1991年于南极遇险,更令她觉得此事刻不容缓,急需设立博物馆整理资料给下一代[5]。李乐诗及后在1997年创立极地博物馆基金并担任基金总监[2],并曾考虑工业大厦新界小型屋宇及学校等作为博物馆选址[6],然而均告失败,并曾打算放弃计划[2]

直至李乐诗在2010年于香港中文大学演讲,当时作为听众的中大校长沈祖尧得知此事后予以支持,并成功邀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拨款设立博物馆[2]。中大为博物馆选址康本国际学术园8楼,面积约800平方米[3]。博物馆采用了绿色建筑模式建造,包括采用自然采光、遮阳隔热装置及节省电源设施等[7][8]。合作计划“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于2012年6月1日正式开展[9],博物馆并于翌年12月16日正式开幕,并冠上主要赞助机构香港赛马会的名称,全名为“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8][10]

博物馆开幕时,李乐诗表示博物馆可以宣传气候保育,以及培养新的科研人才[5]。沈祖尧则渴望博物馆可以为大众提供气候变化资讯及推动香港的可持续发展[8]。时任香港政府环境局副局长陆恭蕙认为环境局及大学可以透过博物馆加强合作,促进香港环境保护事务发展[5]

合作计划“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在2016年完成后,赛马会再于2017年拨款推行“赛马会中大气候行动”三年计划支持博物馆的运作及发展[11]

常设展览

Thumb
中文大学的创新研究为常设展览厅之一

博物馆位于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邻近马料水交通枢纽大学站[7]。而中文大学马料水校园本身亦靠山面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适合以博物馆为基地举办生态活动[7]

博物馆设有四个常设展览厅[8],连同专题展览部分共占地约800平方米[3]。四个展区分别为“极地廊”、“卫星遥感及环境监测”、“香港中文大学的创新研究”及“香港赛马会环保天地”[8]。博物馆安置超过100件与气候变化全球暖化有关的展品,包括动植物实物、复制品、标本、工具及各式影像等[12]。展览内包括李乐诗所拍摄逾四万张照片及影片[13],当中有部分需负上危及性命的风险前往极地拍摄,成本也十分高昂[7]。同时,博物馆引入超过50台多媒体装置,方便参观者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问题及研究成果[12][8]

同时,博物馆就常设展览设立网上虚拟导览,让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浏览博物馆的资讯、展品及相关解说[14]

极地廊

Thumb
极地廊中的大型投影屏幕

极地廊展区场景设计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破冰船雪龙号,同时展示雪龙号的模型以示展品的来源及它对中国极地科研的象征意义[8]。展区安装了一个长13米的大型投影屏幕[8],配合甲版设计、空调模拟极地寒风效果[12]、北极熊模型及冰川融化地面投影[15],让参观者犹如置身现场[8]。屏幕主要播放雪龙号在2008年北冰洋考察时发现的气候及生态转变片段[8],包括北冰洋破纪录高温引致北极熊罕有地在船旁觅食[15],借此让参观者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及生态等环境问题[12]

展区展示李乐诗私人捐赠的展品[6],而展品大部分均从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搜集[8]。众多的展品包括动植物化石和标本,例如南极的皇帝企鹅蛋、北极的海豹皮和珠峰的西藏菊石[16],以及极地考察所用到的工具及仪器[8][12]。同时展区亦复制了一个李乐诗在南极科学考察站的房间,让大家了解考察人员的生活实况[17],并同时展示一些极地考察的生活用品和纪念品[8]。与此同时,展区设有户外工作中的李乐诗一比一模型,展示极地考察人员的工作服饰[4][17]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向博物馆赠送一块在侵蚀作用下成风铃石的巨型南极石英语Antarcticite作展览之用[12][15]。由于南极洲上的物件受南极条约体系规限而不可随便带走,所以李乐诗视这罕有的南极风铃石为“镇馆之宝”[12][15]

卫星遥感及环境监测

Thumb
卫星遥感及环境监测展区

卫星遥感及环境监测展区场景设计为香港中文大学山顶的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控制室[7][8],目的是让游客可以模仿监测人员[8],观察香港、华南地区南中国海的各种气象、海洋及地质变化等地理信息及卫星图片[7],展示气候变化对香港及邻近地区的实际影响[8]。这些资讯涉及地理信息科学在各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包括空气污染、海洋油外泄虚拟地理环境英语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8]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新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新研究展区主要展示中文大学为了针对气候变化问题而在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8]。这个展区展示中大学者在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科研项目[8]。就环境科技方面,展区设有一个电子树木鉴定系统等技术[8]。能源技术方面,展区备有太阳能电池及以光触媒氧化分解水制等技术原料及成品展览[8]。另外,展区亦有证明热岛效应存在的实验模型,强调可持续城市设计和规划的重要性[8]。博物馆希望参观者在认识更多研究成品之外,亦可以使游客略知科技的未来发展[7]

香港赛马会环保天地

Thumb
香港赛马会环保天地

香港赛马会环保天地展区内容为香港赛马会参与的环保项目,以及其慈善信托基金的社区环保项目[8][10]。赛马会同时在此区与谢立文合作,以麦兜卡通推广低碳生活[10]。展区的目标是启发参观者开拓环保新思维,在社区发展环保项目[8]

展区亦安放了由赛马会提供的多件废弃马蹄铁再造而成的艺术品[18],以及一个模拟工场,介绍玻璃循环再造成合成砖的过程[10][19]

专题展览

博物馆设有不定期的专题展览,内容主要为气候变化及环境的最新资讯,例如以气候变化科学普及为目的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0]、介绍22名澳洲气候科学家关注事项的“关于气候变化,我想说的是……”[21] 及结合艺术与科学展示冰川融化问题的“冰消瓦解”[22]等。

社会参与

博物馆在成立初期属于香港赛马会社区捐助的参与计划“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的附属部分[8],及后再获赛马会继续资助新计划“赛马会中大气候行动”,透过举办不同的公众活动,让参与人士了解气候变化的潜在威胁,并转化为针对气候变化的新思维和实际行动,亦会招募学生推广气候行动[11]

生态行

Thumb
未圆湖为博物馆生态行的其中一个停留点

博物馆除了设有馆内的导赏团外,亦设有连同博物馆导赏团的生态行[23]。每节生态行约两至三小时[23],开放予公众团体、学校及各个机构参加[24]。生态行会在博物馆以外参观香港中文大学的生态景点及环保设施,包括未圆湖一带的树木研习径、邻近百万大道的太阳能花园及再生园。透过介绍自然生态和设置环保设施的目的,宣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3][25]。由博物馆开幕起,已经有不少学校、香港童军总会[26]等青少年组织及香港天文台[25]渔农自然护理署[27]等政府机构参与博物馆生态行。

社区教育

博物馆每年举办多个升级再造工作坊,以及环保设施参观活动[28],同时不定期举办环保论坛[18]。这些活动均开放予公众人士参与,鼓励大众积极参与绿色生活及保护环境[28]

博物馆于2018年1月起将馆内的馆藏以多媒体互动组件包装,按不同主题分批免费借予学校、社区中心或非牟利机构,深入浅出向公众介绍气候变化的资讯[29]。网上的多媒体互动组件可让参观者模拟接触和操控展品,从不同视角探索气候变化对极地的影响[29]

学生导赏员

博物馆招募及培训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成为导赏员,向游客介绍博物馆的展览和协助延伸活动的举行[12][30],包括博物馆生态行及在馆外举办论坛、展览及工作坊等[30]。同时,大学生导赏员亦会负责极地生态推广,故此部分导赏员会有极地考察或科研经验[31]。中大学生参与博物馆的实习生计划会除了作为导赏员外,亦可以参与博物馆的活动策划及管理工作[32]

评价及影响

Thumb
博物馆为纽约市政府的参考对象

博物馆作为全球首家以气候变化博物馆,吸引不少环保人士及学者慕名而来。

就本地的评价及影响而言,香港政府多个决策局均将博物馆纳入推介名单当中,例如环境局环保展览中心名单[33]和教育局其他学习经历活动资料库[34],甚至有不少香港旅游公司都将博物馆列入行程或推介项目当中[35][36]。主要展品捐赠者李乐诗表示博物馆可促进公众负起上保护地球环境责任[37]。环境局副局长陆恭蕙表示成立博物馆可以分享气候变化资讯和知识,环境局和中大可以加强合作,鼓励公众参与环保事务[8]全国人大常委范徐丽泰认为马会与中大合作可将环保知识及研究成果以不同形式传递公众,并配合政府政策帮助社会可持续发展[9]。然而,环保人士庞一鸣认为馆方过于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雪龙号的事迹[17]

海外评价及影响方面,纽约市政府为了在曼哈顿建立一所新的气候博物馆英语Climate Museum,特意派出代表团前来香港参观博物馆,希望可以取得灵感[38]。在纽约代表团总监米兰达·马西在参观博物馆后,表示博物馆懂得利用雪龙号等事物营造故事气氛,有利向广泛大众讲述气候问题,互动内容十分值得借鉴,也没有渲染中国民族主义[38]。纽约代表团认为双方在未来有不少合作机会,包括交换最新研究、技术和展品等,更邀请博物馆委任一名代表加入纽约方面的新博物馆谘询委员会成员[38]。不过,计划总监杨诗诗坦然承认博物馆主要针对香港人及邻近地区游客,与纽约市政府计划的世界性博物馆难以比较[38]

参观信息

博物馆除了周三及日、圣诞夜农历除夕香港公众假期为休馆日外的所有工作天均会开放予游客,时间为早上九时至下午五时半[39]。另外,博物馆如非恶劣天气会在周末安排粤语公众导赏团及生态行程[39],而团体则可直接预约任何博物馆开放时段,更有包括粤语、普通话英语等多项语言选择[24]

参考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