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劳(学名:Lanius schach)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海南鵙、大红背伯劳。是一种东洋界很常见的留鸟,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其羽毛随地理范围不同而有所变化。这种鸟类分布在亚洲大陆及东部群岛。东部或喜马拉雅亚种L. s. tricolor有时被称为黑头伯劳。虽然亚种之间的羽色有显著差异,但它们都有一条细长的黑色尾羽、黑色的眼罩和前额、棕红色的臀部和两侧,以及肩部的小白斑。该物种被认为与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构成超种,后者在青藏高原繁殖。
棕背伯劳 | |
---|---|
摄于印度哈里亚纳邦的棕背伯劳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伯劳科 Laniidae |
属: | 伯劳属 Lanius |
种: | 棕背伯劳 L. schach
|
二名法 | |
Lanius schach | |
亚种 | |
| |
粗略分布范围 |
分类学
棕背伯劳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他的《自然系统》第十版中正式物种描述。[3][4] 林奈引用了瑞典探险家佩尔·奥斯贝克在其中国旅行记录中对该物种的描述。该模式产地为中国广州地区。[5] 属名Lanius源自拉丁语,意为“屠夫”,因为伯劳鸟的进食习性,有些伯劳鸟被称为“屠夫鸟”。种名schach是一个拟声词,模仿其叫声。[6] 伯劳的英文名称 "shrike" 来自古英语scríc,意为“尖叫”,指的是其刺耳的叫声。[7]
- L. s. erythronotus (维格,1831年) – 从哈萨克斯坦南部至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中北部
- L. s. caniceps (布莱思,1846年) – 印度西部、中部、南部及斯里兰卡
- L. s. tricolor (霍奇森,1837年) – 尼泊尔和印度东部,经缅甸和中国南部至寮国北部和泰国北部
- L. s. schach (林奈,1758年) – 中国中部、东南部至越南北部
- L. s. longicaudatus (奥格尔维-格兰特,1902年) – 泰国中部、东南部和寮国南部
- L. s. bentet (霍斯菲尔德,1821年) – 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和婆罗洲
- L. s. nasutus (斯科波利,1786年) – 菲律宾(不包括巴拉望群岛和苏禄群岛)
- L. s. suluensis (梅恩斯,1905年) – 苏禄群岛(菲律宾南部)
- L. s. stresemanni (默滕斯,1923年) – 新几内亚东部高地
斯图亚特·贝克在其《英属印度动物志》第二版中将Lanius schach、Lanius tephronotus和Lanius tricolor视为三个独立物种。他认为nigriceps是tricolor的同义词,并将erythronotus视为schach的亚种。休·惠斯勒和N. B. 金尼尔提出了其他分类法,认为tephronotus是schach的亚种,并将nigriceps和nasutus归为一组。另一种分类法则将tricolor视为L. tephronotus的亚种。[9] 然而,后来在库马盎地区观察到tephronotus和schach共存,因此确认这两者为不同的物种。分子距离也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足够大。[10] erythronotus群体的头部为灰色,并逐渐过渡到棕红色的背部。来自外里海地区的西部群体由谢尔盖·布图林命名为jaxartensis,据说体型较大,但不被认为是有效分类。[11] 由沃尔特·科尔兹命名的来自印度西部干旱地区的浅灰色形态kathiawarensis,也仅被视为一种变异型。[12] 在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亚种caniceps的红棕色仅限于臀部,头顶颜色较浅且背部为纯灰色。比斯瓦莫伊·比斯瓦斯支持nigriceps(上背为灰色,下背为红棕色)是tricolor和erythronotus的杂交种的观点。[13][14]
亚种longicaudatus有较灰的头顶,分布于泰国和缅甸。指名亚种分布于中国,从长江流域南至海南和台湾。部分指名亚种的个体显示黑化现象,曾被描述为fuscatus物种。[10][15] 岛屿形态包括nasutus(菲律宾群岛,从民答那峨岛到吕宋岛及北婆罗洲)、suluensis(苏禄岛)、bentet(巽他群岛和苏门答腊,婆罗洲除外)以及stresemanni的新几内亚群体。[5]
棕背伯劳羽色有棕色型、黑色型及过渡色型[16]。曾经认为黑色型是一个独立种黑伯劳(L. fuscatus),现在认为这只是棕背伯劳的一种色型,是一个变异类群。[17]
描述
棕背伯劳是一种典型的伯劳鸟,喜爱干燥的开阔栖地,常常栖息于灌木丛顶或电线上。其眼部的黑色“眼罩”较宽,覆盖前额,大多数亚种如此,而tricolor和nasutus亚种的整个头部为黑色。尾巴狭长,呈阶梯状,外侧羽毛带有淡淡的棕红色。erythronotus亚种的背部和肩部的灰色带有棕红色,而印度南部的caniceps亚种则呈纯灰色。[18] 初级飞羽基部有少量的白色。褐背伯劳体型较小,花纹对比更鲜明,翅膀上有更显著的白色斑块。雌雄的羽色相同。[19]
分布与栖地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从哈萨克斯坦到新几内亚的亚洲地区,分布的区域从哈萨克起,穿过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半岛(除了东边的国家[20]),到纽几内亚。中国、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台湾、菲律宾和马来半岛等地都有分布。
主要栖息于灌木丛和开阔地带。常见于低海拔地区的疏林地,例槐、枫杨、泡桐、榆、柳、刺槐等乔木的顶端。[2]许多温带区域的族群是迁徙性的,冬季向南迁移,而热带地区的族群通常为留鸟,尽管有时会进行短距离移动。印度南部的caniceps亚种在冬季会出现在印度南部的干燥沿海地区。[18][21] tricolor亚种则迁徙到印度的孟加拉地区。[22] 它们常见于灌木丛、草地和耕作的开阔土地上。印度南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它们是该地区最常见的越冬伯劳之一,并沿道路以线性密度分布,每公里约0.58只,常常选择电线作为栖息点。[23]
该物种在欧洲极为罕见,仅在英国的南尤伊斯特岛于2000年11月和荷兰的登海尔德于2011年10月有两次被接受的记录。[24] 一只符合caniceps亚种特征的鸟曾在马尔地夫岛上被发现。[25] 此外,还有在约旦、[26]以色列和土耳其的迷鸟记录。[27]
行为与生态
这种鸟类有典型的伯劳“直立姿势”,当它栖息在灌木上时,会以一定角度滑翔下来捕捉蜥蜴、大型昆虫、小型鸟和啮齿动物。它们会维持觅食领地,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且相隔较远。有时观察到多只伯劳争夺栖息点并表现出玩耍行为。[28] 它们的叫声通常粗糙刺耳,类似于被蛇捕获的青蛙的尖叫声。它们能模仿多种动物的叫声,包括鸠、布谷鸟、小狗和松鼠等,这使它在东南亚部分地区成为受欢迎的宠物。[18][29][30]
棕背伯劳捕食范围广泛,偶尔被观察到从溪流中捕捉鱼类。[31] 它们也捕捉小蛇。[32] 有时它们会进行盗食寄生,从其他鸟类手中夺取猎物。它们也会在空中捕捉飞行的昆虫。有时它们在进食猎物的头部或脑部后,会将猎物刺在荆棘丛上。据报导,在喀拉拉邦,它们会食用苦楝的果实,甚至试图将果实刺在树枝上。[18][33]
繁殖季节在温带地区的夏季,它们的巢为深而松散的杯状巢,由带刺的树枝、碎布和毛发构成,通常放置在带刺的灌木丛中或刺篱木和海枣树(Phoenix)上。[34] 每窝通常产下3到6颗蛋,雌雄共同孵化,约13至16天后孵化。年幼的雏鸟常被喂食由父母捕捉的小鸟。[35] 有时它们会在同一巢中养育第二窝雏鸟。它们有时会受到杜鹃类的寄生,包括大杜鹃(在德拉敦地区)、普通鹰鹃、斑翅凤头鹃以及孟加拉的噪鹃。[18][36]
图库
-
erythronotus race .
-
tricolor race
-
erythronotus race .
-
tricolor race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