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危机是指1885年至1888年间因列强干涉保加利亚东鲁米利亚合并而引起的一场政治危机,此次危机导致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之间产生冲突并导致三皇同盟解体[1],并促使俄罗斯帝国转而同法国接近。[2]

Quick Facts 原文名, 日期 ...
保加利亚危机
原文名 Българска криза
日期1885年9月18日 (1885-09-18)
起因保加利亚胜利
Close

保加利亚人于1885年9月在东鲁米利亚首府普罗瓦迪亚推翻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总督的统治,宣布东鲁米利亚和保加利亚重新合并,保加利亚大公亚历山大·巴腾堡同意东鲁米利亚并入保加利亚。由于东鲁米利亚驱逐奥斯曼帝国总督的人士较为反俄,结果俄罗斯帝国改口反对保加利亚统一并谴责亚历山大·巴腾堡[2]

1885年10月,各国在君士坦丁堡举行会议。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主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应该收复东鲁米利亚。英国反对,提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方面应该任命亚历山大·巴腾堡为东鲁米利亚行政长官,保加利亚应维持事实上的统一。塞尔维亚此时又向保加利亚索取补偿。同年11月14日,塞尔维亚进攻保加利亚,但是战败,只好退出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反击并攻入塞尔维亚并逼近塞尔维亚首都。11月28日,奥匈帝国援助塞尔维亚,并要求保加利亚撤出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同意恢复战前状态。最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保加利亚双方同意采取英国的建议,由保加利亚大公兼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东鲁米利亚行政长官。[2]

1886年8月,保加利亚亲俄派发动政变,逮捕并驱逐亚历山大·巴腾堡。反俄派随即发动反政变并控制了保加利亚政权。9月,俄罗斯帝国派使者前往索非亚,要求保加利亚接受俄罗斯帝国派来的人为大公,结果俄、保关系彻底破裂。亲俄派于1887年2月再次发动政变,结果又没成功。6月,保加利亚国民议会推选奥匈帝国提出的候选人斐迪南一世为大公。随后斐迪南一世不顾俄罗斯帝国反对,在保加利亚即位。[3]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