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梵语:Pañca-vidyā)或译五明学、五明处(pañca-vidyā-sthāna),源于古印度婆罗门传统,后被佛教所用,指五门学科。
《瑜伽师地论》卷38说,五明是“一切菩萨正所应求”,是研究佛学方法的五种分类[1]:
- 声明(梵语:śabda-vidyā;藏语:སྒྲ་རིག་པ་):语言、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文学等,即语言表达及书写、著述能力。
- 因明(梵语:hetu-vidyā;藏语:ཚད་མ་རིག་པ་):逻辑学、论辩术,已证内明的菩萨,可以借此辩驳外道的异论,令未相信佛法的人相信,令已相信的人信仰更加坚定。
- 内明(梵语:adhyātma-vidyā;藏语:ནང་རིག་པ་):佛学教理学、哲学,为五明之首;对佛教而言,即经、律、论三藏。对已证实相的菩萨,内明既利自己修行,又可帮助他人开悟。对婆罗门而言,则是指研习四吠陀论。
- 医方明(梵语:cikitsā-vidyā;藏语:གསོ་རིག་པ་):医学、药学乃至咒术(陀罗尼)等,可助强身健体,并医治别人的色身病苦,拯救众生。
- 工巧明(梵语:śilpa-karma-sthāna-vidyā;藏语:བཟོ་རིག་པ་):艺术、科技、工艺、农业等,即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艺。
五明学随佛教传入藏地,在藏传佛教教学中常用,且影响并融入了藏地本地宗教苯教。藏地精通五明的学者,可以享有班智达的称号。
《佛学大辞典》【五明】梵语pan~ca vidya^-stha^na^ni。指五种学艺,为古印度之学术分类法。即:(一)声明(梵s/abda -vidya^ ),语言、文典之学。(二)工巧明(梵s/ilpakarma -vidya^ ),工艺、技术、算历之学。(三)医方明(梵cikitsa^ -vidya^ ),医学、药学、咒法之学。(四)因明(梵hetu -vidya^ ),论理学。(五)内明(梵adhya^tma -vidya^ ),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又五明有内外之分,依法华三大部补注卷十四载,上述五明为内五明,或除前三者相同外,以第四为咒术明,第五为因明;外五明则指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咒术明、符印明。[菩萨地持经卷三、菩萨善戒经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七、瑜伽论记卷五上、大唐西域记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