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办,是指为外国组织从事投资、贸易、经济或政治剥削充当代理人的人或团体[1]。在现代中文中,狭义上指近代史上外国在华贸易公司“洋行”雇佣的中国籍代理人[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买办资产阶级指在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外国帝国主义利益服务的一类资产阶级,常简称为“买办阶级”或“买办”[3][4][5][6]。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买办”一词常倾向于这一含义。
语源与历史
在中国古代,自宋朝起,“买办”一词专指宫廷、官府采买物品的商人[2]。明朝中期,葡萄牙语的comprador传入中国,本意为“采购者”。[2][7]中国人开始也将为外国商人采办、管事的中国人称作“买办”[8]。
清代初期在广东设置十三行,建立进出口垄断组织公行,清政府任命“买办”来“以官治商、以商治夷”,以加强对外贸易[2]。清代买办分为洋行买办、外商银行买办、轮船公司买办,多以广东和江浙出身。这类由外商雇用之商人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除此,这类型商人还可自营商铺,因此致富者颇众。
清代末期,中国进入近代,自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从1842年南京条约开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逐渐可自行选择买办,中国政府丧失了买办的管辖权[9][10][11]。
近代以来,买办从中西方交易的官方代言人,变为为西方侵略势力扩张下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势力和剥削的重要工具。其为服务于帝国主义资本家而存在,“买办”保证制度也因而实施[2]。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买办开始用于描述阶级。革命者将资产阶级按照支持革命的态度,分为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与之对立的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买办阶级”的概念最早由瞿秋白、孔涤庵提出。“代表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到20世纪80年代,“买办”被准确地描述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阶级”[13]。“买办”一词也不再仅限于经济利益层面,也拓展到文化、政治等意识形态领域[14]。
不过就阶级划分,马克思主义学界也有争议,有人对“买办阶级”是否彻底反动提出质疑[15]。
在全球化背景下,“买办”一词重新进入全世界的词典,用来指代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这类阶级或贸易集团。埃及马克思主义者萨米尔·阿明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买办在当代全球经济中的作用[16]。
著名买办
- 吴健彰
- 杨坊:英语极为流利,上海最大的洋行—— 英国怡和洋行买办,帮助华尔洋枪队筹集资金抵抗太平天国进攻上海。
- 陈廉伯
- 何东
- 何甘棠
- 卢亚贵
- 冯明珊:有利银行。
- 郭甘章:广东香山县买办,1870年代初,名下有甘章船厂。[17]
- 唐廷枢
- 张嘉璈
- 莫仕扬:莫仕扬家族。
- 吴炳垣 (阿伟)
- 郑观应
从移民社会转型为定居社会以后,因为台湾1860年代开港通商,在传统的地主与郊商之外,买办成为台湾新兴的社会领导阶层:
参见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