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是一个印度史上铁器时代幅员辽阔的强国,由旃陀罗笈多在公元前322年建立于印度次大陆摩揭陀,并以松散的方式存在到公元前185年[12]。孔雀王朝通过征服印度河-恒河平原实现了中央集权,并建都于华氏城,现代称为巴特那。在这个帝国中心以外,其实际控制范围很大程度取决于周边城市的武装军事指挥官的忠诚度[13][14][15]。在阿育王统治期间(约公元前268-232年),孔雀帝国曾短暂地控制了除最南端之外整个印度次大陆的主要城市和要道[12]。在阿育王统治后约50年,该帝国衰落,并在公元前185年最后一任国君坚车王被手下将军华友暗杀,而后者随后建立了巽伽王朝

事实速览 孔雀王朝Maurya Sāmrājya, 首都 ...
孔雀王朝
Maurya Sāmrājya
公元前322年—公元前184年
Mauryan Empire阿育王法轮
阿育王法轮
首都华氏城
(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
常用语言摩揭陀俗语
宗教
政府绝对君主制[9]
萨穆拉 (君主) 
• 公元前322–298
旃陀罗笈多
• 前298年–前272年
宾头娑罗
• 前268年–前232年
阿育王
• 前232年–前224年
达沙拉沙
• 前224年–前215年
三钵罗底
• 前215年–前202年
舍利输迦
• 前202年–前195年
提婆伐摩
• 前195年–前187年
萨塔陀拉
• 前187年–前184年
巨车王英语Brihadratha Maurya
历史时期铁器时代
• 建立
公元前322年
• 终结
公元前184年
面积
• 保守估计极盛彊域面积 (前261年)
3,400,000平方公里[10]
• 乐观估计极盛彊域面积 (前250年)
5,000,000平方千米 [11]
货币卡夏盘那英语Karshapana
前身
继承
印度列国时代
难陀王朝
巽伽王朝
百乘王朝
大雷云乘王朝
印度-斯基泰王国
印度-希腊王国
今属于 印度
 阿富汗
 孟加拉国
 不丹
 伊朗
 尼泊尔
 巴基斯坦
 斯里兰卡
关闭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人,并于公元前322年推翻了难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接着旃陀罗笈多迅速向西扩张,击败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总督,征服印度中西部,并在公元前317年占领整个印度西北地区[16]。随后,孔雀王朝在塞琉古-孔雀战争英语Seleucid–Mauryan war中击败了亚历山大的继业者塞琉古帝国的创始人塞琉古一世,获得了印度河以西的领土,其中包括阿富汗俾路支斯坦地区[17][18]

由于孔雀王朝的统治,南亚次大陆内创建了一个高效的财务、管理和安全系统,因而使得其内部和外部贸易、农业和经济活动不断蓬勃发展和扩大。孔雀王朝建造了大干道的前身,从首都华氏城通到塔克西拉[19]。在羯陵伽战争之后,阿育王维持了帝国将近半个世纪的集权统治。阿育王接纳佛教并资助佛教僧侣,从而促进了佛教在斯里兰卡、印度西北部和中亚的传播[20]

在孔雀王朝时期,南亚的人口估计在1500万到3000万之间[21],与此同时印度在艺术、建筑、碑文和文本创作方面展现极强的造诣[13],但另一方面,孔雀王朝在恒河平原上加强巩固了种姓制度,也在印度-雅利安人的主要生活区域中大幅限制了妇女的权利[22]。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南亚的毛利亚统治时期属于北方黑陶文化时期英语Northern Black Polished Ware;而在历史学上,《政事论[23]和《阿育王诏书》则是该时期的主要文字记录来源。如今,位于鹿野苑阿育王石狮柱头已成为印度共和国国徽

历史

王朝建立

Thumb
阿育王帝国

在孔雀王朝成立之前,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是一个庞大、军事化和经济实力强大的帝国:难陀王朝。根据传说,考底利耶在难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当官,然而,当他告诉国王达那·难陀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南亚的消息,却遭到国王的无情羞辱。考底利耶发誓要报仇。他流亡到当时的学术中心塔克西拉当了教师。在旅途中,考底利耶看见一些年轻男孩在练习打斗,其中一个男孩正是旃陀罗笈多,考底利耶对年轻的旃陀罗笈多印象非常深刻,感受到了他的皇家气质,并且认为他适合担任统治者。最终在他协助下,旃陀罗笈多摧毁了难陀王朝[24]

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进入旁遮普地区。此时他的军队在比亚斯河发生叛变,拒绝再向东挺进面对其他敌人。于是亚历山大返回巴比伦并重新部署了他的大部分军队到印度河以西地区。不久之后,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在巴比伦去世,他的帝国分裂成由其将领统治的独立王国[25]

在导师考底利耶的帮助下,旃陀罗笈多在摩揭陀地区建立起孔雀王朝,考底利耶把旃陀罗笈多带到塔克西拉,教导有关治理帝国所需的技能。由于需要扩充军源,旃陀罗笈多兼并许多地方政权,例如长期抵抗亚历山大帝国的约特耶国英语Yaudheya。孔雀王朝的军队迅速崛起,成为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主要地区力量,随后孔雀王朝的军队征服了马其顿人建立的藩属国[26]。希腊将军欧德摩斯培松一直统治著印度河流域,直到约公元前317年,旃陀罗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帮助下,与希腊人作战并成功驱逐了他们,随后将印度河流域纳入他在摩揭陀的新权力中心的控制之下[16]

旃陀罗笈多的祖先籍贯仍然是一个谜团,备受争议。一方面,许多古印度的记载,如维沙哈达塔的戏剧《曼陀罗克夏沙英语Mudrārākṣasa》,描述了他的皇室血统,甚至将他与难陀家族联系在一起。最早的佛经《大般涅槃经》中甚至提到了一个名为孔雀的刹帝利氏族。然而,在没有更多历史证据的情况下,任何结论都很难得出。

征服难陀王朝

文献上有关旃陀罗笈多对难陀王朝的战役的历史细节描述并不可信,在数世纪后所记录下的相关传说故事也相互矛盾。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文献声称摩揭陀原先是由难陀王朝统治的,而旃陀罗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建议下征服了难陀王朝[27][28][29]:其军队首先征服了难陀王朝的外围领土,最后围攻了难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与佛教文献中的轻松胜利不同,印度教和耆那教文献指出,因为难陀王朝拥有强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使得该场战役异常激烈[28][30]。佛教文献《大史》和耆那教文献《附录》记录了旃陀罗笈多的军队攻打难陀王朝首都华氏城遭到失败[31],随后,旃陀罗笈多和考底利耶采取新的策略,逐步征服了他们通往华氏城的周边领土[32],并且在该处部下重兵把守,最后成功对华氏城形成围攻,致使难陀王朝末代皇帝达那‧难陀英语Dhana Nanda投降[33][34]。戏剧《曼陀罗克夏沙英语Mudrarakshasa》在本次征服中添加了许多被认为是虚构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不曾出现在其他关于旃陀罗笈多与考底利耶的传说中[35][36]

孔雀王朝彊域演变图
Thumb
公元前600年至前180年间,摩揭陀和孔雀王朝的领土范围,过程包括旃陀罗笈多推翻难陀王朝(前321年)、从塞琉古帝国获得领土(前303年)、向南扩张(前273年之前)、以及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前261年)。[37]

传说还记录达那‧难陀被击败、废黜并被流放,而佛教的记载则声称他遭杀害[38]。随着达那‧难陀被击败,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孔雀王朝[39]

总结
视角

旃陀罗笈多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旃陀罗笈多旋即在前305年发动了一系列战役,占领其在印度河流域和印度西北部的数个行省[40]。当亚历山大的剩余部队被击溃,向西撤退时,虽然塞琉古一世起兵为捍卫这些领土而战,仍不敌孔雀王朝军队,塞琉古一世兵败被迫撤退到阿富汗山区[41]。关于这些战役的细节,古代资料并不多。

两位统治者在公元前303年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其中包括婚姻联盟。根据其条款,旃陀罗笈多获得了亚历山大帝国在南亚的三国行省,而塞琉古一世收到来自印度的500头战象,这些战象随后在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大帝诸继业者之间展开的伊普苏斯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外,孔雀王朝与塞琉古帝国建立外交关系,一些希腊学者进驻孔雀王朝的皇宫,其中包括历史家麦加斯梯尼德马科斯英语Deimakos戴欧尼修斯英语Dionysius (ambassador)[42]

麦加斯梯尼是一位著名的希腊大使,曾在孔雀王朝宫中担任职务[43],其著作《印度史》是了解孔雀王朝的主要文献来源。根据阿里安的记载,麦加斯梯尼(约公元前350年至约公元前290年)早年居住在阿拉霍西亚之后至华氏城为官[44]。麦加斯梯尼描述孔雀王朝社会爱好自由,因此塞琉古帝国不用时刻担心东部国土遭入侵,然而事实上,孔雀王朝纵使入侵也难以取胜。在后来的几年里,塞琉古帝国者根据返回的大使提供的类似报告与孔雀王朝持续保持外交关系[40]

Thumb
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库姆哈尔英语Kumhrar遗址中柱子撑起的大厅遗迹。
Thumb
华氏城柱冠英语Pataliputra capital,发现于帕塔利普特拉的布兰迪巴格英语Bulandi Bagh遗址,约公元前4-3世纪。

旃陀罗笈多在华氏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其管理机构据麦加斯梯尼所述,“被一堵木墙环绕,上面有64个大门和570座塔楼”。埃里亚努斯虽然没有直接引用麦加斯梯尼的话也没有提到华氏城,但也描述印度宫殿的辉煌超过了波斯苏萨埃克巴坦那[45],且这座城市的建筑似乎与当时波斯城市有许多相似之处[46]

孔雀王朝在旃陀罗笈多或其子宾头娑罗在位时便扩展到了南印度,根据普鲁塔克的说法,孔雀王朝征服了整个印度。这些记载得到了泰米尔桑冈文学英语Sangam literature的证实,著名的泰米尔诗人马穆拉纳尔英语Mamulanar在桑冈文学中描述孔雀王朝借助来自卡纳塔卡的军队入侵德干高原以南的泰米尔地区,并于今天泰米尔那都邦蒂鲁内尔维利地区的一个山丘上击溃南印联军[47][48]

晚年旃陀罗笈多将王位传给儿子宾头娑罗,自己则追随耆那教圣者贤臂英语Bhadrabahu[49][50][51]。据说他在什拉瓦纳贝拉戈拉以苦行者的身份生活了几年,然后执行耆那教的萨莱克哈那禁食致死[52]

总结
视角

宾头娑罗

各版本的《往世书》和《大史》等史料源均证实宾头娑罗是旃陀罗笈多的儿子[53],此外,还有佛教经典如《岛史》、耆那教文献《附录》,其中后者还记载宾头娑罗的母亲是王后难持英语Durdhara[54]

Thumb
孔雀王朝的1卡夏盘那英语karshapana银币,宾头娑罗时期,大约公元前297-272年,华氏城工作坊。正面:太阳符号、反面:未知符号、尺寸:14 × 11毫米、重量:3.4公克。

历史学家尤平德·辛格英语Upinder Singh估计宾头娑罗大约在公元前297年登上王位[55],当时22岁便继承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彊域含盖现在的印度北部、中部和东部,以及阿富汗和俾路支省的部分地区。宾头娑罗将这个帝国扩展到了印度南部,将16个邦纳入了孔雀王朝,直到现在的卡纳塔卡邦。因此宾头娑罗可谓是几乎征服了整个印度半岛,且据说完全征服了“两海之间的土地”——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之间的半岛地区。此外,宾头娑罗没有去征服三个友好的泰米尔人王国:早期朱罗王朝潘地亚王朝哲罗王朝。除了这些南部邦,位于现今奥里沙邦羯陵伽是印度唯一一个未被那入管辖的王国[56]。羯陵伽后来被宾头娑罗的儿子阿育王征服,阿育王在父亲统治期间担任邬阇衍那的总督,这更突显了该城镇的重要性[57][58]

宾头娑罗的生平没有像他的父亲旃陀罗笈多或他的儿子阿育王那样被详细记录,不过已知考底利耶在他的统治期间继续担任首相。根据中世纪藏族学者多罗那他的说法,他自己曾访问印度,听说考底利耶帮助宾头娑罗“摧毁了十六个王国的贵族和国王,从而成为东西边海域之间领土的绝对主人[59]”。在他的统治下,塔克西拉的公民曾两次起义,第一次起义的起因是长子修私摩的不当管理,而第二次起义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宾头娑罗在有生之年未能压制起义军,直到他死后阿育王在位时才成功镇压[60]

宾头娑罗在位期间与希腊世界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 塞琉古皇帝安条克一世派遣戴马古斯英语Deimachus担任宾头娑罗的宫廷大使[61],戴马古斯记道:“华氏城的国王欢迎了一位希腊作家伊安布洛斯英语Iambulus”,而这位国王通常被认为是宾头娑罗[61]老普林尼则记道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派遣一位名叫戴欧尼修斯英语Dionysius (ambassador)的使者到印度[62][63],近代学者认为这发生在宾头娑罗的统治期间[61]

与皈依了耆那教的父亲旃陀罗笈多不同,宾头娑罗信仰阿耆毗诃英语Ajivika教派,其妻也是来自巴加尔布尔地区的阿耆毗诃教派婆罗门[64],此外宾头娑罗被认为向婆罗门修道院提供了许多补助金[65]。历史资料显示宾头娑罗于公元前270年代去世,年份介于公元前274年至前272年之间[55][59],宾头娑罗死后发生一场为期约四年的继承斗争,之后由其子阿育王胜出,并于公元前269-268年成为皇帝[66]

阿育王

Thumb
阿育王狮形石柱英语Lion Capital of Ashoka,于鹿野苑 ,约公元前 250 年。
Thumb
位于毘舍离的阿育王柱。
Thumb
阿育王的第六柱诏书碎片(公元前238年),使用婆罗米文,由砂岩制成,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在其王子时期,阿育王便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官,曾平定了邬阇衍那塔克西拉地区的叛乱,在其担任王朝君主的整个公元前272-232年间,阿育王野心勃勃,积极进取,重新确立了王朝在印度南部和西部的强势地位,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于公元前262-261年间征服羯陵伽,并据此来展示对一个广大地区的控制力:在该地建造了一座堡垒使之沦为其殖民地[67]。虽然阿育王的军队成功击垮了羯陵伽的皇家士兵和平民部队,但激烈的战争中有大约十万名士兵和平民死亡,其中包括孔雀王朝士兵超过一万名,且有数十万人因为战争而受到了负面影响。当他亲眼目睹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时,阿育王开始感到悔恨。尽管羯陵伽的并吞已经完成,但阿育王接受了佛教的教义,放弃了战争和暴力,并派出传教士游历亚洲,将佛教传播到其他国家。

为了贯彻佛教的不害思想,阿育王立规禁止狩猎和暴力,并且禁止契约劳动和强制劳动,因为在战乱不断的羯陵伽,许多成千上万的人被迫进行艰苦的劳动和奴役。尽管他拥有强大的军队来维持和平及权威,但阿育王扩大了与亚洲和欧洲国家的之间友好关系,并且资助佛教的传播。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活动。 40多年的和平、和谐和繁荣使阿育王成为印度历史上最成功和著名的君主之一。

刻在石碑上的阿育王诏书散布在整个次大陆,从阿富汗西部到南部的安德拉邦,内容陈述了阿育王的政策和成就。尽管主要用普拉克里特语书写,其中两个用希腊语书写,一个则用希腊语和亚美尼亚语书写。诏书还证实阿育王曾向西方的希腊统治者派遣使节,一直到地中海,精确地列出了当时希腊世界各统治者的名字[68]

衰落

阿育王统治50年后,接连上位的国王都较为弱势。首先其继位者是他的孙子达沙拉沙,因为儿子们都无法继承他的王位:长子摩哂陀成为了一名佛教僧侣、鸠那罗英语Kunala Maurya因为失明无法继承王位、王后克沙婆基英语Kaurwaki之子帝瓦拉英语Tivala比阿育王早逝。

达沙拉沙在位期间失去了许多领土,这些领土后来被鸠那罗之子三钵罗底重新夺回。但三钵罗底之后,摩揭陀王朝逐渐失去了许多领土。公元前180 年,大将华友英语Pushyamitra Shunga杀死了没有继承人的巨车王英语Brihadratha Maurya。致此,孔雀王朝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华友开启的巽伽王朝

导致王朝衰落的原因包括阿育王之后的弱势君主继位、王朝分裂为两个国家、帝国内部一些地区如幸军王的领地日益独立、权力完全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管理体系、缺乏任何国家意识[69]、帝国规模过于庞大难以掌控、以及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入侵。

军事

麦加斯梯尼提到军事指挥由六个委员会组成,包括(一)海军(二)军事运输(三)步兵(四)投石器与骑兵(五)双轮战车部队和(六)战象[70]

行政

Thumb
孔雀王朝时代留下的小雕像。

王国内部分为四个省,从阿育王诏书中可以得知,除了首都华氏城之外,四个省份的首府分别是东部的托萨利英语Tosali、西部的邬阇衍那、南部的卡纳卡吉里英语Kanakagiri和北部的塔克西拉

王子做为国王在各省的代表,担任省级行政机构负责人,并由大臣和参议会协助管理统孔雀王朝建立了一个完善发展起来的造币系统,硬币主要由银和铜制成,某些金币也在流通中使用,而这些硬币被广泛用于贸易和商业活动中[71]

历史学家推测,帝国的组织方式符合考底利耶于《政事论》中所描述的完善文职制度:一个复杂的公共服务体系负责从市政卫生到国际贸易的所有事务。在铁器时代,孔雀王朝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72],这使得扩张和防御都显得游刃有余。根据麦加斯梯尼所说,帝国控制了60万步兵、3万骑兵、8000辆战车和9000头战象,除此之外还有大批拥擭者、侍从[73]及一个庞大的间谍系统收集情报,用于内部和外部安全目的。阿育王时期虽放弃了攻击性战争和扩张主义,但仍然维持这支庞大的军队以保护帝国,在西亚和南亚维持稳定与和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孔雀王朝控制大片彊域,但由于许多地区遥不可及且远离帝国首都,因此与帝国信息间的传递受到严重限制[74]

孔雀王朝的经济被描述为“社会化君主制”、“国家社会主义”,以及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75]。在王朝体系下,土地没有私人所有权,因为所有土地都归国王所有,劳动阶级向其支付贡品。作为回报,皇帝提供农产品、动物、种子、工具、公共基础设施和储存食物以备危难之时给劳动者使用[75]

地方政府

政事论》和麦加斯梯尼的《印度史》描述了孔雀王朝为管理城市而建立的复杂市政系统。由三十名专员组成的城市议会分为六个委员会或董事会来管理城市。

第一个委员会确定工资并负责提供商品,第二个委员会为外国高官、游客和商人做安排,第三个委员会进行记录和登记,第四个委员会负责制造品和商品销售,第五个委员会监管贸易、发放许可证并检查重量和度量衡,第六个委员会征收销售税。城市议会设有官员负责公共福利,如道路维护、公共建筑物、市场、医院、教育机构等等[76],同时也拥有某些司法权力,且一些城市如塔克西拉有权发行自己的硬币。

人口普查是孔雀王朝管理中常规程式之一,村庄官员和自治区官员负责统计孔雀王朝不同阶层的人数,如商人、农民、铁匠、陶工、木匠等,以及大多数用于征税目的的牲畜数[77],这些职业巩固了种姓制度,成为印度社会的一个特点,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印度政治。

经济

Thumb
孔雀王朝的小雕像,约公元前2世纪。

南亚史上,孔雀王朝首次实现了政治统一和军事安全,使得共同的经济体系成为可能,且同时增强了贸易和商业活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之前存在数百个王国、许多小型军队、强大的地区领袖和内战等局面已被纪律严明的中央政府所取代,农民不再需要向地方君主支付税赋和负担作物收获,而是向全国管理下严格但公平的税务制度支付税款,该制度的公平性来自于它以《政事论》原则设定。旃陀罗笈多在整个印度推行单一货币,并建立了一个由地方州长、行政官员以及文职人员组成的网络,在商人、农民和交易者中提供司法与安全保障,且孔雀王朝消灭了许多匪盗集团、地方私人军队以及意图在小范围内实行霸权的地方领袖。虽然在税收征收方面严格,但王朝也建设许多公共工程和水路航道以提高生产效率,印度内部贸易由于政治统一和内部和平进而蓬勃发展。

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希腊友好条约保障了双方之间的国际贸易网络,在现代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的开伯尔山口成为印度与外界进行贸易和交往的战略重要端口,希腊各城邦及西亚的希腊化王国成为印度的重要贸易伙伴。此外,贸易也延伸到马来半岛,进入东南亚地区。印度出口包括丝织品、纺织品和香料等产品,随着与孔雀王朝不断增加的贸易,印度也从外部世界接触到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阿育王还赞助修建了数以千计的道路、航道、运河、医院、旅店等公共设施,放宽了过去许多过于严格的行政措施,如作物税,而提高整个王朝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动。

在许多方面,孔雀王朝的经济形势与几个世纪后的罗马帝国十分相似:两者都拥有广泛的贸易联系,并且都拥有类似于公司的组织。虽然罗马拥有许多关于公共国家建设项目的组织实体,但孔雀王朝印度拥有许多私人商业实体,这些实体仅仅限于私人商业,且在孔雀王朝建立之前就已发展起来[78]

孔雀王朝的硬币

宗教信仰

Thumb
位于什拉瓦纳贝拉戈拉的贤臂洞穴,相传是旃陀罗笈多禁食至死之处。

在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婆罗门教相对强势[80],除此之外,王朝政府也十分青睐耆那教和佛教。不过,像阿耆毗诃英语Ajivika这样的小宗教派也得到了资助,且许多印度教文本都是在孔雀王朝时期撰写的[81]

如前所述,开国军主旃陀罗笈多执行耆那教的萨莱克哈那禁食致死,此外阿育王的孙子三钵罗底也支持耆那教,据说三钵罗底在耆那教僧侣的建议下于印度各地建造了12万5000座耆那教寺朝[82],而其中一些仍然可以在今天的亚美达巴德维拉姆加姆邬阇衍那帕利塔纳等城镇找到。据说三钵罗底跟祖父阿育王一样也派遣使者和传教士到希腊、波斯和中东传播耆那教,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说法[83][84]。佛教文献《善见律毘婆沙》和《大史》暗示宾头娑罗信奉印度婆罗门教,称他为“婆罗门僧侣”[85][86]

Thumb
位于桑吉建筑群中心的窣堵坡,里面装有佛陀的舍利子,最初是由孔雀王朝建造,但装饰门廊建于百乘王朝时期,围绕它的栏杆则是更晚的巽伽王朝加上的。
Thumb
位于现代巴基斯坦塔克西拉达磨拉吉卡窣堵波英语Dharmarajika Stupa也被认为是由阿育王所建立的。

帝国的中心摩揭陀也是佛教的发源地,阿育王最初信奉婆罗门教,但后来信奉佛教;在羯陵伽战争之后,他放弃了扩张主义和侵略性,也摒弃《政事论》中强调的使用武力、密集监管、重税、以及对反叛者的无情镇压。阿育王派遣儿子摩哂陀和女儿僧伽蜜多领导使团觐见斯里兰卡国王天爱帝须,国王被佛教理念所吸引,并将佛教定为国教。阿育王也向西亚、希腊和东南亚派遣了许多佛教使团,并建造修道院和学校,以及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出版佛教文献。据信他在印度建造了多达84000座佛塔,如桑吉寺摩诃菩提寺,并增加了阿富汗和泰国的佛教普及度。阿育王召集印度和南亚佛教僧团在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期间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扩展佛教宗教的工作,部分印度商人也接受了佛教,并在王朝内部发挥了重要作用[87]

社会

孔雀王朝时期南亚人口估计在1500万至3000万之间[88],根据蒂姆·戴森英语Tim Dyson的研究,孔雀王朝时期印度-雅利安人在恒河平原定居下来,并且不断侵入当地部落,并演变出种姓制度来压制当地住民。同时印度-雅利安语区域妇女权利陡然下降,不过“这个趋势并未影响到居住在次大陆其余大部分地区的人民[89]”。

建筑遗迹

Thumb
孔雀王朝的建筑,位于巴拉巴尔洞穴群英语Barabar Caves中的洛马斯里希洞穴英语Lomas Rishi Cave,约建于公元前3世纪。

旃陀罗笈多的统治时期最伟大的建筑是华氏城的旧宫殿,位于现今巴特那库姆哈尔英语Kumhrar。考古发掘出土了宫殿的遗迹,据推测它曾是一组由几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座雄伟的大厅,由 80 根整齐排列的 7 米高柱子支撑在厚实的木材基底上,将大厅分成许多个较小的方形间隔。根据目击者麦加斯梯尼的描述,宫殿主要由木材建造,其镀金柱子上装饰著金藤和银鸟,被认为超越苏萨宫殿和埃克巴坦那宫殿的辉煌和壮丽。建筑群坐落在一片广阔的公园内,公园里点缀著鱼池,并拥有各种装饰性树木和灌木[90]。考底利耶的《政事论》中也给出了这一时期宫殿建造的方法。后来发现的石柱碎片,包括一根几乎完整的石柱,其圆形锥形柱身和光滑的抛光表明阿育王负责建造取代早期木柱的石柱。

Thumb
一个早期的窣堵坡,直径6米,侧边有倒下的伞,位于查克达拉英语Chakdara附近,可能是孔雀王朝建的,年代为公元前3世纪。

在阿育王时期,石雕工艺高度多样化,包括高耸的独立柱子、窣堵坡栏杆、狮子宝座和其他巨型雕像。当时石料的使用已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即便是小碎片也被打磨得光彩熠熠,形似精美的珐琅。这个时期标志着佛教建筑的开端,阿育王负责建造了几座拥有巨大圆顶的窣堵坡,上面都带有佛陀的象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窣堵坡位于桑吉菩提伽耶巴弗英语Bharhut。王朝最广为分部的建筑是阿育王柱以及刻在石料上的阿育王诏书,二者常常装饰精美,并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各地超过40处[91]。而孔雀是王朝的象征,阿育王将之刻在南丹格尔英语Nandangarh和桑吉的阿育王柱[92]

孔雀王朝在桑吉的建筑结构和装饰
(公元前3世纪)
Thumb
孔雀王朝的桑吉大窣堵波的大致重构。

博物学

Thumb
两尊夜叉,约为公元前3世纪,发现于华氏城。两个以夜叉 () 开头的梵文铭文在古文字学上的书写风格上属于稍晚的贵霜王朝,大约是公元2世纪[94]

在孔雀王朝时期,印度就提倡保护动物;作为首个在统一印度的帝国,孔雀王朝对待人民、森林、和动物的态度十分引人关注[95]

王朝将森林看作资源,对他们来说,森林最重要的产物是大象。当时的军事实力不仅依赖于马匹和人类,还依赖于战斗大象;这些大象在击败亚历山大的继业者之一塞琉古一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王朝试图保护野生大象的供给量能,因为捕捉、驯服和训练野生大象比养殖大象更为便宜,也花费更少的时间。考底利耶的《政事论》不仅叙述古代治理国家的格言,还明确指定了官员的职责,如大象森林的保育者[96]

在森林边界,应该建立一个由林务人员看守的大象森林。首席大象林务官办公室应在护卫的帮助下在任何地势均得保护大象。杀死一头大象者将被处以死刑。

此外王朝也指定了特定的森林来保护木材、狮子皮及老虎皮的供应量。在其他地方,动物保护官还努力消除盗贼、老虎和其他掠食者,使森林安全而可以放牧牛群。

王朝重视某些森林地带的战略或经济价值,并对它们实施限制和控制措施。且王朝不信任所有森林部落,故此用贿赂和政治压迫等手段来压制它们。王朝雇用了其中一些食物采集者来守卫边境和捕捉动物。这种高张力的关系反而使孔雀王朝能够守卫广阔的帝国[97]

阿育王在其执政后期尊崇佛教,使其治理风格上有了重大变革,例如他规定保护动物,甚至放弃了皇家狩猎,并将此规定刻在石碑上。阿育王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的统治者,而保护动物的法令宣布后,许多人开始效仿国王的榜样放弃屠杀动物,有人更自豪地宣称:

我们的国王几乎不杀生。

——阿育王诏书第五支柱

然而,阿育王诏书更多是反映了统治者的愿望,而非实际情况。如诏书中记录:在皇家狩猎保护区偷猎鹿会被罚 100 钱,代表着确实存在不少违规者。推测乃是人民惯于自由地狩猎、砍伐、捕鱼和火烧森林等活动,但却与法律限制相抵触[97]

时间表

  • 公元前322年:旃陀罗笈多征服难陀王朝,并建立孔雀王朝[98]
  • 公元前317–316年:旃陀罗笈多征服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
  • 公元前305–303年:旃陀罗笈多击败塞琉古帝国而获得领土。
  • 公元前298–269年:旃陀罗笈多的儿子宾头娑罗即位,任内征服了南印度的德干高原。
  • 公元前269–232年:在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的统治下,孔雀王朝的国力到达巅峰。
  • 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征服羯陵伽
  • 公元前250年:阿育王建造了佛教塔和竖立了刻有铭文的柱子。
  • 公元前184年:末任皇帝巨车王英语Brihadratha Maurya被其将军华友英语Pushyamitra Shunga杀害,帝国易主,华友自立巽伽王朝

君主列表

君主
更多信息 君主, 在位时昌 ...
君主 在位时昌 备注
旃陀罗笈多 前322年–前297年 建立印度史上首个统一的政权。
宾头娑罗 Thumb 前297年–前273年 以其外交政策和镇压维达婆英语Vidarbha起义而闻名。
阿育王 Thumb 前268年–前232年 王朝历代最伟大的皇帝,以羯陵伽战争的胜利而闻名。其储君鸠那罗英语kunala早年被刺瞎,且早于阿育王去世,故王位由孙子继承。
达沙拉沙 Thumb 前232年–前224年 阿育王的孙子。
三钵罗底 前224年–前215年 达沙拉沙的堂弟。
舍利输迦 Thumb 前215年–前202年
提婆伐摩 前202年–前195年
萨塔陀拉 前195年–前187年 在其任内,王朝统治范围大幅缩水。
巨车王英语Brihadratha Maurya 前187年–前184年 前184年,遭其将军华友英语Pushyamitra Shunga暗杀。
关闭

参见

注记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