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笛泛指各种以鼻吹奏的乐器,通常具有以鼻吹气的吹口,以及用以改变音高的指孔,亦有以控制气速改变音高。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2年8月11日) |
常见在于东南亚、大洋洲、欧洲、非洲的部族。东南亚传统文化中,认为鼻笛灌注的是生命的气息,不如嘴巴会说谎、饮食(象征污秽),代表着生命、诚实、纯粹。
各民族的鼻笛
- 海南黎族
- 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六十多万黎族同胞有一种独特的用鼻子来吹奏的箫,故称为鼻箫,是黎族富有特色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黎语称虽劳、屯卡、圆哈。
- 台湾原住民
- 菲律宾人
- 卡林加族(Kalinga)、伊夫告族(Ifugao)以及马度卡杨族(Madukayan)的鼻笛(当地念做“tongali”),与台湾排湾族双管鼻笛吹奏方法不同;其为只用一个鼻孔的竹制乐器,音色柔和而有四个孔(前三后一),鼻子的吹口位于竹节眼上中间的圆形开口。[3]
- 夏威夷人
- 夏威夷人认为吃东西的嘴巴很脏,但鼻子却很干净。他们也认为鼻子是灵魂进出身体之处。因此,他们认为用鼻笛吹出的音乐比一般笛子吹奏的更美妙。
- 毛利人
- 毛利人的鼻笛有4个演奏孔及1个系绳小环。用嘴或鼻在弯口上吹奏出声:用嘴吹时可产生共鸣音,用鼻吹时会发出一种更柔和的效果。在过去,笛声和圣诗被用于减轻纹身时的痛苦。乐器可控制并活络气息(te ha),古毛利人认为,气息乃生命的要素。
其他鼻笛
- 结构单纯、体型小巧,以“边棱效应”发声。鼻腔吹奏,主要特色为借由改变口腔容积以演奏各音高与旋律,有别于多数民族传统鼻笛须以指法改变音高。概念来由、创造者无可考,已知第一个现代化的金属鼻笛,是由William Carter于1891年11月19提出申请专利,1892年6月14日登记获得专利。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