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种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爪隼(学名:Falco naumanni)为隼科隼属的鸟类。是一种小型猎鹰。这种物种在地中海[3]、阿富汗、中亚至中国和蒙古地区繁殖。它是一种夏季候鸟,在非洲和巴基斯坦过冬,有时甚至迁徙至印度和伊拉克。它在繁殖区以北很少见,在欧洲的分布范围也在减少。该属名源自晚期拉丁文falx,falcis,意指一种镰刀,指的是鸟的爪子[4],而这个物种名是为了纪念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瑙曼而命名的。[5]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云南等地,多栖息于开阔地以及在海崖或建筑的墙上筑巢。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德国南部。[2]
这是一种小型猛禽,体长27—33 cm(11—13英寸),翼展63—72 cm(25—28英寸)。它的外观与较大的红隼非常相似,但翅膀和尾巴比例上更短。它有着与较大物种相同的棕色背部和灰色下部的条纹。雄鸟有一个灰色的头和尾,像雄性红隼一样,但没有背部的深色斑点、黑色的须状纹,且翅膀上有灰色斑块。
雌鸟和幼鸟比其亲属稍微淡一些,但如此相似,以至于叫声和结构比羽毛更能作为区分的依据。它的叫声是一种显著的粗糙chay-chay-chay,不同于红隼的kee-kee-kee。两性都没有像其它隼那样深色的爪;该物种的爪呈现一种奇特的白色角质颜色。然而,这只有在鸟类非常近距离观察时才会显得明显,例如在饲养时。
尽管外表相似,但这种物种似乎与红隼并不密切相关。事实上,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 序列分析显示它在与其他“真正的”红隼(即不包括美国隼,可能还有灰色的非洲红隼)相比时处于基部位置。[6] 其分歧时间被暂定为大约在中新世与上新世边界(墨西拿期到赞克尔期,约7-3.5百万年前)。这种与红隼的形态学相似性最令人困惑,但似乎仍然揭示了该物种的实际关系:缺乏须状纹似乎是红隼的祖征,而灰色的翅膀颜色将黄爪隼与大多数其他隼属(Falco)物种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其他真正的红隼。
正如名字(英名:小红隼Lesser kestrel)所示,黄爪隼比红隼更小且更纤细,且在其繁殖范围内完全同域分布;它们的竞争范围有限。因此,类似的颜色是否具有某种适应性优势值得研究。考虑到如果某些潜在的掠食者将其与较大的物种混淆并因此避免它,黄爪隼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可能是缪氏拟态的案例。
黄爪隼以昆虫为食,但也捕食小鸟、爬行动物和啮齿动物(尤其是老鼠),[7] 这些通常是在地面上捕获的。它们集体在建筑物、悬崖或树洞中筑巢,每窝产下3-6颗蛋。没有建造巢结构,这是隼的典型特征。在西非的冬季栖地,黄爪隼偏好塞内加尔一带的“纬度带”[8],那里蝗虫和蚱蜢丰富。由鸟类保护联盟于2007年1月对越冬中的黄爪隼进行的调查发现它们集体栖息。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塞内加尔的一个栖地内有28,600只黄爪隼,以及16,000只叉尾鸢Chelictinia riocourii。[9]
在全球范围内,它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无危”物种。[1] 除了可能的栖地破坏外,无差别使用杀虫剂似乎对该物种有强烈影响,因其主要以昆虫为食。[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