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1][2][3]hypochondriasis[1],台湾又译虑病症[3]),或称健康焦虑障碍[2]health anxiety disorder[1]),是在没有明确医学根据的情况下,认定自己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精神病理状态,且常并有合理的医学解释及躯体检查或实验室检查阴性均不能打消其顾虑。

Quick Facts 疑病症 Hypochondriasis, 又称 ...
疑病症
Hypochondriasis
又称疑病性神经症、虑病症
Thumb
奥诺雷·杜米埃《想象的疾病》(1860-1862)
类型身心性疾病恐病症[*]疾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精神病学心理学
ICD-116B23
ICD-9-CM300.7
MedlinePlus001236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Close

疑病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其概念随着时间而又所变化[4]。有人认为这种令人困扰的状态是由对身体或心智状态的不正确感知而引起的,尽管实际上并未经过医学诊断[5],患有疑病症的人被称为疑病患者。疑病患者会对他们察觉到的任何身体或心理症状感到过度警惕,无论症状有多轻微他们都坚信自己患有或即将被诊断出严重疾病[6]

尽管医师向他们解释关于症状的疑问,疑病患者还是会对对他们的症状感到担忧。即是疑病患者真的有症状,他们的担忧远也会超过疾病所该有的反应。这种状态也被称为疑病症,即处于疑病状态的行为,称为急性疑病症[7]。许多疑病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症状上,这使得他们更加担忧,如肠胃问题、心悸肌肉疲劳等等。要符合疑病症的诊断,症状必须至少持续六个月[8]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CD-10) 将疑病症归类为一种精神障碍异常行为疾病[9]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IV-TR)中,将该疾病定义为一种身心性疾病[10],一项研究显示约有3%的初级医疗设施病人受到其影响[11] 。2013年版DSM-5 取消了疑病症的诊断,取而代之的是身心性疾病(75%)和疾病焦虑障碍(25%)的诊断[12][13]

疑病症通常表现为对轻微的身体或心理症状可能有严重的担忧,不断进行自我检查和 自我诊断,以及对自己身体的过度关注。许多患有疑病症的患者对医生的诊断表达怀疑和不信任,并认为医师对于他们疾病不严重的评估是不可信的,许多疑病患者在看医生时或待在医疗机构时血压会上升、感到压力和焦虑,这种情况被称为“白大衣高血压”。许多疑病患者需要医生、家人或是朋友不断的安抚,这种障碍可能对患有疑病症的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形成极大的压力[14]。一些疑病症患者可能完全回避有关他们生病的任何事物,而有些人则经常去医疗机构,甚至过分执著于看诊[15]。有些人可能从不提起他的疾病。

症状和征兆

疑病症被归类为一种身体症状障碍──一种涉及“感知和认知”[5] 的障碍──对身体或心智状态进行过度警觉,以及习惯以负面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最初的症状。疑病症会以多种方式表现。有些人有大量过激的思想和过度的身体感觉,这促使他们向家人、朋友和医生多次确认他们的症状。例如,有轻微咳嗽的人可能认为他们患有结核病.[16]。或是器官发出声音,例如肠道发出的声音,对于患有疑病症的患者来说,可能被视为非常严重疾病的征兆[17]

有些人对会让他想到生病的任何事物都感到极度害怕,以致于为了一个看似轻微的问题而去回避就医寻求专业帮助,有时甚至会对他们的健康疏忽不顾,而存在未被诊断的严重情况。还有些人生活在绝望和沮丧之中,深信自己患有致命的疾病,认为任何医生都无法帮助他们。有些人将这种疾病视为对过去不良行为的惩罚[18]

疑病症通常伴随着其他心理疾病。在患有疑病症的人群中, 双相障碍抑郁症强迫症 (OCD) 、恐惧症心身症障碍惊恐障碍状是最常见的伴随状况,并且他们在一生中可能还被诊断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19]

许多患有疑病症的人经历侵入性思绪后紧接着的强迫检查的循环,这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症状非常相似。然而,尽管患有疑病症的人害怕患病,患有强迫症的患者还是担心患病或将病毒传染给他人。[18] 虽然一些人可能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但这些是不同的疾病。[20]

患有疑病症的患者通常未意识到抑郁和焦虑会造成自己的身体症状,并将这些症状错误地视为另一种心理或身体失调或疾病的表现。例如,患有抑郁症的人通常会出现食欲和体重的变化、疲劳、对性的兴趣与活动力下降[21]。强烈的焦虑常伴随着心跳加快、心悸、出汗、肌肉紧绷、胃部不适、头晕、呼吸急促,以及身体特定部位(手部、额头等)的麻或刺痛感。[22]

如果一个人患有如糖尿病关节炎等疾病,通常会有心理疾病,如抑郁等。有些人甚至有自杀倾向。[23] 同样地,患有心理疾病如抑郁或焦虑的人,有时会因为这些情感起伏而会有一些生理上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以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形式表现。[24]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腹痛、背痛、关节痛、直肠痛、尿道痛、恶心、发烧和/或夜间盗汗、痒、腹泻、头晕或平衡感等问题。许多疑病症患者会因为这些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而觉得医生无法理解他们,并对医生一直未能缓解他们的症状而感到失望。[25]

疑病症的成因

基因对于疑病症的影响是中等的,其遗传性估计约为10-37%。非共享环境因子(即在同一家庭中的双胞胎之间不同的经历)会导致人对于疾病的担忧和执著。相比之下,共享环境因子(即在同一家庭中的双胞胎之间共同经历的事物)对疑病症的影响大约为零。[26]

虽然我们对于哪些非共享环境因子会导致疑病症的认知甚少,但一些因素(如接触与疾病相关的讯息),被普遍认为可能会短时间增加焦虑,并引起疑病症。过度保护的照顾者和过分关注轻微健康问题也是可能造成疑病症的潜在原因。[27]

在媒体和网络上对于严重疾病如癌症多发性硬化症等的文章、电视节目或广告会将这些疾病描述为随机、模糊和不可避免。短期内,对风险的不准确描述以及将症状和征候视为严重疾病的征兆可能会有加剧对疾病的恐惧。疾病爆发或对于瘟疫的预测也可能产生类似的影响。

某些证据指出一些人在经历了重大医学诊断[28]或是家庭成员或朋友的死亡后,变成了疑病症患者。同样地,当父母因疾病而早逝时,许多本来健康、快乐的人会陷入疑病症。这些人会认为他们患有造成父母死亡的相同疾病,有时会引起惊恐发作,伴随相应的症状[17]

诊断

ICD-10对疑病症的定义如下:

A.以下之一:
  • 持续六个月或以上,坚信自己至少存有两种严重的身体疾病(其中至少一种必须由患者明确命名)。
  • 对被认为的变形或畸形(躯体变形障碍)的持续关注。
B.坚信和对症状的过分关注导致持续的困扰或干扰到个人日常生活的功能,使患者寻求医疗治 疗或进行检查(或在当地寻求类似的治疗者的帮助)。
C.持续拒绝接受医疗建议,即症状或生理异常没有足够的生理原因,除非是在医学检查的随后或期间的短暂时期,每次最多不超过几周。
D.最常用的排除标准:不发生在任何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疾病(F20–F29,尤其是F22)或任何情绪障碍(F30–F39)之中。

DSM-IV根据以下标准定义疑病症:[10]

A.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得了或即将得重病。
B尽管经过适当的医学评估和确认,这种担忧仍然持续存在。
C准则A中的并非妄想(如妄想障碍,躯体型)且不仅限于对外表的局限担忧(如躯体变形障碍)。
D.这种想法引起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上的显著的困扰或损害。
E.这种想法持续时间至少为6个月以上。
F.这种想法不能被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惊恐障碍重郁发作分离焦虑障碍或其他体化症更好地解释。

在第五版的DSM-5中,大多数符合《DSM-IV》疑病症标准的人现在反而符合身心性疾病(SSD)或疾病焦虑障碍(IAD)的诊断标准。[12]

分类

关于疑病症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分类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讨论的主题,并在不同的诊断系统和具有影响力的期刊之间存在着差异。

在《DSM》当中,第一版和第二版将疑病症列为精神官能症,而第三版和第四版则将疑病症列为体化症。目前的《DSM-5》将身体症状障碍(SSD)列为“躯体症状和相关疾病”下的一项,并将疾病焦虑障碍(IAD)列为这一项目以及焦虑障碍的一种。

《ICD-10》与《DSM》的第三版和第四版一样,将疑病症列为体化症。然而,《ICD-11》将疑病症列为“强迫症或相关疾病”项目。

还有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主张应将疑病症归类为其他类型。值得注意的是自1990年代初以来,将疑病症视为一种焦虑疾病并将该状态称为“健康焦虑”或“严重健康焦虑”已变得越来越普遍。

治疗

大约有20个随机对照试验和众多观察性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疑三分之二的患者对治疗有所反应[29][30][31][32],约有50%的患病症的有效方法。[32]一般而言,约有者症状缓解,也就是在治疗后不再患有疑病症。治疗的效用有些人是有效的、有些人是十分有效的。[32] 对于疑病症和健康焦虑,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以多种形式治疗,包括面对面的个别或群体治疗,例如通过电话[33], 通过阅读书籍[34]、或是线上治疗平台进行治疗[35] 。治疗效果通常可以稳定的持续一段时间。[36][32]


有证据显示,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可以减轻疑病症的症状[37][38]。有些案例显示,疑病症对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较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于疑病症的治疗有良好的反应。[39]

词源学

腹部的区域中,hypochondrium 指的是腹部最上面的部分。这个词源自古希腊语ὑποχόνδριος hypokhondrios,意思是“在肋骨和肚脐之间软的部分”,由ὑπό hypo(“在...之下”)和χόνδρος khondros,即胸骨软骨组成。在晚期拉丁语中ond,Hypochria 意指“腹部”。[40]

对于没有真正原因的疾病状态使用词语“疑病症”反映了古代的信仰,即腹下部的内脏是抑郁的发源地,是引起病态感觉的来源[41][自述来源] 。直到18世纪初,这个术语指的是由于腹部不平衡引起的“在肋骨以下区域的生理疾病”。例如,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的抑郁的解剖(1621年)将其解释为“从‘口水过多’到‘肠子里咕噜声’”等。[42]

伊曼纽尔·康德在他于1798年发表的从实际观点看人类学一书中讨论了疑病症,内容如下:

疑病症患者的病症在于:某些身体感觉并不那么明确地表示身体中实际存在的疾病,而是仅仅引起对其存在的担忧。而这是人类的本性,是动物所缺乏的特点,能够通过对这些感觉的关注来加强或使局部印象变得永久,而有些人不乱是刻意或是职业,则减弱这些影响,甚至将其完全抹去。

《1798年伊曼纽尔·康德的人类学,刊于《幻想哲学杂志》第16卷,由威廉·托里·哈里斯编辑,第395-396页》

另见

  • Nosophobia 疾病恐惧症
  • Cyberchondria 网络疑病症
  • Mithridatism 密特里达主义
  • Munchausen syndrome 门豪森综合征
  • Nocebo 负面效应
  • Psychosomatic medicine 心身医学
  • Sickness behavior 疾病行为
  • Somatoform disorder 躯体形式障碍
  • Somatosensory amplification 体感强化
  • Man flu 男性感冒
  • The Imaginary Invalid 假想的病人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