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猴痘(mpox,台湾称M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正痘病毒属)引起的人畜共通传染病[2][3],主要由啮齿动物和灵长动物传播给人[4][5]。感染猴痘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发冷和疲倦,其后身上出现类似水泡的皮疹并愈合;有些患者会先出现皮疹,或者只出现皮疹。潜伏期通常为7至14天,但也可能为5至21天;症状持续时间通常为2至4周[1]。致死率从0%到11%不等[6],绝大多数患者能康复[7]。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5月20日) |
猴痘病毒为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一员,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也属于正痘病毒[8][9][10]。猴痘的人畜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体液或病变部位、食用受感染动物的肉、被动物抓伤或咬伤、接触受污染的物体等[4][11];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较少见,主要是透过呼吸道大飞沫传播,亦可透过体液传播[8]。诊断方式为检测病变部位的病毒DNA[12]。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的治疗方法获得批准,但一些针对天花的抗病毒药物可能对猴痘具有疗效[13]。此外,天花疫苗也可以预防猴痘以及减轻病症,有效率达85%[6][13]。其他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的人或动物[14]
该病毒有两个不同的进化枝——进化枝I(具有子进化枝Ia和Ib)和进化枝II(具有子进化枝IIa和IIb)[15]。猴痘的第一例人类病例发生在197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自从1980年消灭天花后,中非、东非和西非开始有进化枝I和进化枝II的零星案例[15],非洲平均每年发现几千例病例,但在非洲以外地区很少发现[16]。2022-2023年猴痘爆发标志着非洲以外地区首次发生广泛的社区传播,100多国均有病例[17],该轮疫情由进化枝IIb毒株引发[15]。2022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随着疫情受控,世卫组织在2023年5月解除了这一状态[18]。
2023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了新的Ib病毒株所引发的疫情,该病毒株是进化枝I的变异株。截至2024年8月,该变种已传播到几个非洲国家,其死亡率和重症率比2022年的II型病毒株更高。2024年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此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20]。
1958年,一群从新加坡进口到丹麦一所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实验室里圈养的食蟹猴爆发水疱病,是人类首次发现猴痘病毒,因此得名[8][21]。猴痘病毒的天然宿主尚未确定,但最有可能的是啮齿类动物[6]。
2022年11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猴痘”英文名称改为“mpox”,为免污名化,并于一年后逐布淘汰“monkeypox”一词[22][23],而对该疾病的中文名则未见改动[24][25][26]。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于2024年1月19日宣布将“猴痘”中文名改为“M痘”,并于2月1日生效[27]。此外需注意的是,由于病毒名称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负责,病毒学名Monkeypox virus(猴痘病毒)并未随之更名为“Mpox virus”[28]。
在可感染人类的两种猴痘病毒中,西非类型引发的病症比中非(刚果盆地)类型的更轻[29]。患上猴痘的症状与天花非常相似,但较为轻微[6]。但一些公共卫生组织和科学家的认为以地名命名阻碍了遏制该疾病的努力,因此猴痘病毒的亚型于2022年8月重新命名,先前称为“刚果盆地(中非)”的分支更名为进化枝I,而先前称为“西非”的进化枝更名为进化枝II[30][31]。
猴痘的入侵期(持续0-5天)早期症状包括头痛、肌肉疼痛、发热和疲劳[6][32]。猴痘的早期病征可能类似于水痘、麻疹和天花,但淋巴结肿大是猴痘的特有病征[6][33]。皮疹通常在发热后1至3天内出现,往往较集中于面部和四肢,而非躯干上[6]。2022年猴痘爆发中的许多病例出现了生殖器和肛周病变、发热、淋巴结肿大和吞咽疼痛的症状[34]。
皮疹可出现于面部(95%的病例)、手掌和脚掌(75%),也可波及口腔粘膜(70%)、生殖器(30%)、结膜(20%)以及角膜。皮疹从斑疹(底部平坦的病变)依次演变为丘疹(微凸的坚硬病变)、水泡(充满透明液体的病变)、脓疱[35](充满淡黄色液体的病变)直到结痂并脱落。病变的数量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在严重的情况下,病变会合并,直到大部分皮肤脱落[6]。
病变组织在人体各个部位的发展是同步的[36],其外观与天花的皮疹相同[37]。皮疹通常于十天后结痂并留下疤痕,较严重者可能持续2至4周[1]。病变愈合后可能会留下白斑,然后变成深色疤痕[36]。
猴痘分两个演化支,分别为刚果盆地(中非)支和西非支,地理分布、严重程度、传染特征区别都很大。前者致死率高达10%,可人传人;后者致死率不足1%,直到2022年猴痘爆发才发现人传人的情况[38]。
非洲有记录表明,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皮肤或黏膜损伤,便可能造成动物对人的传播[6];不当食用此类动物也可能是病毒向人类传播的一个重要来源[39];而居住在森林或附近地区的人亦可能间接或低水平地接触受感染的动物[6]。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透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例如与感染者进行性行为)、皮肤(如拥抱、亲吻)[40]或被污染的物体(如床上用品或衣服)传播。此外亦有母婴感染和医疗照顾相关感染的记录[8]。虽然飞沫中亦能检出病毒,但通过呼吸道传染的可能性非常低。[40]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于2022年发表的研究指出,有98%的猴痘确诊者均为男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有95%的病例经由性行为传播。世卫组织7月27日表示,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是目前感染风险最高的群组,绝大部分病例均是男性。秘书长谭德塞表示,保护自己免于猴痘感染的最佳方法,是“降低接触风险”。[41]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它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的正痘病毒属(包括牛痘病毒、天花病毒等痘病毒)。基因组测序鉴定了两个系统发育不同的猴痘病毒进化枝——刚果盆地(中非)进化支和西非进化支,前者通常导致更严重的疾病、更高的死亡率和更频繁的人际传播[8]。
虽然猴痘病毒有许多自然宿主,但确切的猴痘病毒宿主(主要疾病携带者)仍然未知[2]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传播方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该病毒于1958年从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被发现,因此该病被命名为“猴痘”[42],不过此名称属于用词不当[21]。据信,非洲啮齿类动物是猴痘病毒的传播者[2]。在自然界中已知可携带该病毒的物种包括冈比亚袋鼠(Cricetomys gambianus)、睡鼠、非洲松鼠(太阳松鼠属和非洲松鼠属)等啮齿类动物以及猴子等灵长类动物[8]。
必须考虑的临床鉴别诊断包括其他皮疹疾病,如天花(尽管已被消灭)、水痘、麻疹、细菌性皮肤感染、疥疮、梅毒和药物过敏。在发病初期出现淋巴结病可能是一个临床特征,可用以区别猴痘与天花。猴痘只能由实验室确诊,需要在专业实验室中通过一些不同的检测方法测定病毒[6]。
皮肤损伤样本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试是首选的实验室测试。由于病毒不会在血液中停留很长时间,PCR血液检测通常无法得出结论。如要解释测试结果,需要发热日期、皮疹发作日期、样本采集日期、皮疹当前阶段和患者年龄等资讯。[6]
目前,已有4种疫苗被批准用于预防猴痘。它们最初都是用来预防天花的[43]。
民众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预防感染猴痘病毒:[14]
虽然过去已证明,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有效率为85%,但在全球消灭天花后,天花疫苗已不再供一般公众使用。以前接种过天花疫苗可能会减轻猴痘病症[6]。
在欧盟和美国,替韦立马被批准用于治疗包括猴痘在内的几种痘病毒[50]。然而,一项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临床试验表明,替韦立马无助于减少猴痘患者的死亡率或疾病持续时间[51]。此外,在一项个案研究中,一名48岁的艾滋病患者在感染猴痘并使用替韦立马治疗2周未见好转后,使用西多福韦治疗后好转出院[52]。此外,西多福韦的前药布林西多福韦,由于其较低的肾毒性,以及痘苗免疫球蛋白(VIG)和三氟胸苷滴眼液[53]也被用于治疗部分患者[54]。
首宗人类猴痘病例发现于1970年的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当时名为萨伊共和国)赤道地区,患者是一名9岁男童,当时该国已在9个月前根除天花[8]。
自1981年至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监测中记录了338例人类确诊病例和33例死亡病例(致死率约9.8%)[55]。1996至199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开赛地区报告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猴痘爆发,经过后续调查共发现了511例人类病例[8]。刚果盆地疾病分支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仍然流行,致死率很高[55]。
猴痘病毒的另一个进化支出现在西非,致死率低于1%,但没有记录到此进化支的人际传播,直至2022年猴痘爆发[38]。
此后,中非及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出现散发性流行,大型爆发主要集中于刚果民主共和国[8]。2011年至2014年间,当地每年报告约2000例病例[38]。现被认为是风土病[8]。
非洲以外地区首度出现人类病例是在2003年春季时的美国,感染源是从西非加纳运往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啮齿动物,运抵后与当地的土拨鼠同住,人类接触受感染的土拨鼠后染病[8]。此次疫情导致美国出现70多例猴痘病例[6]。
2018年9月,英国出现了首例猴痘病例。此人是一名尼日利亚国民,据信在前往英国之前在尼日利亚感染了猴痘[56]。英格兰公共卫生局称,此人在被转移到皇家自由医院的专门传染病科之前,曾住在康沃尔的一个海军基地。英格兰公共卫生局在跟踪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以提供建议并在必要时对其进行监测[57]。2018年9月11日,黑池镇确诊了第二例病例[58][59],同月26日确诊第三例,是照顾黑池镇病例的一名医务工作者[60]。第四起病例于2019年12月3日出现在西南英格兰,患者从尼日利亚前往英国[61]。
2019年5月8日,一名来自尼日利亚的38岁男子被确认为该国首例猴痘患者后,在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的隔离病房住院治疗。共有22人被隔离[62]。该病例可能与尼日利亚正在爆发的疫情有关[63]。
2022年5月,英国发现多个病例,证实猴痘病毒持续爆发[64]。5月6日首例确诊,该人士曾到访尼日利亚(猴痘流行地区)[65]。从5月18日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病例,主要是在欧洲,亦出现于北美洲和南美洲、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66][67][68][69][70][71]。截至2023年3月8日,已确诊86,391例病例[72]。
2023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14,626例猴痘疑似病例,其中654例死亡,病死率为4.5%。2024年前九周,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3,576例猴痘疑似病例和265例死亡,预计病死率为 7.4%[73]。
2024年3月,疫情蔓延至邻国刚果共和国,该国已报告43例病例[73]。至8月初,疫情进一步蔓延到非洲中南部,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科特迪瓦和南非报告了I型和II型猴痘菌株病例[74][75]。
2024年8月14日,世卫组织召开紧急委员会会议,宣布非洲新发展的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6][77]。这是世卫组织三年内第二次将猴痘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8][79]。8月14日,一名66岁欧洲男子抵达曼谷,翌日出现猴痘病征并入院,证实感染“分支1b”猴痘变异株,是亚洲首例[80]。这个变种病毒,不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还可以通过人体分泌物传播,例如呼吸道飞沫、皮疹和受污染的物品 [81]。8月15日,瑞典报告首例I型猴痘病例,这是本轮疫情以来非洲大陆以外首次有报告[82]。
马来西亚首宗猴痘疫情发生在公元2024年9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