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罗的海攻势,苏联方面又称为波罗的海战略攻势行动[2][3][4][5],是德国国防军及苏联红军在1944年夏季及秋季在波罗的海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役统称。
苏军的波罗的海第1、第2及第3方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及北方集团军群对阵,一系列战役的结果是中央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军群的连系被切断及造成在拉脱维亚的库尔兰包围战。
在1944年,德国国防军在整个东部战线被迫全面后退,1944年2月,它们从靠近列宁格勒的前线撤向在爱沙尼亚的豹防线,到6至7月,中央集团军群又在巴格拉基昂行动中撤入波兰,这给红军造成了一个向波罗的海地区进攻的机会,从而切断这些德国集团军群之间的连系。
1944年7月5日,跟随着巴格拉基昂作战,苏军实施希奥利艾行动,苏军第43、第51及第2亲卫集团军进攻里加,其中第3亲卫机械化军作为进攻先锋,它们于7月31日到达里加湾沿岸,第6亲卫集团军占领里加及向北面延伸其侧翼,德军的反应极为迅速及最初颇为成功,中央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协同行动,把到达海岸的苏军切断及重新在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之间建立了30公里阔的走廊。德军的进攻,代号团队行动,由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上将指挥的德国第3装甲集团军之德国第40装甲军及德国第39装甲军于1944年8月16日实施,行动是收复往希奥利艾的公路汇合处,这次进攻碰上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的纵深防御,德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被迫在8月20日停止进攻,跟着的另一个代号凯撒行动亦以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喘息后,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于1944年9月14日至11月24日实施波罗的海攻势。
波罗的海攻势包括一系列战役,它们包括最后一阶段在1944年9至10月的坦能堡防线战役、团队行动及凯撒行动,目的是重新建立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接触,之后一系列的行动包括在里加湾的爱沙尼亚岛屿上进行的登陆行动。
参战的苏军各方面军阵亡、失踪、受伤及染病的约有280,000人,其结果令德军被赶出爱沙尼亚及立陶宛。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陆上交通线被永久切断,仍占据一个桥头堡,1945年1月25日,阿道夫·希特勒将北方集团军群改名为库尔兰集团军群以承认没有可能在库尔兰及东普鲁士之间建立新的陆上通道,[6],红军现在围困了此集团军群,可以围而不打及集中焦点在北翼以进攻东普鲁士,不过苏军对库尔兰口袋的攻势行动持续,直至该集团军群于1945年5月9日投降为止,共有200,000名德国士兵被关进苏联的集中营。
德军指挥官免除了一些从当地征召的士兵的兵役,但是,苏军指挥官在刚刚收复的波罗的海地区实施征兵[7],当他们在其中一边完成兵役,一些人消失在木林中以避免再服兵役。(请看森林兄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