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你尼[1](IAST:Pāṇini;天城文:पाणिनि,意思是“波你人的后代”)是来自古代南亚健驮逻现在巴基斯坦地区的古代梵语文法家。(fl. 公元前4世纪[2][3])。
他著名于对梵语语法学的贡献,特别是在叫做《八篇书》(Aṣṭādhyāyī,意思是“八章”)的文法中对梵语构词学用 3,959 个规则所做的公式化 [3],它是吠陀宗教的辅助学科吠陀支的语法分支毗迦罗那的基础文本。
《八篇书》是最早的已知梵语文法,尽管他提及了以前的文本如《温那地经》、《界读》和《群读》[3]。它是关于描述语言学、生成语言学最早的已知著作,和紧前于它的学科(尼禄多、尼犍豆、对支)一起代表了语言学史的开始。
八篇书
《八篇书》(अष्टाध्यायी Aṣṭādhyāyī),又称《八章文》,是波你尼文法的中心部分,并且迄今为止是最复杂的。它从词语列表(《界读》,《群读》)中取得材料作为输入,并描述了应用于其上用来生成合式(well-formed)词的算法。它是高度系统化和技术性的。在它的生成方式中所固有的是音位、词素和词根的概念,这些概念大约两千年后才被西方语言学家所认识。他的规则拥有完美的声誉 — 就是说它们不带有任何冗余的完全描述了梵语构词学。他的文法关注简洁性的结果是它有高度非直觉结构,让人想起当代的“机器语言”(相对于“人类可阅读的”编程语言)。他精湛的逻辑规则和技术方法在古代和现代语言学中有深远的影响。
《八篇书》由 3,959 经句或规则构成,分布于八章之中,每章又分为四节或四 pada。
从在文本中的例词,和依赖于讨论上下文的一些规则,可辨析出波你尼的有关地理、文化和历史语境的额外信息。
前两经句如下:
- 1.1.1 vṛ́ddhir āTaiC
- 1.1.2 aTeṆ guṇáḥ
在这些经句中,大写字母是特殊的元语言学符号;它们叫做 IT 标号,也被后来作者如迦旃延那和波颠阇利叫做 anubandha(见后)。C 和 Ṇ 分别提及《湿婆经》中出现相同标号的地方,即第 4 (“ai, au, C”) 和第 3 (“e, o, Ṇ”) 经句,形成了所谓的 pratyāhāra aiC 和 eṆ。它们分别指示音位列表 ai, au 和 e, o。在两经句中都出现的 T 也是一个 IT 标号: 它在经句 1.1.70 中定义为指示前面的音位不表示一个列表而表示一个单一音位,包含了所有超音段(supra-segmental)特征比如音高重音和鼻音化。例如,āT 和 aT 分别表示 { ā } 和 { a }。
因此这两个经句由一个术语和跟随的音位列表构成;这两个经句的最终解释为:
- 1.1.1: 技术术语 vṛ́ddhi 指示音位 { ā, ai, au }。
- 1.1.2: 技术术语 guṇa 指示音位 { a, e, o }。
从这里可看出它们是术语 guṇa 和 vṛ́ddhi 的定义,它们分别是印欧元音变换的完全和加长等级。
波你尼的《八篇书》有三个关联文本。《湿婆经》是简短但高度组织的音位列表。《界读》和《群读》是词汇表,前者是按现在时类别而分类的动词词根,后者是按共性分组的名词词干。
《湿婆经》在前导于《八篇书》的最初十四行中描述了音位标记系统。这个标记系统介入了在梵语构词学中充当特殊角色的不同的音位簇,并在整个文本中被提及。每个音位簇叫做 pratyāhara 结束于叫做 anubandha(所谓的 IT 索引)的哑音,它充当这个列表的符号指示者。在正文中,通过 anubandha 提及的这些簇与各种文法功能有关。
《界读》(dhātupāṭha)是服务于《八篇书》的梵语动词词根词汇表。它按梵语的现在时分类来组织,就是说词根言它们的现在时词干的形式分组。
梵语的十个现在时类别是:
- 1. bhūv-ādayaḥ (词根-完全等级 thematic 现在时)
- 2. ad-ādayaḥ (词根现在时)
- 3. ju-ho-ti-ādayaḥ (重复现在时)
- 4. div-ādayaḥ (ya thematic 现在时)
- 5. su-ādayaḥ (nu 现在时)
- 6. tuda--ādayaḥ (词根-零等级 thematic 现在时)
- 7. rudh-ādayaḥ (n-中缀现在时)
- 8. tan--ādayaḥ (no 现在时)
- 9. krī-ādayaḥ (ni 现在时)
- 10. cur-ādayaḥ (aya 现在时,使役式)
多数类别直接继承自原始印欧语。小数量的第 8 类动词是起源自第 5 类词根的次要分组,而第 10 类是特殊情况,可以形成第 10 类现在时的任何动词都假定了使役性含义。特殊列出为属于第 10 类的词根是任何其他形式都脱离使用的词根(使役性异相动词,形式被动但意义主动的动词)。
《群读》(gaṇapāṭha)是八篇书使用的原始名词词干群组列表。
在波你尼之后,波颠阇利关于《八篇书》的注释《大疏》是三个关于梵语文法最著名著作之一。波颠阇利使得印度语言学达到了终极形式。确立的系统对于式叉(音韵学,包括音高重音)和毗迦罗那(构词学)是非常详尽的。句法很少触及,但讨论了尼禄多(词源学),而这些词源自然导致了语义解释。人们把他的著作作为对波你尼意味深长的优雅经典的捍卫。他还相当严厉的攻击了迦旃延那。但波颠阇利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自己所阐述的语言原理的处置。
- Otto Böhtlingk, 《Panini's Grammatik》 1887, reprint 1998 ISBN 3-87548-198-4
- Katre, Sumitra M., 《Astadhyayi of Panini》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7. Reprint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89. ISBN 0-292-70394-5
波你尼和现代语言学
波你尼和后来的印度语言学家伐致呵利对梵语教授弗迪南·德·索绪尔提出的很多基本想法有重要影响,他被广泛的认为是现代结构语言学之父。尽管 Prem Singh 在 1998 年重印版本的波你尼文法的德语翻译中维持这种说法,George Cardona (宾夕法尼亚大学) 提出了相反的评价:“一直到我能目睹索绪尔的备忘录,才证实了没有波你尼式文法的直接影响。实际上,索绪尔有时追随着同波你尼式处理相反的路线。”[4]
诺姆·乔姆斯基总是为他现代概念的生成文法而致敬于波你尼。[5] 在优选理论中,关于在特殊和一般约束之间的关系的假设被称为“波你尼约束等级定理”。波你尼式文法还被用于非梵语语言。他的著作是现代形式语言理论(计算语言学)和形式文法的先驱,并且是计算的先驱。[6]
波你尼一起使用元规则、变换和递归使得他的文法同现代图灵机一样严格。用来描述现代编程语言的巴科斯-瑙尔范式或 BNF 文法与波你尼文法规则有重大的相似性。波你尼的文法可以被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形式系统,远在十九世纪弗雷格革新和随后的数理逻辑发展之前。为了设计他的文法,波你尼使用了“辅助符号”的方法,在其中指定新词缀来标记语法范畴并控制文法推导。这种技术被逻辑学家 Emil Post 重新发现并且是现在计算机编程语言设计的标准方法。
引用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参阅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