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像Anamorphosis) 是一种扭曲的投影,需要观看者占据特定的有利位置,使用特殊的设备,或同时满足两者才能够观看到可辨认的影像。这种投影法被用于绘画、摄影、雕刻品和装置艺术、玩具和电影特效。 这个词来源于希腊字首ana-,意思是“回来”或“再次”,而morphe一词的意思是“形状”或“形式”。艺术家们会利用极端的歪像来对普通观众掩饰,将讽刺、情色和下流的场景,以及其他遮遮掩掩的影像伪装起来,却同时能够向有见识的观众展示一个未失真的影像。[1]

镜子歪像的示例

历史

前史

在拉斯科的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可能使用了变形技术,因为如果没有的话,洞穴的倾斜角度会从观察者的角度扭曲图像[2][3][4]

古代历史学家普里尼和齐特修记录了雕刻家阿尔卡梅内斯和菲迪亚斯创造雅典娜形象的比赛。阿尔卡梅内斯的雕塑很美,而菲迪亚斯的雕塑则有怪诞的比例。然而,一旦他们都被放在柱子上,缓慢的视角使菲迪亚斯的“雅典娜”变得美丽,而“阿尔卡梅内斯”的变得丑陋[5][6]

文艺复兴时期

最早的例子出现在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笔记本中[7]。这被视为技术上的高超表现,因此被包含在16-17世纪的大多数绘画手册中。莱昂纳多·达·芬奇作品《大西洋手稿》(1483-1518)中的眼睛被认为是最早的例子[8][9][10]。后来,他为法国国王执行了几个大规模的变形定制。

18世纪和19世纪

十八世纪,变形技术完全进入了娱乐领域,并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11][12]

到19世纪,对变形技术创建建筑幻觉,以及对古典主题的时尚的兴趣再次复兴。复制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铜版画以及政治,淫秽和流行主题成为流行。在埃德加·艾伦·坡的故事“莱绮雅”中,描述了一个充满“简单的怪物”的房间,当叙述者走过房间时,这些怪物变成了“无尽的队列......可怕的形状”。这种大众普及后来影响了超现实主义者[13]

3D立体地画

3D立体地画是21世纪以后的地板艺术,是利用透视图手法将立体透视图画在地板上,并且与地板周遭景物结合,或者与行人作出有趣互动,又称为二次透视绘法

Thumb
秦俑坑为背景的大型立体地画(香港历史博物馆

3D立体地画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2年万氏兄弟在广州创作的《时尚之都、理想之城》3D立体地画作品获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以148.63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3D立体地画。[14]

2013年12月15日,万氏兄弟在深圳盐田蓝郡广场所创作的《蓝之梦》,以海底世界等元素为主题,通过科幻手法,实现与海底景观、海洋生物、海底建筑的互动体验,以此传递海洋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这幅长200米,宽6.1米的3D立体地画,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15]

2016年10月1日,丽江《爱之湖》取代《蓝之梦》,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3D立体地画[16][17]

脚注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