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2年制订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是指对全人类有重要文化或自然价值的遗产项目。[1]
毛里求斯于1995年9月19日批准该公约后,其文化和自然遗产才有资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23年[updat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在毛里求斯指定了2个世界遗产,2个均为文化遗产。另外,有1项遗产列入预备名单,遗产入选为《世界遗产名录》前都必须入选预备名单。毛里求斯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在2006年入选世界遗产;莫纳山文化景观在2008年入选。[2]
世界遗产
以下表格中列出毛里求斯2项世界遗产的资讯,其中名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订名称;图片为该遗产的代表图片;地点为该遗产所在的省分或城市;入选年份为遗产入选世界遗产的年份;编码为世界遗产官网上的编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10项标准收录世界遗产,入选的每个世界遗产必须符合至少1项标准,其中第一项(i)至第六项(vi)为文化遗产,第七项(vii)至第十项(x)则为自然遗产,同时符合文化及自然遗产标准的为复合遗产;简介为该遗产之简介。顺序按世界遗产编号排列[3]。
另外文代表文化遗产,自代表自然遗产,自文代表双重遗产。
名称 | 图片 | 地点 | 入选年份 | UNESCO 资料编码 | 简介 |
---|---|---|---|---|---|
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 | 路易港区 | 2006 | 1227 文 (vi) |
路易港是现代契约劳动力移民的起源地。1834年,英国政府选择毛里求斯岛进行试验,以契约劳动力取代奴隶。在1834年到1920年间,近50万名契约劳动力从印度来到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工作。阿普拉瓦西·加特地区的建筑展示新时代世界经济体系,为世界移民史上重要的一页。[4] | |
莫纳山文化景观 | 黑河区 | 2008 | 1259bis 文 (iii), (vi) |
莫纳山是一座崎岖不平的山,海拔556米,在毛里求斯的西南部突入印度洋的半岛上。在18世纪至19世纪初,逃亡黑奴(Maroons,或称马龙人)将此地作为庇护所,逃亡的奴隶在莫纳山的山洞和山顶上形成了小型定居点。毛里求斯过去作为奴隶贸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也被称为“马龙共和国”(Maroon republic),此遗产记录过去奴隶贸易的历史记忆。[5] |
预备名单
除已入选名录的遗产外,接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还可以把遗产项目列入预备名单,任何遗产在提名《世界遗产名录》前都必须经过入选预备名单的过程,方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截至2023年[update],毛里求斯预备名单有1项遗产[2]。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