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 ,概念混成理论(英语:Conceptual blending),又称为概念整合理论或观点应用(view application) ,是吉勒·福科尼耶和马克·特纳提出的认知理论。 根据该理论,潜意识被假定普遍存于日常思想和语言之中,而来自不同情境的元素和重要联系则在潜意识过程中发生了“融合”。这与试图对文化传承的思想进行统一描述的迷因十分相似。[1]
这一理论于1993年开始发展,早期的代表性阐述可参见网络文章《概念整合与形式表达》。[2] 特纳和福科尼耶引用了阿瑟·库斯勒于1964年出版的著作《创造行为》,将其作为概念混成的早期先驱:库斯勒在艺术、科学和幽默方面的创造性成就中发现了一个共同模式,他将其称为“矩阵的偶联性关系”(bisociation of matrices)。 [3]2002年,特纳和福科尼耶出版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一书,书中提出了新版本的混成理论,术语变得略为不同。 [4] 在特纳和福科尼耶的系统阐述中,概念混成是乔治·莱考夫和罗杰・安东森(RafaelNúñez)于著作《数学的起源》中所使用的理论工具,莱考夫及安东森断言“理解数学需要掌握广阔的隐喻混合网络。”[5]
概念混成与基于框架的理论息息相关,但从根本上超越了这些理论,原因在于它是关于如何结合框架(或类似框架的对象)的理论。 卡内基梅隆大学和PARC的施拉格(Shrager)于1980年代实现了称为“ 观点应用 ”的早期计算模型程式,该模型与当时还未提出的概念混成有着紧密关联,并在复杂设备的因果推理领域[6]以及科学推理领域有所应用。[7] 最近混成的计算方法已经在数学等领域得到了发展。[8] 后来的一些模型则基于早期实作尚未使用的“结构映射”之上。近期,在AI推理系统非单调扩展的背景下(并与基于框架的理论一致),通用框架能够对复杂的类人概念组合(如宠物-鱼问题)及概念混成作出解释[9],并已在认知建模[10]和计算创新应用[11] [12]完成测试和开发。
在概念混成理论学者马克·特纳的著作《文学心灵》中指出: [13] (p. 93),
概念混成是日常思维的基本工具,从社会到科学,用于我们对所有现实的基本识解。
从概念混成中获得的见解被视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物,但是概念混成理论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创造力理论,因为它没有阐明混成的来源。 换句话说,概念混成为描述创造性产物的术语,但对于灵感的问题却没有头绪。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