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古代歷史經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西汉刘向编订,但原作者不详(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刘向因此书所记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君王拟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战国策》为国别体,全书按东周国、西周国、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说客们的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与辩论技巧,也可说是合纵与连横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库全书之中为史部。
《战国策》编者是西汉的刘向,原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大致上认为是非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学者罗根泽认为,可能是蒯彻所作,罗根泽说:“《战国策》始作于蒯通(蒯彻);增补并重编者为刘向;司马贞所见是否即刘向重编本不可知,今本则有残阙矣。”[1]
《战国策》的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依照国别体分类,并加以编修。[2]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而后高诱为之作注解。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3],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致上相同。
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战国策》善于铺叙,长于叙事,选取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富戏剧性,喜夸张渲染,善用排比,捭阖谲诳,辩丽恣肆,又善用比喻与寓言,讽刺幽默,说服力强。
《战国策》亦善于描写人物,抒发情感,部分篇章深沉蕴藉,委婉动人。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4]。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的史料。但《战国策》许多记载并不可靠,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