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印度运载火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英文缩写:GSLV),印度自行研发为主的运载火箭。
用途 | 一次性火箭 |
---|---|
制造者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
制造国家 | 印度 |
外型及质量参数 | |
高度 | 49 米 (160 呎) |
直径 | 2.8 米 (9.1 呎) |
质量 | 402,000 公斤 (886,000 磅) |
级数 | 3节 |
业载量 | |
近地轨道 有效载荷 | 5,000 公斤 (11,000 磅) |
地球同步轨道 有效载荷 | 2,200 公斤 (5,500 磅) |
发射历史 | |
现状 | 现役 |
发射场 | 斯里赫里戈达岛 |
总发射次数 | 7次 |
成功次数 | 2次 |
失败次数 | 4次 |
部分失败 次数 | 1次 |
首次发射 | 2001年4月18日 |
助推器 | |
数量 | 4枚 |
发动机 | L40H Vikas发动机*2颗 |
单发推力 | 680 千牛顿 |
总推力 | 2,720 千牛顿 |
比冲 | 262 秒 |
推进时间 | 160 秒 |
燃料 | 四氧化二氮/联氨 |
芯一级 | |
发动机 | 1 枚S139发动机 |
推力 | 4,700 千牛顿 |
比冲 | 166 秒 |
推进时间 | 100 秒 |
燃料 | HTPB (固态火箭发动机) |
芯二级 | |
发动机 | GS2 Vikas发动机*4颗 |
推力 | 720 千牛顿 |
比冲 | 295 秒 |
推进时间 | 150 秒 |
燃料 | 四氧化二氮/联氨 |
芯三级 | |
发动机 | 1颗RD-56M发动机 |
推力 | 73.5 千牛顿 |
比冲 | 460 秒 |
推进时间 | 720 秒 |
燃料 | 液态氢/液态氧 |
印度太空研究机构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全国卫星系统类型的卫星送至地球同步轨道。火箭多为俄罗斯协助建造,并非印度独立建造。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为极地卫星运载火箭 之改良版,增加捆绑式液态辅助火箭为一三节式火箭。第一节为固态助推器;第二及第三为液态助推器。固态及辅助火箭是极地卫星运载火箭之延续,低温液态发动机由俄罗斯提供,共买了七个末端节发动机。印度试着去建造低温末端节发动机并向俄罗斯买技术,但遭美国施压,因此俄罗斯并未提供此项技术给印度。
截至2012年8月,印度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共发射14次,其中8次成功,4次失败,2次部分失败。[1]14次任务均由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负责发射。
2001-2009年 | ||||||||
发射编号 | 发射日期 (UTC) | 火箭型号 | 发射地点 | 酬载卫星 | 卫星重量 | 轨道 | 用户 | 发射结果 |
---|---|---|---|---|---|---|---|---|
D1 | 2001年4月18日 10:13 |
Mk I | 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 一号发射台 |
GSAT-1 | 1540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部分失败 |
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一号,但发射的轨道远低于预定轨道,由于轨道偏差太大,卫星无法自行机动进入地球同步轨道。[2] | ||||||||
D2 | 2003年5月8日 11:28 |
Mk I | 一号发射台 | GSAT-2 | 1825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成功 |
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二号。[3] | ||||||||
F01 | 2004年9月20日 10:31 |
Mk I | 一号发射台 | GSAT-3 | 1950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成功 |
第一次任务发射(非测试)。[4] | ||||||||
F02 | 2006年7月10日 12:08 |
Mk I | 二号发射台 | INSAT-4C | 2168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失败 |
印度军方发射一枚编号“F02”的GSLV火箭,携带著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四号C型通讯卫星,距离地面约70公里处出现箭体倾斜、连续翻转、空中爆炸,跌落在孟加拉湾。 | ||||||||
F03 | 2007年9月2日 12:51 |
Mk I | 二号发射台 | INSAT-4CR | 2160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部分失败 |
由于导航系统故障,卫星的远地点低于预定远地点,倾角则超过预定倾角。最终卫星自行机动进入轨道,但减少卫星运作寿命[5][6] | ||||||||
2010-2017年 | ||||||||
发射编号 | 发射日期 (UTC) | 火箭型号 | 发射地点 | 酬载卫星 | 卫星重量 | 轨道 | 用户 | 发射结果 |
D3 | 2010年4月15日 10:57 |
Mk II | 二号发射台 | GSAT-4 | 2220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失败 |
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负责研发的MK II型测试首飞,由于低温二级发动机故障,火箭未能进入预定轨道。[7] | ||||||||
F06 | 2010年12月25日 10:34 |
Mk I | 二号发射台 | GSAT-5P | 2310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失败 |
火箭飞行控制系统失灵,由发射场安全主管下达自毁命令后爆炸,火箭和卫星碎片落入孟加拉湾。[8] | ||||||||
D5 | 2014年1月5日 10:48 |
Mk II | 二号发射台 | GSAT-14 | 1980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成功 |
原定于2013年8月19日发射,由于发射前1小时14分钟发现泄露,发射推迟。[9] 第二次使用了印度自行生产的CE-7.5低温上面级发动机 | ||||||||
D6 | 2015年8月27日 11:22 |
Mk II | 二号发射台 | GSAT-6 | 2117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成功 |
GSAT-6搭载了一具直径6米的S波段技术验证l雷达,设计寿命为9年。[10][11][12] | ||||||||
F05 | 2016年9月9日 11:20 |
MK II | 二号发射台 | INSAT-3DR | 2211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成功 |
GSLV Mk II的首次非实验性任务发射。飞行轨迹的各项参数和预计极为吻合。近地点误差在300米以内(0.18%),远地点误差0.2%,实际与预计倾角误差为0。INSAT-3DR是以没高级气象卫星。[13][14][15] | ||||||||
F09 | 2017年5月5日 11:27 |
Mk II | 二号发射台 | 南亚卫星GSAT-9 | 2230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成功 |
原名“南盟卫星”,后因印度拒绝于巴基斯坦分享数据,改名为南亚卫星,为巴基斯坦以外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国服务(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阿富汗、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16][17][18]印度媒体称之为开展卫星外交,让周边国家无偿使用通信卫星,抗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19] | ||||||||
2018 | ||||||||
发射编号 | 发射日期 (UTC) | 火箭型号、 配置 |
发射地点 | 酬载卫星 | 卫星重量 | 轨道 | 用户 | 发射结果 |
F08 | 2018年3月29日 11:26 |
Mk II | 二号发射台 | GSAT-6A | 2140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成功 |
使用了HTVE发动机(改进型的VIKAS发动机,High Thrust VIKAS Engine),推力提升到86.4吨,燃烧时间117秒。万向架由电液驱动改为更加稳定的机电驱动。[20][21][22][23][24][25][26] | ||||||||
F11 | 2018年12月9日 10:40 |
Mk II | 二号发射台 | GSAT-7A | 2250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成功 |
使用了HTVE发动机。[27][28][29][30] | ||||||||
2021 | ||||||||
发射编号 | 发射日期 (UTC) | 火箭型号、 配置 |
发射地点 | 酬载卫星 | 卫星重量 | 轨道 | 用户 | 发射结果 |
F10 | 2021年8月12日 00:13[31][32] |
Mk II | 二号发射台 | GISAT-1 / EOS-03 | 2268公斤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 | 失败 |
酬载为编号EOS-03的地球静止轨道成像卫星。第三级没有成功点火,卫星没有进入预定轨道。[33][34][35][36][37][38][39] |
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使用四支L40液态助推火箭可有效载荷5000公斤(11000磅)到近地轨道;使用俄罗斯KVD-1低温末端节发动机可将2200公斤(4850磅)送到地球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第一节直径为2.8米,他用M250及的马钉钢作外壳材料,而推进剂重达129吨;第一节之a(L40)有四十吨重的液态推进剂(四氧化二氮/联氨),直径为1.2米。
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第三节的直径也是2.8米,用低温液态推进剂(液态氢/液态氧)并放在两个铝合金槽里,其质量为12.5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