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
中国作家 (1951–201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中国当代作家,电影编剧,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
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随笔《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及华语传媒大奖2002年年度杰出成就奖。[2]
生平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父亲史耀琛,北京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后曾赴中国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学院工作。铁生从小跟奶奶生活[3]。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4]。
1969年1月13日18岁时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照顾他,让他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其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23岁时到某街道工厂做工,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5]。后从事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4]《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6]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7]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协和北京市负担。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8]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9]
2009年荣获首届残疾人“绽放文学艺术成就奖”。[1][10]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1]。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已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1]。
作品
- 1979年: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 1980年: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短篇小说《我们的角落》(又名《没有太阳的角落》)
- 1981年:
- 短篇小说《绿色的梦》、《神童》
- 散文《秋天的怀念》
- 小说《树林里的上帝》
- 1982年:短篇小说《在一个冬天的晚上》、《黑黑》
- 1983年:
-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青年文学奖)、《白色的纸帆》、《夏天的玫瑰》、《巷口老树下》
- 创作谈《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 1984年:
- 中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44
- 短篇小说《奶奶的星星》(获本年度作家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足球》、《春夏秋冬》、《老人》
- 1985年:
- 短篇小说《来到人间》(获三月风金杯奖)、《命若琴弦》
- 散文《合欢树》
- 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北京出版社)
- 1986年:
- 中篇小说《插队的故事》
- 短篇小说《毒药》(获上海文学奖)、《我之舞》
- 创作谈《随想与反省》
- 1987年:
- 中篇小说《礼拜日》
- 短篇小说《车神》
- 小说集《史铁生——现代中国文学选集》(日本德间书店)
- 1988年:
- 中篇小说《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 创作谈《答自己问》(获作家评论奖)、《自言自语》
- 小说集《礼拜日》(华夏出版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台版和日版)
- 1989年:
- 短篇小说《小说三篇》
- 散文《文革记愧》
- 1990年:
- 短篇小说《钟声》
- 散文《好运设计》
- 1991年:
- 散文《我与地坛》[12]、《我二十一岁那年》
- 小说集《命若琴弦》(江苏文艺出版社)
- 1992年:
- 中篇小说《中篇1或短篇4》
- 散文《黄土地情歌》、《相逢何必曾相识》、《散文三篇》、《随笔十三》
- 散文集《自言自语》(广东旅游出版社)
- 英文版小说集《命若琴弦》(中国文学出版社)
- 1993年
- 短篇小说《第一人称》
- 论集《我与地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4年:短篇小说《别人》
- 1995年:
-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 散文集《好运设计》(春风文艺出版社)
- 1997年: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获上海市长篇小说奖)
- 2010《务虚笔记》绘画评点本,作家出版社
- 1998年:长篇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和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 1999年:短篇小说《死国幻记》
- 2000年:短篇小说《两个故事》
- 2001年:
- 散文集《对话练习》(时代文艺出版社)
- 小说集《往事》(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2年:
- 长篇随笔集《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获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其中《病隙碎笔5》获老舍散文奖)
- 2004年:散文集《记忆与印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05年:《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 2006年:
- 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
- 综合集《史铁生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 2010年:
- 随笔集《扶轮问路》(人民文学出版社)
- 论集《妄想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3年:
- 2014《我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文集
- 《史铁生系列》(全6册)2008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史铁生文集》(全5册)2016湖南文艺出版社
- 《史铁生全集》(12卷本)2016北京出版社
- 《史铁生作品全编》(10卷本)2016人民文学出版社
主题思想
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14]:140、147,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终极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为了利益而放弃信仰,例如《文革记愧》一篇,记述公安发现了一篇在朋友间传抄的地下小说,“我”在公安尚未上门时,就决定背叛朋友[14]:138-139。命运出于无法穷诘的偶然性,世间万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乱;人在这个充满残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摆布的孤儿[14]:140-141。“(神的)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你路。”《务虚笔记》记录了一个寻找神性却未能企及的痛苦心灵,并批判功利主义,也否定民间气功风水作为一种寻求超越的可能途径[14]:144-146。
地位
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4]:135-136。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14]:145、135。
衍生作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