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又称台湾话,曾经是台湾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以台语命名的地名十分普遍。虽然在今日的台湾,台语过往的地位与通行程度已经被台湾国语所取代,不过大量带有台语特色的地名仍然留存。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4月30日) 事实速览 汉字, 白话字 ...台语地名汉字 地號名 白话字 tē-hō-miâ / tōe-hō-miâ 厦拉新文字 dexomia / duexomia 关闭 特色用语 陆地地形 崎(kiā) 墘(kîⁿ) 畔(puān) 崁(khàm) 坑(kheⁿ / khiⁿ):意味山谷、盆地等。 仑(lūn):突起的沙丘地形,如沙仑、仑背等。 屯(tun):通“墩”,与仑近义,如白沙屯等。 埔(po͘):意味平地、平原等。 坪(phiâⁿ):意味地势稍高的台地。 沙(soa) 山(soaⁿ):地形起伏之地。 埕(tiâⁿ) 水岸地形 洲(chiu) 圳(chùn) 海(hái) 鲲鯓(khun-sin) 窟(khut) 湳(làm):亦作“坔”,台语汉字本意为“泥沼”。 湖(ô͘)︰山间小盆地,如阳明山国家公园竹子湖、嘉义县竹崎乡中和村奋起湖(旧粪箕湖)。 湾(oan) 埤(pi)︰池塘,如嘉义市兰潭(旧红毛埤)、台南官田葫芦埤。 鼻(phīⁿ):意味向海洋突出的海岬,如猫鼻头、鹅銮鼻、鼻头角等。 池(tî) 潭(thâm)︰湖沼,如嘉义县新港乡月眉潭。 港︰河川,如云林县北港溪(旧笨港)。云林县北港镇、嘉义县新港乡南港村旧南港(笨港街)。 土地开垦 甲(kah):源自荷兰语的akker,台语音译的土地单位,如五甲、六甲等。 股(kó͘):即“股份”之意,如三股、七股、十三股等。 阄(khau):台语汉字本意为“纸签”,即开垦时之抽签顺序,如三阄、四阄等。 张犁(tiuⁿ-lê):农耕时,每张犁约可耕作五甲农地,许多地方因此以犁数来命名;如三张犁、六张犁、九张犁等。[1] 在地产业 廍(phō͘):早期的制糖所,如廍后、廍仔等。 前后词缀 后(āu) 尾(bóe) 厝(chhù):台语汉字本意为“房屋”,意味当地居民的房舍与土地,如三块厝、廖厝、打铁厝等。 下(ē)意同“脚”,即“下脚” 脚(kha)意同“下”,即“下脚” 口(kháu) 心(sim) 底(té) 顶(téng),意“顶悬” 头(thâu),意同“角”,即“头角”、“头岬” 角 (kak),意同“头”,如“头角”、“岬角” 鼻 (phīⁿ),同于“鼻头” 参考资料 [1]三张犁的由来-台北市立图书馆线上参考服务 名人作地名(最早定居开垦) 曾文溪 元掌庄 天送埤 苏澳港 吴全城 庄礼寮 陈子方街 陈平庄 许梓桑 阿四坑 阿考崎 阿泉坑 阿兼城 阿兰城 黄仔信埔 扬喜崎 文秀坑 兴南 泉兴埔名人作地名(功于地方) 林圮埔 林凤营 吴阿在坑 朝栋里延伸阅读 荷西葡文献 《新港文书》(台南地区/西拉雅语)清代文献 郁永河《裨海纪游》 周锺瑄《诸罗县志》(嘉义地区/洪雅语) 朱仕玠《小琉球漫志》(高雄地区/马卡道语) 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 胡传《台东州采访册》日本时期论著 土田滋、山田幸弘、森口恒一《台湾平埔族言语资料整理与分析》 小川尚义《台日大辞典》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辞书续编、第三:台湾》、《诸蕃语汇》、《平埔族调查旅行》、《台湾文化志》 安倍明义《台湾地名研究》战后学者代表性著作 李壬癸《南岛民族的族群与迁徙》、《台湾原住民史:语言篇》 张耀锜(1951)《平埔族社名对照表》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陈正祥(1978)《台湾地名辞典》台北:南天书局 洪敏麟(1980-1984)《台湾就地名之沿革》(一)(二上)(二下)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洪英圣(1995)《情归故乡、总篇:台湾地名探索》台北市:时报文化 陈国章(1997-1999)《台湾地名辞典》(上中下)台北:师大地理系 姚荣松指导、蔡淑玲(2004)《台湾闽南语地名之语言研究:兼论其文化意涵与演变》新竹:竹教大台语所硕论 林庆勋指导、陈耀中(2007)《清代文献反映平埔族群语言研究》高雄:高师大台文所硕论(汉字还原闽南语罗马字转写) 臺灣地名的探究 (PDF), 师大地理系, [2017-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10) 名符其實?!--由自然科學看台灣地名由來的命名智慧 (PDF), 独立研究作品, [2021-08-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8-27)相关词条 平埔语外部链接 台湾地名歹念-潘科元台语文理想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