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学中,冥族小天体或类冥小天体(plutino)是与海王星有2:3的平均运动共振的海王星外天体,Plutinos这个名称是在冥王星之后才有的,使用了意大利文表示小的附加语词-ino,指像冥王星一样被困在共振轨道中的小天体。名称只提到轨道共振,并不涉及其他的物理性质,且原本仅用于描述比冥王星小的共振天体,但现在已将冥王星本身也包含在内。冥族小天体分布在柯伊伯带的内层部分,现时已知的柯伊伯带天体中,有近四分一是冥族小天体。除了冥王星之外,第一颗冥族小天体是在1993年9月16日发现的1993 RO。最大的几颗冥族小天体,包括冥王星、亡神星(90482,Orcus)、2003 AZ84(208996)、伊克西翁(28978,Ixion)、拉达曼迪斯(38083,Rhadamanthus)和雨神星(38628,Huya)等。
轨道
目前与海王星轨道共振的天体当初应该是独自绕着太阳公转的天体,在海王星向外迁移的时期(参见柯伊伯带),被捕捉并进入了共振轨道[1]。
当大多数的冥族小天体有低轨道倾角时,一个确实与冥王星相似的轨道特征就呈现出来了:轨道倾角在10-25o的范围内,离心率在0.2-0.25之间,而结果是近日点在海王星轨道的内侧(或接近),远日点则接近柯伊伯带的外缘(该处的轨道周期与海王星轨道有1:2的共振)。
冥族小天体的轨道周期都在247.3年的附近(海王星公转周期的1.5倍),上下的变动只有几年的差异。
比较特别的冥族小天体有:
- 2005 EK298,它有极大的轨道倾角(40o)。
- 2003 QV91,他有较大的离心率(e = 0.35),使近日点在天王星与海王星的中间,而远日点进入了散射盘面的范围内。
- 2002 KX14,他有接近圆形的轨道(e= 0.04),而且几乎躺在黄道平面上(轨道倾角小于0.5o)。
也可以参考和QB1天体的比较。
因为冥王星的质量很小,重力影响通常都忽略不计。然而,共振的宽度(能产生共振的半轴的范围)非常狭窄,只有几个冥王星的希尔球(重力影响)大小。当然,与原本的离心率有关,有些冥族小天体会因为与冥王星的交互作用而离开共振的区域。数值模拟认为冥族小天体的离心率与冥王星相差在10%-30%的范围内时会在兆年的时间尺度上出现不稳定[2]。
外部链接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