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利誘兒童以和其發生性行為或強迫賣淫、製造兒童色情產品的行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儿童性诱拐(英语:Child grooming)指的是刻意与儿童[1][2](有时也包括儿童的家人)建立情感关系,以降低儿童或其家人的戒心,进而达到性虐待的目的。[3][4]这种行径也常用于引诱儿童从事各种非法活动,如童工、儿童卖淫、网络性交易[5],或制作儿童色情产品等。[6][7][8]
自1921年《抑止妇女及儿童贩运国际公约》实施以来,儿童性诱拐已遭各国政府以各种方式禁止,该公约是国际联盟为解决妇女与儿童人口贩运问题而议定的多边条约。当时这类人口贩运网络遍及全球。2010年,英国儿童剥削与在线保护指挥部进一步定义“地方诱拐”的概念,用于说明地方帮派诱拐所在邻里儿童的现象。[9]
为了与儿童的家人建立良好关系,儿童诱拐者可能会做几件事情:他们会试图接近儿童或父母、获得信任,以接近儿童;[10][11][12]诱拐者与受害家庭之间的信任关系,让儿童的父母比较不会相信相关指控。[10]诱拐者也可能会找机会与儿童单独相处(例如:担任保姆)、邀请儿童过夜,借机同床[13]、给予儿童礼物或金钱,换取性接触机会(也可能没有特定目的)[13][14]。通常性诱拐犯会让儿童观看色情产品,或与儿童谈论性话题,希望让儿童容易接受这类行为,为自己的行径获取正当性。[15][16][17]他们也可能与儿童拥抱、亲吻,或发生其他肢体接触,即使儿童并不喜欢这类碰触。[13][18]
儿童性诱拐嫌疑犯会使用所谓的“幻想辩护”方法,来开脱自己在网络社群上接触儿童的不当行为。他们辩称自己只是表达内心的幻想,不代表他们未来真的会去实行。[19]在美国,判例法对这二种情况有所区分,部分嫌犯成功使用这类辩护方法脱罪。[20]
诱拐者也会利用互联网接触儿童。某些诱拐者(有些会伪装成未成年者)会在网络上和儿童聊天,并安排线下会面。这类案件的受害者年龄以13岁至17岁最为常见(约99%),其中又以13岁至14岁的青少年最多(约48%)。大多数受害者是女孩,且多数诱拐行为是以手机作为介质。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及青少年,尤其是“引人注意”者,更容易受到诱拐。[21]
社交网站Facebook是否有采取足够措施防范儿童性诱拐案件,已成为众矢之的。英国儿童剥削与在线保护指挥部(CEOP)领袖吉姆·甘波尔在2010年表示,他的办公室2009年时收到292件来自Facebook用户的投诉,但这些投诉都不是由Facebook转寄的。Facebook发言人与甘波尔会面后表示,该公司“非常重视”儿童网络安全问题。[22]2003年,微软旗下通信软件MSN在聊天室功能中加入限制,协助儿童免于遭受成人性话题影响。[23]2005年,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立案调查雅虎公司旗下即时通信软件的聊天室功能;该办公室指控雅虎容许用户成立用于儿童性诱拐目的的聊天室,雅虎则在同年10月承诺将“实施儿童保护措施及程序”[24],并已开发程序分析聊天室与即时通信纪录中的可疑内容。[25]除了社交网站、软件外,家长也可以为儿童建立安全的上网环境,减少遇到诱拐者的风险。[26]
此外,恋童癖及儿童性剥削罪犯[27][28][29]也会利用网络从事性交易。恋童癖获得当地的儿童性交易皮条客(通常是儿童的父母或邻居)信任后,就有可能利用网络性剥削儿童。[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