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伦族(缅甸语:ကရင်,缅甸语委转写:ka.rang,/kəjin/;英语:Karen),亦以泰文作甲良族(กะเหรี่ยง, kariang),是一个居住在缅甸东部及泰国西部的民族,在安达曼群岛也有少量克伦族移民,是著名的象伕民族,总人口约600万人,其中40万在泰国境内,其余在缅甸克伦邦、克耶邦和掸邦。克伦族使用的语言为属于藏缅语族的克伦语,主要通行在缅甸东部及泰国西部两边的克伦语略有不同,但不构成沟通障碍[9]。
![]() |

克伦族占缅甸人口的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10],在缅甸是仅次于缅族和掸族的第三大种族[11]。缅甸官方承认的135个民族中有23个属于克伦族:
- 克伦族群的11个民族都属于克伦族,人数较多的有斯高克伦族和波克伦族,分别受缅族和孟族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 克耶族群的9个民族都属于克伦族,如克耶族(红克伦族,克伦尼族);
- 掸族群的33个民族有3个属于克伦族,如巴奥族(黑克伦族)。分布于缅甸与泰国湄宏顺的巴东族也是克伦人。
在泰国的克伦族主要是斯高克伦族和波克伦族。
起源和历史
传说祖先来自“流淌着沙子的河流”,当代有克伦族人认为指的有可能是隔壁沙漠或黄河上游的汉藏语系起源地。[12]
英国在三次英缅战争中获胜后,缅甸于1886年被吞并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浸信会传教士于1830年开始将基督教引入缅甸,并成功使许多克伦族人改信基督教。[13]信仰基督教的克伦族受到英国殖民当局的青睐,获得了缅甸族多数群体无法获得的机会,包括参军和在立法机关任职。[14] 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克伦人开始宣称自己与非基督徒有别的身份,许多人成为克伦民族主义组织的领导人,包括克伦民族联盟。
1881年,受过西方教育的基督教克伦族人创立了克伦民族协会 (KNA),以代表克伦族在英国的利益。尽管克伦民族联盟的领导层是基督教徒,但它仍试图将来自不同地区和宗教背景的克伦族人团结成一个组织。[15] 他们在1917年印度举行的蒙太古-切姆斯福德改革听证会上辩称,缅甸“尚未达到适合自治的状态”。三年后,在对1920年克拉多克改革 (克拉多克) 提出批评后,他们在130名(扩大到132名)成员的立法会中赢得了5个席位(后来为12个席位)。直到1939年,大多数信奉佛教的克伦族才组织起来,成立了佛教克伦民族协会 (KNA)。[16] 1938年,英国殖民政府认定克伦新年为公共假日。[16][17]
英国统治初期对少数民族采取“间接统治”政策,给予克伦族相当程度的自治权,并扶植许多克伦族菁英担任殖民政府官员。克伦族接受了政策培育的洗礼、也直接激发了克伦族独立自强的民族意识,勇于捍卫自我权益,导致他们在缅甸脱离英国独立后,积极为追求独立与缅族主导的政府作战。其中,“克伦民族联盟”是最早成立的武装团体,于1960至1990年代带给军政府强大的威胁与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了该地区,克伦族和缅甸之间的长期紧张关系演变为公开战斗。结果,许多村庄被摧毁,并遭到日本人和帮助日本人入侵的缅甸独立军 (Burma Independence Army, BIA) 部队的屠杀。受害者包括战前内阁部长苏佩塔(Saw Pe Tha)及其家人。后来的一份政府报告声称“缅甸独立军(BIA)的暴行”和“克伦人对英国人的忠诚”是这些袭击的原因。在会见了由苏塔丁 (Saw Tha Din) 率领的克伦族代表团后,缅甸独立军的日军司令铃木敬司上校进行了干预,似乎阻止了进一步的暴行。
克伦族渴望将他们占多数的地区变成缅甸境内的一个分区或“国家”,类似于掸族、克钦族和钦族的境况。 1946年8月,苏塔丁 (Saw Tha Din) 和苏巴吴基 (Saw Ba U Gyi) 率领的友好代表团前往伦敦,但英国政府并未支持其提出任何分离主义要求。
1980年中期,克伦族联盟领导的克伦民族解放军总兵力已超过5,000人,是当时缅甸国内仅次于缅甸共产党的第二大反政府武装团体。该组织之所以拥有这么大的规模,除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意基础、接受了外国(例如泰国)的援助以外,参加1988年反政府运动的学生及在1990年当选却不被军政府承认的国会议员,纷纷逃往克伦邦躲避军政府追缉,使得克伦族联盟位于马纳布罗的指挥部,在1990年代初期成为示威团体在仰光之外的重要根据地。
但这样的荣景并不长久,军政府以分化策略破坏克伦族联盟内部团结,造成克伦族联盟的势力于1994年后土崩瓦解。
1990年,克伦族佛教僧侣苏札纳带领数百位追随者,预备在萨尔温江与莫伊河的汇流处建造佛寺,但遭到克伦族联盟阻止,因为克伦族联盟怀疑苏札纳等人与军政府暗中合作,建造佛寺之目的是帮助军政府建立侵略克伦族的据点。
此次拒绝导致了两个毁灭性的结果:其一、深化了克伦族联盟内佛教徒与基督徒的对立;其二、为数众多的克伦族联盟成员加入苏札纳的组织。后来苏札纳就自立门户,成立克伦民主佛教军(DKBA),并于1995年与军政府签订停火协议,以换取自治区域。
此后,克伦民主佛教军并与军政府合作,协力攻打克伦族联盟。至此,军政府的离间计成功。
2011年登盛上任后,缅甸政府再将矛头转回克伦民主佛教军,同样使用分化策略瓦解其势力。当时,缅甸政府采取“以武器换和平”的手段,迫使克伦民主佛教军在强大压力下解除武装,接受缅甸政府收编为隶属政府的边境防卫队,但此举引发克伦民主佛教军内部分裂,无法接受收编的成员即由克伦民主佛教军脱离出来,成立克伦民主仁义军(或称克伦民主佛教军5旅,DKBA-5)。
2014年,登盛因此将克伦民主仁义军视为眼中钉,并于2014年11月对其发动攻击。其实背后目的是为扩大对萨尔温江流域的掌控,重启因内战而延宕多年的汉几大坝兴建计划。
近年来,在缅甸政府不愿放弃武力、不尊重克伦族权益的情况下,克伦族联盟强力主张缅甸成为联邦制的民主国家,并坚持遵循首任主席苏巴吴基提出的“四个原则”:永不投降、维持武力、要求克伦邦完全自治,及争取克伦族政治自决权。
不过,随着缅甸政府军的优势愈加明显,克伦族武装团体的势力不仅受到控制,而且日渐衰退,地下游击队已无法决定克伦人未来的发展。
地理环境
克伦族主要分布在克伦邦和克耶邦还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在孟邦、丹那沙林省、仰光省、勃固省、克耶邦等省邦也有分布。
克伦邦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面的丹岛镇属高原地区,气温有所下降,属温带潮湿气候,中部和南部地区夏热冬凉,降雨量平均为巴安177英寸,帕崩100英寸、丹洞镇200多英寸。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和热带雨林气候带,流域内降雨量丰富,三角洲和北部降雨量达2000--3000mm,中有平原降雨量少,为500--1000mm.7月份降雨最多,12--3月为旱季。
克耶邦东部为高原地区,与掸邦高原相接,克耶高原北部海拔约3000英尺,南部较低,萨尔温江从北到南穿过克耶邦,由于江水流过的地方都是高山狭谷,水流遄急,沿江有瀑布和旋涡。最有名的支流是南蚌江。掸邦的茵丽湖水流进比鲁河,比鲁河水则流进南蚌江,克伦邦突河的水也流进南蚌江。
经济
克伦族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经济产业主要有以下四种:
- 手工业发展得非常早,其帷幔非常有名
- 山区的族人基本上靠着焚山开垦过生活,种植槟榔、咖啡、茶叶、各种热带水果自给自足。
- 平原的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维生。
- 打猎与捕鱼。
语言
克伦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其克伦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克伦语支。其实克伦语及缅甸语、钦语等语言皆有一定程度的亲属关系。克伦语的语序为主谓宾结构,有声调,是一种孤立语。克伦语有两大方言群:当都--波方言群、帕拉奇--斯戈方言群。各方言群内部又分次方言和土语。波方言和斯戈方言是较为通用的两大次方言。
克伦文是拼音文字,早期的克伦文分为斯戈克伦文和波克伦文两种。斯戈克伦文于1832年由美国浸礼教会传教士乔纳森伟德博上依照缅文创立,同年他还创造了波克伦文。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其它8种克伦文。1962年奈温将军上台执政后,为了解决少数民族语言混乱的现象,于1964年在帕安成立了“克伦文字抢救委员会”,该委员会针对波克伦语音韵表(字母表)作出修订后以《克伦民族音韵表》(克伦文字母表)的名义正式规范了克伦族的文字,让克伦族人有个依循。
难民营生活
约有40万克伦族人无家可归,12.8万人住在泰缅边境的难民营。根据BMC报道,“生活在这些难民营的难民中79%都是克伦族。”[18]他们在营地里的生活受到限制,因为他们通常不能出去,如果他们出去,泰国警方可能会逮捕他们。[18]克伦族难民的就业机会稀缺且风险较高。前难民阿瓦 (Hla Wah)表示:“没有工作 [...] 所以如果成年人想工作,他们必须悄悄离开,以免被泰国警方抓住。”[19] 阿瓦是克伦族难民,她住在难民营里,在那里上学并帮助家人,因为她的父母想出去工作,但收入不高。由于父母没有钱给她的九个兄弟姐妹买食物,所以阿瓦患有营养不良。
难民营内有完善的治理体系,由联合国和其他捐助者提供资金。克伦难民委员会在泰国政府的领导下负责难民营的日常管理,泰国政府负责守卫难民营的出入口。营队内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可供儿童至高中阶段学习。有些难民营设有克伦难民委员会教育实体所组织的大学课程。[20]
宗教
大部分克伦人是上座部佛教教徒,也信奉泛灵论,而约有15%至30%的克伦人是基督徒。说波克伦语的低地克伦人倾向于较正统的佛教徒,而说斯高语的高地克伦人则倾向于信奉强烈泛灵论信仰的非正统佛教徒。其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克伦人的泛灵论信仰是指ကလၤ k'lar(灵魂),即体现每个人的三十七个灵魂。人们相信,不幸和疾病是由游离在外的k'lar造成的,当所有三十七个k'lar离开身体时,死亡就发生了。
克伦族的佛教徒最多,约占克伦族总人口的65%。[21]佛教的影响来自于孟族,孟族在18世纪中叶之前一直在下缅甸占据主导地位。信奉佛教的克伦族主要分布在克伦邦、孟邦、仰光、勃固和德林达依地区。大部分克伦族村庄都有佛教寺院,寺院是社区生活的中心。布施等福德活动是克伦族佛教生活的中心。[22]
佛教在17世纪后期传入说波克伦语的克伦族,位于Zwegabin山顶的耶达贡寺成为克伦语佛教文献的主要中心。[21]在整个1800年代,由克伦佛教minlaung叛乱分子领导的许多千禧教派相继成立。[23]有两个教派,Telakhon (或Telaku) 和Leke,成立于1860年代。Telaku教派创立于Kyaing,被视为佛教派别,混合了神灵崇拜、克伦族习俗和对未来佛陀弥勒菩萨的崇拜。[21]Leke教派创立于萨尔温江西岸,不再与佛教有任何关联 (因为信徒并不崇拜佛教僧侣)。[21]
信徒们相信,如果他们能维持道德实践(遵循解脱道和戒律),未来的佛陀就会再临地球,他们奉行素食主义,在星期六举行法会,并建造独特的佛塔。[21]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出现了几个正统和非正统的佛教社会宗教运动。[21]Duwae是一种起源于泛灵论的佛塔崇拜。[21]
吴诺 (Tha Byu) 是1828年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人,由 George Boardman 牧师施洗,他是美北浸礼会外方传教会 (American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 创办人阿多奈拉姆·贾德森 (Adoniram Judson) 的助手。今天,这里有属于天主教会和各种新教教派的基督徒。一些最大的新教教派是浸礼宗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24][25]
在克伦族中流行着一个传说,预言一本遗失的书将由一位 “白人兄弟 ”送回。当第一位美国浸信会传教士将《圣经》带给克伦族时,这个预言被认为已经实现,但这个传说可能起源于十九世纪。[26]
除了正统的基督教之外,有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人也将泛灵论的元素与基督教融合在一起。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克伦族大多信奉基督教,而佛教徒主要集中在克伦邦和周边地区。据估计,目前约有15%至20%的克伦族人自称是基督徒,而美国约有90%的克伦族人都是基督徒。[27]但其他估计认为克伦族基督徒人口高达30%。
习俗
克伦族是一个非常重视繁衍的民族,对于孕妇的照顾,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斯戈克伦人常给孕妇泡一种黄色的鸟窝汤喝。一些地方在孕妇产前要请七名老妪准备七把米饭、一杯水、一些香蕉、粽子、七根纱线为孕妇收魂,还在孕妇的手镯上绑七条线避灾。
其生产禁忌也很多,例如为了能顺利地产下婴儿,孕妇会有许多禁忌:包括不能洗澡、不能参加婚礼、不能参加葬礼、不能缝枕头、不能关院子大门、不能摘果实、不能杀生、不能看月蚀等等。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