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冲锋枪(英语:M3 submachine gun)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于二次大战时期大量生产的廉价.45口径冲锋枪。于1942年12月12日开始服役,取代造价昂贵的汤普森冲锋枪。由于外型像是替汽车打润滑油(黄油)的润滑油枪,也叫黄油枪(Grease Gun)。
M3冲锋枪 | |
---|---|
类型 | 冲锋枪 |
原产地 | 美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42年—1990年代(美国) |
使用方 | 参见使用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二战 太平洋战争 印度支那战争 希腊内战 国共内战 朝鲜战争 越战 古巴革命 猪湾事件 老挝内战 菲律宾叛乱 柬埔寨内战 寮泰边境战争 柬越战争 中越边境战争 两伊战争 北爱尔兰问题 肮脏战争 福克兰群岛战争[1] 海湾战争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乔治·海德 |
研发日期 | 1942年 |
生产商 | 通用汽车公司,以及其他制造厂 |
单位成本 | 大约15美元 (1943年; 相当于2023年的$264)[2] |
生产日期 | 1943—1945年 |
制造数量 | 大约680,000枝 |
衍生型 | M3A1, PAM1, PAM2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8磅(M3) 7.65磅(M3A1) |
长度 | 29.8寸枪托伸展 22.8寸枪托收缩 |
枪管长度 | 8寸 |
子弹 | .45自动手枪子弹(.45 ACP) 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 |
枪机 | 提前击发底火式自由枪机及开膛待击 |
发射模式 | 全自动 |
射速 | 350—450发/分钟 |
枪口初速 | 920尺/秒 |
有效射程 | 50~150米(照门和准星设定为100码) |
供弹方式 | 30发弹匣 |
瞄具 | 机械瞄具:固定觇孔式照门和刀片式准星 |
历史
1941年美军兵器委员会有感于西欧战场冲锋枪效能突出,尤其是德国发射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的MP40冲锋枪与英国的斯登冲锋枪,于是在1942年10月开始研究发展相当于美国版的斯登冲锋枪[3]。当时的要求如下:全金属枪身,可在只转换少数零件后使用.45口径的自动手枪子弹(.45 ACP)或是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容易使用,与斯登冲锋枪一样的功能与廉价[3]。
通用汽车公司内陆分部的乔治·海德负责设计,内陆分部的总工程师佛莱德瑞克·参普生负责准备生产的模具。在11月,样品枪已制造完成提交陆军试枪,在测试中得到95分的高分,发射5,000发子弹时只有两次故障[3]。最早的样品枪被称作T15,除去保险的样品枪被称作T20。在通用汽车公司引导灯分部于1942年12月正式生产之前,又加入了几项细小的改进。二次大战期间,M3共生产了将近60万把。大多数的M3使用.45口径自动手枪子弹(.45 ACP),亦有2万5千把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这些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的M3配备了不同的枪管、枪栓与弹匣槽,可以直接使用斯登冲锋枪和MP40的弹匣。较特别的是,有1千把.45口径的M3装有贝尔实验室设计的灭音器,以供战略情报局人员使用。
设计
M3是全自动、气冷、开膛待击、由自由枪机原理运作的冲锋枪。其枪栓平时被机簧卡在后方开放的位置,扣扳机时以复进弹簧的力量将子弹上膛,枪栓的前方有一个抛壳爪,它会抓住弹壳部分,把子弹上膛并同时击发,击发后以点燃发射药产生的高压气体后推抛壳,经退子钩弹出弹壳,此时若扣扳机的手指尚未松开则继续击发,会一直打到子弹耗尽为止;若是扣扳机的手指已松开则枪栓再度卡在后方开放的位置。[4]。若子弹打完扣扳机的手指尚未松开,枪栓则会向前顶住枪膛。此时在更换弹匣后须将右侧拉柄向后拉,带动枪栓后退压缩复进弹簧被机簧卡住,回复准备击发的位置。
枪栓左右各钻通一孔,两孔各有一导杆,复进弹簧外包导杆随枪栓前后移动而伸缩。这样设计可容许枪械使用较不精密的廉价零件[5]。由于.45 ACP子弹产生的压力不大,加上枪栓很重,M3冲锋枪不需要复杂的膛室闭锁机制或是延迟机制。
M3的保险位于枪支右上方可以翻开的抛壳盖内,一个凸起的铁片可以卡住枪栓。M3并没有卡住扳机的保险机制,只要在枪栓卡向后方的同时插入装有子弹的弹匣就等于上了子弹。M3弹匣的子弹是双排装弹单发进弹的30发弹匣,类似斯登冲锋枪的弹匣。
在枪身右侧,扳机的前上方是拉柄组件,它由9个零件组成[5]。拉柄往后拉以后,会带动枪栓往后直到被机簧卡住。
M3的零件由金属片冲压、点焊与焊接方式制造,故装配时所需的工时较短。只有枪管、枪栓与发射组件需要精密加工。其机匣是由两片冲压后的半圆筒状金属片焊接成一个圆筒。前端是由一个有凸边的盖环固定枪管。枪管有四条右旋的来福线,量产之后又设计了可加装在枪管上的防火帽。附于枪身后方是可伸缩的金属杆枪托。枪托金属杆的两头均设计当作通条,它也可用作大部分解的工具。固定枪管的盖环即可以枪托当作扳手转松。
固定觇孔式照门和刀片式准星设定目标为100码(约91米)。
M3原本设计为用坏即丢,不需要维修的武器,但在1944年时新的M3数量不足,迫使美国陆军兵器工厂制造替换零件[6][7]。
改进型号
M3的改良型,于1944年12月开始服役。改进之处是将常故障的右侧拉机柄组件改为直接在枪栓的前端有一个凹槽,用户翻开加长的抛壳盖,直接用手指勾住即可拉枪栓。
1945年通用汽车公司引导灯分部的工厂生产了将近15,500把M3A1冲锋枪。朝鲜战争时,伊萨卡枪械公司(Ithaca Gun Company)又生产了33,000把。
1947年(民国36年),中华民国根据M3A1仿造的冲锋枪被定名为“36式冲锋枪”。其后的37式冲锋枪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39式冲锋枪亦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并装有转弯90度的枪管,其为一套筒,可做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之选择[8]。
1955年,阿根廷FMAP厂生产了PAM1冲锋枪(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的M3冲锋枪)以及PAM2(PAM1加上握把保险)。
1957年后,美军大部分的M3和M3A1已经被回收并从前线部队撤装。少量则被装甲车乘员与卡车驾驶员一直使用到1990年代。直到1991年海湾战争中仍有工兵驾驶配备M3A1冲锋枪。
使用国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