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韩国多管火箭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K-136九龙是大韩民国在1970年代开发自制的多管火箭炮,目前已经预定由K-239天武多管火箭炮取代。
K-136多管火箭泡 | |
---|---|
类型 | 多管火箭炮 |
原产地 | 韩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86年—现在 |
使用方 | 韩国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国防科学研究所 |
研发日期 | 1974 - 1986 |
生产商 | 大宇重工(车体与发射器)[1] 韩华集团(火箭) |
生产日期 | 1981 - ? |
制造数量 | 158(2辆原型车、156辆量产车)[2]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6.4公吨 |
长度 | 7.7米 |
枪管长度 | 3.4米 |
宽度 | 2.5米 |
高度 | 2.9米 |
操作人数 | 4 |
炮弹 | K30火箭 K33火箭 |
炮弹重量 | 54公斤 64公斤 |
口径 | 130毫米 |
枪机 | 电力击发 |
射速 | 0.5秒/1发 |
最大射程 | 23公里 36公里 |
供弹方式 | 自动装弹 |
填充 | 高爆炸药或钢珠高爆弹 |
填充量 | 21公斤 |
主武器 | 36管130毫米多管火箭发射器 |
发动机 | 柴油引擎 236匹马力 |
速度 | 80公里 |
在1970年代朝鲜人民共和国从苏联获得至少1,400具各型号的多管火箭,尤其在BM-21自走多管火箭炮服役后,对38度线以南的韩军有显著压力。
为了反制朝鲜的火箭钢雨,1974年代起韩国国防科学研究院(ADD)开始借鉴BM-21设计研发同级别的多管火箭炮,[1][3]最初的技术参考是从美军的115毫米化学火箭弹,在1977年计划是以一组115至120毫米直径,有40-45管的发射器,但是在同年7月审查时韩国国防研究院决定火箭弹射程要有20公里、火箭弹头得重20公斤,发射管30具。[4]1978年5月26日有着28管火箭(7×4)的原型车完成,在后续精进设计时增加为36管(9×4)。[3][5]不过在1978年,韩国军方希望多管火箭射程要有30公里,如果按照现有技术的话将会开发延期,因此ADD希望先以暂定型号服役;1981年九龙火箭炮开始量产,发射器口径也增加到130毫米。1986年起配备部队,大宇重工负责生产车体、韩华公司生产火箭弹,总共生产158辆。[6]
九龙火箭炮的载台为KM809,是韩国授权生产的M809卡车,车辆配有中央胎压控制系统平衡车体。韩国也设计了可以自动装填的KM813A1弹药车支援火箭炮车作战,KM813车上装有2组火箭弹(72枚),可在不需人力介入下在10分钟内完成再装填作业。[7]
九龙火箭炮的发射管为一组36管的架构,发射管直径130毫米、长3.4米,每发火箭射击间隔0.5秒,发射架可在18秒内完成全管射击。
九龙火箭炮可发射的弹药有两种,最初服役的称为K30,长2.4米、重54公斤、射程23公里;在2000年新型的K33服役,弹径131毫米、长2.54米、重64公斤、射程延长到36公里。[3][6][8]K30与K33的弹头相同,重21公斤,可使用对无装甲目标专用可喷洒16,000块破片的K27弹头,或以高爆炸药为主的K28弹头。[1][3][8]火箭弹射击精度9-16米(CEP0.0005%以下),可构成长宽250米的面状杀伤空间。[1][9]
九龙火箭炮车上自备弹道计算机,此外火箭炮兵营会配备KM450风向观测车,KM450观测车由K-311载重车改造,配备一组高10.25米的大气观测装置,可直接将风向参数回馈给发射车的弹道计算机,[5][8]降低火箭炮射击误差。
九龙自走火箭炮量产后配备在军团级下所属炮兵旅的火箭炮兵营,[6]在2010年延坪岛遭朝鲜人民军炮轰时调往白翎岛强化战备,在2011年后成为常驻武器。[10][11]
除了韩国外,埃及曾经采购36辆K-136,但实际输出时间不明确,未来韩国将军援3个K-136多管火箭连给菲律宾,实际交运时间尚不确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