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U-28(The Guided Bomb Unit 28)是一款由战机激光导引的空对地炸弹,绰号为“碉堡克星”(Bunker buster)。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4年2月1日) |
描述
GBU-28是美军预备在沙漠风暴行动中打击伊拉克的地堡而研发。GBU-28以BLU-113为其弹药。它们重达4700磅(2132公斤),并包含630磅的(286公斤)高爆炸药。经试验证明该炸弹可以穿透超过20英尺(6米)的钢筋混凝土[3]。
1990年8月,美军参谋单位规划对伊拉克动武的时候了解到巴格达重点目标:地下加固指挥部防御坚固,BLU-109硬化穿透炸弹可能无法穿透。美国空军装备部要求在埃格林空军基地开发一款要比BLU-109穿透力更强的新武器。1991年1月,随着沙漠风暴发动,美军确定了BLU-109对加固掩体摧毁力不足的论证。
由于要在短时间取得合乎需求的炸弹弹体不容易,技术人员只得即兴创作,找出M110自行火炮的报废203毫米炮管切段当作弹壳、装上导引头和弹翼之类的零件应急。最初的两枚炸弹空壳于16日紧急送交美国空军埃格林空军基地,在那里首先将弹壳内壁涂上一层隔热材料,然后将炸药加热融化倒入桶中、由穿上防爆服的技术人员列队以人工传递方式小心地向弹体内浇进炸药。因为开发制作过程的取巧与凶险,配合炮管直立浇灌液化炸药的意象,这一款炸弹被技术人员戏称为“深喉咙”。
在获得挂载飞行许可后,19日到20日期间一架 F-15E进行了初始挂载测试,另一架F-111E进行带弹起飞着陆测试。唯一一次的实际投掷测试于24日由一架隶属于341测试中队的F-111F进行,炸弹的成果评估是它能穿透150英尺(50米)厚的土壤或15英尺(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这也使得GBU-28成为美国空军炸弹中“实战部署前最少投掷测试次数”记录的保持者。两天后另一枚浇入混凝土的炸弹在霍罗曼空军基地进行了火箭滑橇测试,它在打穿22英尺厚的钢筋混凝土后又飞了半英里之远。
美国空军于2月22日正式提出采购合约。23日,第三和第四枚炸弹壳运抵埃格林进行炸药灌铸作业,并于27日“热腾腾”地正式出厂、由C-141空运到位于沙特阿拉伯塔伊夫的沙漠风暴行动作战区域准备参战。两架F-111F战机各挂载一枚炸弹,去巴格达西北约15英里处轰炸一座此前用F-117投掷GBU-27激光制导炸弹、在至少三次命中之后都没能摧毁的地下碉堡。领机认错目标投歪了炸弹,但第二枚炸弹成功地击穿地堡的钢筋混凝土外壳、炸死了里面所有人。这次攻击也意味着在地下建造碉堡的做法已不再安全。
在波湾战争后量产的GBU-28不再使用M110A2的炮管制造弹体,弹头的正式编号为BLU-113,由宾夕法尼亚州的国家锻造公司特制,重5,000磅,内装630磅高爆炸药。改良型GBU-28B/C则弹头则更换为BLU-122,以埃格林钢特制加工,重量维持5,000磅,填充爆裂物更换为PBX炸药AFX-757。
增强型的GBU-28增加了GPS制导系统辅助导引。[4]
操作国家
美国空军在波湾战后开始采购GBU-28,并在后续冲突中有少量的使用纪录。第一个海外客户是以色列,2005年美国许可采购100枚,至2009年至少采购了55枚。
另一个海外客户为大韩民国空军,契机是2009年朝鲜核子试爆,由于对朝鲜的掩蔽设施摧毁压力上升,2009年6月2日美国允许韩国采购此型武器,在2014年1月时,美国方面揭露韩国已经采购了150枚GBU-28。
参见
- GBU-43/B大型空爆炸弹(炸弹之母)
- 传感器引爆武器
- 集束炸弹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