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72年1月16日日食是一次日环食,发生于1972年1月16日(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的一小部分为1月15日)。新月当天(即朔日),地球上观测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离极小,此时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点附近,穿过太阳和地球之间,与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线,则会出现日食。月球穿过太阳和地球之间,但距地球较远,本影未能接触地表,而使伪本影覆盖的区域内看到月球的角直径小于太阳,就形成日环食,同时在伪本影两侧数千公里的半影范围内形成日偏食。[1]此次日环食经过了南极洲玛丽·伯德地、维多利亚地、威尔克斯地,日偏食则覆盖了整个南极洲、南美洲南部及周边部分地区。[2]
南极洲玛丽·伯德地海岸以北约710公里处的洋面在日出时最先看到日环食,此后月球伪本影向南登上玛丽·伯德地,向西南穿过罗斯海,登上维多利亚地后又逐渐转向西北移动,进入威尔克斯地,在内陆距海岸约900公里处达到最大食分。此后伪本影又逐渐转为向北在转向东北移动,最终在日落时分结束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以南约1500公里的洋面。环食带覆盖了苏联的南极科学考察站东方站,当时处在计划中、尚未建造的苏联另一个科考站俄罗斯站也在环食带中内。[3]
除了上述狭窄的环食带内能看到日环食之外,月球半影覆盖范围内都能看到日偏食,包括整个南极洲、智利南半部、阿根廷南半部、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马斯克林群岛、澳大利亚西南部、凯尔盖朗群岛及南印度洋诸岛屿。
月球在其轨道上自西向东转动,发生日食时,月球在地球表面的阴影也大多自西向东移动,而从地球上看,太阳的西侧先被月球遮掩,然后逐渐向东。但此次日食发生在南半球的夏季,地轴南端向太阳方向倾斜,月球伪本影是从晨昏圈最南端附近的区域开始接触地球的,因而环食带在南极洲及其附近的一段,以及环食带南极洲段附近被半影覆盖、看到日偏食的区域内,月影在地表自东向西移动,地面上看到的太阳东侧最先被月球遮掩。此外,日食区域内日环食和日偏食大多发生于1月16日,而南极洲没有确定使用的时区,且南极洲许多区域处于极昼,从地理位置上看,罗斯海东部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一小部分的日环食和日偏食发生于1月15日夜晚,偏东的部分区域从1月15日子夜前不久开始,在1月16日凌晨结束。[2][4]
月球交替位于相对的月球交点时,以半个交点年(食年),即约177天又4小时间隔出现下列日食。
注:1971年2月25日和1971年8月20日的日偏食属于上一组交点年系列。
降交点 | 升交点 | |||
---|---|---|---|---|
沙罗周期 | 地图 | 沙罗周期 | 地图 | |
116 | 1971年7月22日 偏食(北) |
121 | 1972年1月16日 环食 | |
126 | 1972年7月10日 全食 |
131 | 1973年1月4日 环食 | |
136 | 1973年6月30日 全食 |
141 | 1973年12月24日 环食 | |
146 | 1974年6月20日 全食 |
151 | 1974年12月13日 偏食(北) |
沙罗周期长度为18年11天。本次日食属于沙罗周期121,共包含71次日食,依次为944年4月25日至1052年6月29日的7次日偏食、1070年7月10日至1809年10月9日的42次日全食、1827年10月20日至1845年10月30日的2次全环食(亦称混合食)、1863年11月11日至2044年2月28日的11次日环食、2062年3月11日至2206年6月7日的9次日偏食,总共历时1262.11年。其中最长的全食发生于1629年6月21日,共持续了6分20秒。[5]
下表列举了1901年至2100年间发生的属于该周期的日食,是第55至65次:
55 | 56 | 57 |
---|---|---|
1917年12月14日 |
1935年12月25日 |
1954年1月5日 |
58 | 59 | 60 |
1972年1月16日 |
1990年1月26日 |
2008年2月7日 |
61 | 62 | 63 |
2026年2月17日 |
2044年2月28日 |
2062年3月11日 |
64 | 65 | |
2080年3月21日 |
2098年4月1日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