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馍馍 (饺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馍馍(尼泊尔语:म:म、ममचा,藏语:མོག་མོག་,威利转写:mog mog)[1]是一种源自西藏并流行于尼泊尔、不丹及印度等喜玛拉雅山地区的面食。其外型近似水饺[2]或小笼包。[3]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1月8日) |

馍馍的饺子皮由面粉跟水和成,而馅料一般是肉类、蔬菜、干酪,当中内馅多以水牛肉为主,亦有猪肉、鸡肉及青菜等其它口味之选择[4],以及当地咖喱粉、番茄、高丽菜和芥子油等,包好的饺子可蒸可煎,通常佐以番茄酱汁或辣椒酱汁来食用。[3]

来源
尼泊尔及南亚各国的馍馍(Momo)作为拼音转写,来源于藏语单词 མོག་མོག(威利转写:mog mog, 藏语发音:[moʔ˩˨.ˈmoʔ])。这个藏语词很可能就是源自发音相同的中文中的“馍馍”,[5]这个词“馍”传统上在中国西北方言中用来指代小麦面粉蒸制的馒头。[6]在历史上,中国对蒸馒头的命名并未区分是否有馅料,直到宋朝(公元10至13世纪)“包子”这一专用词汇出现。[7]然而,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如江苏和上海,现代仍然使用“馒头”来指代两者的含义。[8]历史表明,中国的饺子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就很受欢迎。公元499至640年之间的饺子曾在现代中国西北的阿斯塔那古墓群被发现。[9][10]
普遍认为,饺子的概念是在13世纪由蒙古人从中国带到其他地区的。[11][5][12] 至于喜马拉雅地区的馍馍,类似于韩国馒头的历史,尼泊尔的馍馍可以追溯到14世纪。[13][14]至于它是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谷地传播到西藏,还是从西藏传到尼泊尔,目前尚不清楚。由于馍馍最初在尼泊尔的尼瓦尔人社区中很流行,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尼瓦尔商人曾经从与西藏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带回了馍馍的做法。[15] 另有说法认为,馍馍是由一位嫁给西藏国王的尼泊尔尼瓦尔公主在15世纪末引入西藏的。因为在尼瓦尔语中“mome”(尼瓦尔语:मम)表示“通过蒸煮烹饪”。[14]西藏传统的馍馍通常以肉类为馅,如牦牛肉,也有偶尔使用土豆和奶酪的版本。传统的藏式馍馍与尼泊尔馍馍非常不同,前者使用较厚的面团,且除了盐几乎不使用调味料。
进入印度河-恒河平原后,馍馍的馅料更常见的是鸡肉,并引入了混合蔬菜馅,以满足大量素食印度教徒的需求。[16]1959年西藏起义后,大批藏人迁移到印度,带去了他们的馍馍做法。[17]尽管没有确凿证据,但根据日期和对馍馍的日常引用可以推测,尼泊尔内战推动了尼泊尔侨民迁往印度寻求生计,这进一步增加了喜马拉雅风格馍馍在印度南部的普及,尤其是在钦奈和班加罗尔等城市。
Remove ads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