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增镛
香港商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陆增镛,CBE[?](英语:Eddie Lu Tseng-yung,1923年—2008年2月16日),香港跨国纺织实业家,与胞弟陆增祺爵士同为亚非纺织集团创办人之一,1988年至1994年出任香港毛织出口厂商会会长。
陆增镛祖籍浙江湖州,上海出生,是晚清金石学家陆心源曾孙,但到陆增镛父亲一代已家道中落。他早年毕业于沪江大学,1948年底随家人迁居香港,起初于英资登华洋行任职,1964年转到东亚太平毛纺集团出任营业部主任,未几又引荐胞弟陆增祺一同加入,逐步晋身管理高层。1973年5月,两人在唐翔千和杨元龙参与投资下出走成立亚非纺织集团,重点在非洲岛国毛里求斯投资设纺织厂,取得可观成绩,并大大改变当地的经济面貌,这促使他在1990年获该国政府提名下获英廷颁授CBE勋衔,胞弟陆增祺更早于1988年获册封成为爵士。
陆增镛与胞弟陆增祺自1989年起持续支持家乡湖州的高等教育发展,并尤其关注湖州师范学院的建设。该校多座教学楼和多项奖学金,皆获陆氏兄弟捐助下兴建和设立。此外,陆增镛活跃于工商界事务,历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名誉会长和副会长、制衣业训练局委员和选举委员会工业界(第二)选委等。在毛织出口厂商会会长任内,他带领业界反驳美国政府指香港人造纤维针织品对美国进行倾销的指控,并取得最终胜利。与浙江社团关系密切的他,还曾任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会长,以及第八届和第九届浙江省政协委员和第十届浙江省政协常委等职。
2008年2月16日,陆增镛与一名女子在九龙油麻地圣地亚哥酒店辟室相叙时心脏病突发,送院抢救后证实死亡,终年约84岁。身后,三弟陆增祺于2011年10月在湖州师范设立陆增镛先生纪念馆,作为纪念。
生平
陆增镛祖籍浙江湖州,1923年生于中国上海,曾祖父陆心源(1838年-1894年)是晚清金石学家,官至三品,在家乡湖州建有潜园,园内有藏书楼皕宋楼,与海源阁、八千卷楼及铁琴铜剑楼并称“晚清四大藏书楼”;[1][2][3][4][5] 祖父陆树声(1882年-1933年)是陆心源三子,曾中秀才。[6]在清末民初,陆家也曾于上海经营缫丝厂和钱庄等业务。[7]陆增镛的父亲陆穆堂(1904年-1953年),又名陆熙雍,毕业于复旦大学,在上海从事证券业务;[2][8]而母亲沈怀瑾(1905年-1937年)是客居苏州的湖洲沈氏名门后人,于1921年16岁时嫁给年长一岁的陆穆堂。[8]
陆家到陆穆堂一代已家道中落,但家境仍算优裕。[1][3]然而,陆增镛1937年只有14岁时,母亲受幼女早夭打击,悲恸而死,年仅32岁。[1][8]此后,陆增镛的父亲独力照顾家中三名儿子,其中陆增镛二弟陆增钰(1924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其后获父亲独力资助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自费攻读政治科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1][3][5][8][9][10]三弟陆增祺(1926年-;后为爵士)则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
陆穆堂战后因工作需要由上海来到香港,及后中国大陆在1949年面临主权易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陆增镛也在1948年底来港定居,而三弟陆增祺则紧随在翌年初到步。[1][2]三兄弟中唯独身在美国的陆增钰却在1949年中共建政时回国,1957年逃往香港与家人团聚,1960年定居美国后,曾于1965年以“反共义士”身份访问台湾。[8][9][11]虽然陆增镛来港之前已于1946年从上海沪江大学毕业,但经历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后,陆家已经一贫如洗,兄弟俩跟父亲只好在香港岛的北角合租一室。[1][3][10]1953年7月,父亲陆穆堂更因心脏病逝世,终年仅49岁。[2][12]
为了维持家中生计,陆增镛与三弟都要寻找工作。[12]其中,陆增镛获英资登华洋行聘为文员,初时月薪只有300港元,而陆增祺则获生产手电筒的宋氏公司聘用为文员。[2][3][12]经过两人的努力,陆增镛后来获起用为登华的贸易部副经理,而陆增祺也获提拔为宋氏公司总经理锺士元(后为爵士)的私人秘书。[2][3][13]当时,登华洋行是太平毛纺厂的总代理,而该厂老板是同样祖籍浙江和生于上海的纺织商人曹光彪,因此在登华工作的陆增镛遂渐为曹光彪和该厂总经理罗永正所识。[2][3][10]1959年,太平毛纺厂与香港另一家大型纺织厂东亚毛纺厂合并成为东亚太平毛纺集团,并于1961年成立东亚太平(出口)有限公司,以加强把产品外销。[12][14]
自东亚太平毛纺集团成立后,登华洋行不再成为总代理,但得到罗永正推荐,陆增镛在1964年加入成为东亚太平的营业部主任;[2][3][10][12]在他的穿针引线下,陆增祺不久又获曹光彪邀请加入东亚太平成为总经理的秘书。[2][3][10][12]两年后,集团计划关闭经营不善的东亚太平(出口)有限公司,这时已掌握纺织业生产流程、采购销售和管理模式的陆氏兄弟随即主动提出接手打理,而且只用了短短几个月便把这家子公司的业绩扭亏为盈。[3][15]经此以后,陆增祺获起用为东亚太平(出口)的经理,旋获委任为执行董事;[12]而陆增镛未几也获提拔出任东亚太平经理。[12]到了1970年,两人更已成为东亚太平年薪高达60至70万的决策高层,并获配10%的公司股份。[16]
虽然陆增镛与三弟陆增祺同在东亚太平毛纺集团任职高层,但随着香港经济逐渐转型,两人早已认为香港的纺织工业早晚会转趋式微,于是踏入七十年代已开始寻找新的商机。[2][3]正好陆增祺在1970年会见一个来自非洲岛国毛里求斯的招商团,了解到该国在当年开始落实工业化政策,外商除可获得政府的税务宽免,也可得益于当地相对廉宜的劳工成本,这促使陆氏兄弟萌生到毛里求斯投资纺织生产的念头。[12][17][18]可是由于集团调整政策,他们的构思没有得到支持,结果两人选择离开东亚太平,并成功招搅香港纺织钜子唐翔千和杨元龙合资500万港元,在1973年5月18日成立亚非纺织集团(Afasia Group)。[12][19]亚非集团虽由唐翔千任董事长,但日常业务运作交由董事总经理陆增祺和副董事总经理陆增镛打理。[18][19][20]
亚非起初除了在香港和马来西亚槟城各开设一家毛纺厂,又在毛里求斯大举投资,兴建一家毛纺厂、一家漂染厂和三家针织厂,从而在当地做到“一条龙”生产。[2][3][18][20][21]集团由陆增镛驻扎毛里求斯直接打理当地厂房,而陆增祺则坐镇香港统筹业务和管理香港和大马的毛纺厂。[2][21]成立首年,亚非已雇用员工1,000多人,成衣产量达10万件,赚取数百万港元。[18][22]1976年,毛里求斯更凭借其英联邦王国身份(至1992年才改成共和国),获接纳为欧共体附属会员国,享有纺织品出口欧洲无需征税的待遇,同时不受任何配额限制,让亚非集团更容易的把产品外销到欧洲市场。[2][3][21]反观香港,却于1977年底被欧共体进一步限制纺织业进口,对当地纺织业构成打击。[21]
此外,亚非成立初年,已跟随香港贸易发展局参加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针织品交易会,[23]但由于早年的工人技术尚未成熟,集团早年主要生产廉价成衣,到后来因生产技术和配套逐渐改善,加上劳工技术水平提升,才进而生产其他高档次的潮流服装。[18][20]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亚非集团的生产网络后来进一步拓展至牙买加、马达加斯加、孟加拉和澳门等地,产品行销美国和欧洲市场。[3][18][24][25]及至1985年,亚非已在毛里求斯设有一家纺织厂、两家漂染厂和六家针织厂,雇用约5,000名员工,每年成衣产量跃增至400万件。[18][21]最高峰时,亚非集团雇用的员工总数更高达24,000人。[22]
毛里求斯由原本一个依赖蔗糖出口的农业国家,一度蜕变成为全球第三大毛衫出口国,亚非集团扮演一定角色。[3][21][18]为肯定其对毛里求斯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持,陆增镛经毛里求斯政府推荐下,于1990年的英女皇寿辰授勋名单获授CBE勋衔。[2][3][26][27][28]在此以前,三弟陆增祺也在毛里求斯政府提名下,早于1988年元旦授勋名单获英廷颁授地位更高的爵士勋衔,[29][26]是罕有地获香港政府和英国政府以外的其他英联邦政府提名封爵的香港华人。[2][3][26][注 1]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之初,亚非早于1979年跟北京毛衫厂合作提供设备和技术,并协助开拓市场;[24]其后又于1984年在东莞合资兴建染厂和毛纺厂。[24]1988年,亚非又以中国大陆为基地,开始拓展丝绸业务,并于1990年初作价100万港元购入三家大陆丝绸厂。[24][32]随着亚非集团的业务走上轨道,陆氏兄弟后来买回唐翔千和杨元龙的股份,使集团成为陆家独资经营,并由陆增祺和陆增镛分别出任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和副董事长。[26][32]踏入九十年代中期,集团又委派陆增祺的女儿陆雅仪到浙江、上海和广东等地考察,进一步开展在国内的投资和生产基地的设立;[2]而这时期的陆增镛则曾于1991年至1999年在其士发展国际有限公司兼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该集团主席周亦卿跟陆增镛的籍贯同为浙江。[33]
陆氏兄弟透过亚非集团在香港的纺织业界占一席位,这促使陆增镛在1988年至1994年当选香港毛织出口厂商会会长,任内促成第24届世界针织会议于1993年首度在香港召开。[34]不过,他任内面对的最大挑战,是美国全国针织及运动衣联会于1989年指控香港的人造纤维针织品生产商违反反倾销规定,促使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0年9月决定对港商生产并进口美国的人造纤维针织品加征5.68%反倾销税,并于一年后再作检讨。[35][36][37]1991年9月,美国全国针织及运动衣联会在检讨限期前再向美国商务部提出要求调查亚非集团在内29家香港纺织厂,在过去一年的在美销售价格是否低于香港的市场价值,使香港的纺织业界面临美国进一步的反倾销措施。[37]
美方连串的反倾销措施,严重打击香港人造纤维针织品对美国的出口,相关对美出口货值更由1989年的8.9亿港元大跌至1990年的只有5.64亿港元。[35]在这个背景下,身为毛织出口厂商会会长的陆增镛加入业界组成的反倾销委员会兼任副主席,代表业界持续作出强烈的反驳和申辩,同时协助向业界提供法律支援,以及多次要求香港政府注资成立反倾销基金以保障业界利益。[28][36][37][38]透过向港府寻求协助,港府又于1991年6月把争议提交关贸总协定反倾销措施委员会裁决。[36]各方的行动促使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在1992年7月裁定国际贸易委员会在1990年实施反倾销税的决定是基于错误的资料,指令委员会作出检讨,使得委员会于同年11月一致同意推翻1990年的决定。[35][39]美国全国针织及运动衣联会其后虽然提出上诉,同时美国商务部也决定对八家香港纺织厂就1991年至1992年的对美人造纤维针织品出口展开调查,但随着美国联邦巡回区上诉法院于1994年6月驳回上诉及维持原判,持续五年的反倾销争议才终告一段落。[35][39]
身兼毛织出口商会会长的陆增镛也活跃于香港的工商业组织,这与作风低调的胞弟陆增祺构成鲜明对比。[3]其中,他曾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会长、香港纺织业联会会董和沪港经济发展协会理事等职,后来又荣任厂商会名誉会长和毛织出口商会名誉会长。[40][41]得到香港特区政府的注意,他于2001年至2003年获委任为制衣业训练局委员,并于2000年至2006年获同业推选为选举委员会工业界(第二)选委。[33]凭借其与海外贸易的联系,他还于1995年获委任为马达加斯加驻香港名誉领事,直至香港主权移交后的2005年方告卸任。[42][43]
另一方面,祖籍浙江湖州的陆增镛热心关注家乡事务,历任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副会长、湖州旅港同乡会会长、浙江省工商联名誉会长、浙江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海外交流协会名誉顾问,以及湖州市侨联名誉主席等职,[40][44]2005年至2008年间又当选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第四届和第五届会长。[44]1998年和2003年,他更先后当选为第八届和第九届浙江省政协委员,至2008年1月进一步当选为第十届浙江省政协常委。[44]
陆氏兄弟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捐助家乡湖州的教育事业,并特别支持湖州师范学院的发展。[24]早于1989年,陆增镛三弟陆增祺多年来首度回乡,在访问湖州期间捐出100万港元,促成湖州师范在1991年建成新教学楼,以陆氏兄弟父亲命名为穆堂楼。[8][24]其后,陆增镛在1991年捐出100万港元,促成湖州师范在1994年建成图书楼,以两人母亲命名为怀瑾楼。[8][24]此后,陆氏兄弟继续多次访问湖州,他们除了于1994年各捐100万港元,为该校建成心源艺术馆和思源体育馆;[5][24]还有在1998年捐出100万港元设立燕英体育馆,以及在2002年捐出100万港元设立熙培专家楼等。[5]
另一方面,陆氏兄弟为湖州师范设立多项奖学金,当中包括在1997年捐出100万港元设立的兴湖教育奖励基金,以及自2007年起每年捐出10万港元设立的亚非奖学金(后来先后易名陆侯燕英帮困奖学金和陆增镛奖学金)等。[24][45][46][47][48]在湖州师范以外,陆氏兄弟也曾为浙江大学设立计算机设计与图形学高科技奖励基金、浙江大学陆氏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基金和陆增祺流体传动及控制高科技奖励基金等,浙大的陆氏研究生教育大楼,也是由他们捐建。[2][3]为肯定陆增镛对湖州师范和浙江大学的长期支持,他曾获聘为湖州师范学院名誉院长和浙江大学顾问教授,且获湖州当局授予湖州市荣誉市民名衔。[40][49]
在香港,陆增镛自1993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董,任内于2002年捐款赞助崇基学院及浙江大学合办学生互访计划。[50]他也曾经为香港翻译学会设立奖学金,以推动该会的发展。[51]
年事渐高的陆氏兄弟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把亚非集团的业务交由陆增祺的女儿陆雅仪打理,至2003年陆增祺正式退任集团董事长一职,改任董事局名誉主席,集团董事长一职正式由陆雅仪接棒。[2][52][53]至于同样淡出亚非的陆增镛则继续活跃于公开场合,他临终前最后一次出席公开活动,是在2008年1月以厂商会名誉会长身份,主持接待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委书记马晓晖为首的一行10人代表团访港。[40]
2008年2月16日,陆增镛与一名年约30至40岁的梁姓长发女子,在九龙油麻地吴松街181号圣地亚哥酒店辟室相叙。[40][13]期间,陆增镛在酒店房间的浴室洗澡时突然昏倒地上,经梁姓女子发现后报警求助,据称两人在房内未有亲热。[40]报案中心在下午3时34分接报后,即时派出救护车到场处理,陆增镛由救护员从酒店抬到救护车的时候,身上只穿内裤,而且经已失去知觉,送往伊利沙伯医院抢救后证实死亡,终年约84岁。[40][13]警方即场调查后相信陆增镛是心脏病突发猝死,遗体则于2月18日交由法医官验尸。[54]
陆增镛身后于2月29日在北角的香港殡仪馆出殡,当日早上超过200人出席亲属为他举办的追思会,参与的工商界人士包括田北俊、利孝和夫人和蒋震的数名女儿等等,灵堂内外也放满各界致送超过150个花圈。[55]对于陆增镛离世,厂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陈永棋和代表厂商会的立法会议员吕明华均表可惜,两人都认为他是“爱国爱港的好好先生”,对香港的毛织发展有重大贡献。[54]为纪念长兄,陆增镛三弟陆增祺于2011年10月在湖州师范设立陆增镛先生纪念馆,以及于2013年出资1,000万人民币设立陆增镛纪念馆教育基金会,其后还先后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设立陆增镛教师奖和陆增镛卓越奖学金等。[46][52][47]
个人生活
附录:主要公职 | |
---|---|
|
由于长时间在毛里求斯工作,而且把注意力集中于亚非纺织集团的业务发展,陆增镛终身不婚,没有组织家庭。[13]身为香港赛马会会员,陆增镛也是一名马主,名下马匹包括“黄金岁月”,另外跟三弟陆增祺爵士联名持有的还包括“华山梦”和“潜园梦”。[56]
荣誉
相关条目
附注
注脚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