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者及政治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云根(英语:Horace Chin Wan-kan;1961年11月8日—),笔名陈云,香港学者兼作家,修读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哥廷根大学民俗学博士(副修民族学及汉学)。陈云根是城邦派政治人物,主张并推动香港自治运动,曾为香港自治行动主席,现为香港复兴会主席兼创办人。
陈云根于1997年加入由时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特别顾问叶国华担任主席的香港政策研究所,认识了何志平,随他到艺术发展局、民政事务局工作[1]。在陈云根加入民政事务局前,曾在城市大学任兼职讲师,教授文化政策[2],之后他于1997年至2002年期间担任了艺术发展局策划及研究总监,其职责负责艺术策划和管理推动政府文化计划。何志平于2002年7月获当时特首董建华任为民政局长后,同年9月决定透过内部拨款招聘研究总监,陈云根最后透过公开招聘程序,获聘为民政局研究总监。陈云根的研究小组随着何志平的离任于2007年6月底解散[3]。
陈云根曾任职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作品包括《香港城邦论》系列。《香港城邦论》在香港电台第五届香港书奖得奖。2008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艺术评论)。其余著作及报章专栏内容多数以香港风俗、香港文化、中国语文及时事评论为主。2016年8月15日,岭南大学决定不与其续约而结束他的七年教学生涯[4]。
2016年7月27日,陈云根代表香港复兴会,联合热血公民及普罗政治学苑,组成热普城选举联盟,首次参加香港立法会选举,与热血公民成员李珏熙合组一张名单出战新界东选区[5],并以“永续基本法”为竞选政纲,最终以二万多票败选。
败选后,2016年9月7日,陈云根宣布退出社运。[6][7][8]
2020年3月,陈云根宣布无意参选该年立法会换届选举。
2021年3月1日,陈云根与一群年轻香港人成立新政党香港市民党。
陈云根生于香港,祖籍广东宝安观澜(今深圳市龙华区)。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侨,家族于当地经营木园,家境富裕,曾于新加坡修读医科。陈的父亲经历日占、英殖时期,厌倦高压统治,战后接触到马来亚共产党。陈父怀抱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响应中共号召回乡建设祖国(一说于中共建国后遇上排华事件而回流中国),属于最早一批“爱国青年”,于长沙医学院修业,其间生活艰苦,后来到沈阳一带服务,再到青海工业厅待了三四年,成为地质考察队驻医,居于塔尔寺。之后申请调回广东,回乡寻根(另有说法指陈云根父亲因毛泽东发起反右运动,被流放农村[9]:169)。陈云根的外祖父在乡下开织布厂,据称曾资助孙中山发动革命。[9]:168
1957年,毛泽东提倡“大鸣大放”,邀请知识分子大胆讨论政治,当时包括陈父在内的不少归国华侨信以为真,结果一被出卖,陈父后来约于1958年偷渡来港,第一次被抓,坐了三个月劳改营。第二次跟在其他偷渡队伍之后,来到沙头角莲麻坑。转至粉岭联和墟投靠叔公,于联发大楼定居。陈父来港后,再不提共产党干部身份,曾跟一班同乡联合诊所,挂牌当中医。又经营生意,开设移民公司。陈父未经训练,曾在殖民地时代当过坐堂帮办,于边境分局负责审问偷渡客,探听中共动静,收集情报[10] 。陈云根两岁(另有说法指五六岁[10])时,其父经营的中医联合诊所业务中落,故迁往元朗横台山居住[9]:101,中学就读新界乡议局元朗区中学(中一至中七)[11]。1985年获香港中文大学法文部暑期留法奖学金,前往巴黎市郊凡尔赛大学读法文。期间游历英国、比利时、西德、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欧洲诸国[12]。
在求学阶段,陈云根师从名学者李达三博士(John J. Deeney)、马松博士(Michel Masson)及顾从义神父(Claude Larre),启发他不断累进学识、矢志追寻目标,并总揽前人成果从具体生活来看旧时中国[13]。在德国留学期间,他曾担任中国民主联合阵线 (英语:Alliance for a Democratic China)德国分部主席[14]。 他曾于《明报》、《信报》、《苹果日报》及《明报月刊》等写专栏文章。约由2010年至2015年初,他于免费报纸《am730》。2011年起于《明报》撰稿[15]内容常有批评中国共产党对香港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倡香港人应捍卫香港的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和核心价值。
1986年,陈云根于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学士毕业,副修法文及选修德文,1988年于中文大学修读比较文学硕士,英国文学、中亚比较文学,其后于树仁学院(即现在的树仁大学)及珠海书院(现称珠海学院)任教西洋文学,亦曾于香港能仁专上学院的前身能仁书院任教。1995年,陈于德国哥廷根大学获文史学院博士学位,主修民俗学,论文题目为《Die Folkloristik im modernen China (1918-1949)》(《现代中国民俗学(1918-1949)》)[16]。1990年代中期,陈曾于大埔恩主教书院教书。 [17][18] [10][19]
2002年1月,香港艺术发展局正酝酿改组架构,时任规划及研究总监的陈云根指艺发局的旧架构不清晰、委员对小组会的投入和效忠超越大会、增选委员带来朋党利益冲突之虞等,并说这是去届委员进行的“退修会”得出的结论。多名旧委员群起指责陈曲解退修会的结论,要求陈云根即场道歉,有委员更揶揄陈云根的中文不好。行政总监林志钊最终引用会议常规,促请委员不要作“人身攻击”[20]。同年8月底,时任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增设一个两至三人的政策调查组,被指为其心腹陈云根度身订造。虽然何志平极力否认,但陈云根仍获聘为研究总监,直至何氏离任为止[21]。
2008年,陈云根加入岭南大学教书,并任职中文系助理教授。
2014年3月中,陈云根因发表一篇讽刺他人的脸书帖文,被岭大校长郑国汉发警告信,批评他的言行与学者身份相悖,超越言论自由的底线,严重影响岭大校誉。陈云根在其后11月公开消息,声称自己被大学打压。
2016年2月23日,他在个人脸书透露不获岭南大学续约[22],同年4月13日,岭南大学宣布中止陈云根的合约。
陈云根表示,中港矛盾不断升温,主要是北京部署很多中港融合的政策,例如不断开放港澳个人游,在教育方面推行国民教育,抹杀英治时期的历史及制度,令很多香港人感到一国两制变质。北京会将以前英治政府留下的文明,或者保存到一些华夏文化,例如广东话的汉音及正体字,以及好的、文雅的公共用语、公共的唐文或者英文,这些慢慢会当是前朝历史,或者当作殖民地余孽来扫除。甚至三权分立、司法独立、人权法这些由英治政府引入香港的现代东西,都会被当作外来的殖民霸权,慢慢淡忘,承接中国的苏维埃或者共产党的体制。他表示,中共承诺却不容许港人治港、香港拥有高度自治,因此预期未来港中矛盾将会白热化。他说:如果香港人不反抗,国际社会不监察的话,是会走向一国一制,即是走向非法的中国殖民统治,这个要看香港人能否觉醒及反抗,争取普选及抗拒一切违反《香港基本法》的、中共的干预,因为香港的《基本法》写得很明确,也算是相当好的一部小宪法、斗争或者抗争的基础其实是存在的。[23]
其城邦论为香港本土主义甚至“港独”提供了早期理论基础[27],其本人也被视为香港本土派理论始创者[28]。2020年6月,在香港中联办副主任陈冬点名批评《香港城邦论》“打着言论、学术自由的幌子,歪曲一国两制和《基本法》,不断煽动青年学生以极端方式反对政府、对抗中央、排斥一国”后,陈云根宣布退出香港社运,声明他过去十年来做的是“善意的、也是有利维护中港关系、祖国与香港共荣”的工作,但“总是被泛民港独骑劫”,主张维护内地香港共荣关系的本土派,也被泛民媒体骑劫和刻意宣传,变成港独派错误代表了本土派。[29] 2021年3月1日,陈云宣布创立香港市民党,主张在《基本法》及“一国两制”框架下,发挥香港在中国大陆大框架的能力。[30]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的陈云根,也一直关注中文词汇应用和华夏文化价值。除了其著作外,他经常于专栏批评官方政策及传媒用字不当,陈云根表示,1997年后,中共政治词汇文化殖民香港,耳濡目染下,香港特区政府也跟随应用,将这些词汇字当免死金牌、蒙混过关:例如以往政府用“放宽二手居屋售卖限制”,2011年改用“优化二手居屋售卖限制”;他表示,“优化”这类词句是“鬼话”,因为没有标准,政府想别人无法衡量它的政绩[31][32]。他批评的其他政治词汇还有“出台”、“势头”等。
陈云根强调,粤语“不单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香港人的土语,更是南方官话”。他说,好多香港本土运动的鼓吹者、尤其是港独派不明白他的学术判断,“他们将香港话(俗化的香港土语)列为香港人的母语,却不知道这正是中了共产党的奸计”。他说,他是客家人,但他也会讲好粤语和推广雅正的粤语,“一旦采用武断的母语观念,我是应该排斥粤语”;台湾人讲的闽南话是古汉语遗留,但台湾本土化运动行了歪路,因此台湾人推广的是民间的土话、不是雅正的闽南话[33]。
2020年7月《港版国安法》生效后,香港图书馆所藏陈云根著《香港城邦论》、《香港城邦论2》、《城邦主权论》、《香港保卫战》、《香港遗民论》和《身土不二——中港超限战》等书被暂时收起,由康文署复检内容会否违反国安法。[34]
2010年9月,陈云根在《信报》的专栏被取消,引起部分读者及网民的回响,《苹果日报》李八方指事件与陈云根批评地产商有关,《信报》则称因改版才删除陈云根专栏。[35]
2012年上半年,中港两地民间分岐冲突浮现,陈云根于其《明报》专栏内,多次表示香港人要阻止无审批下大量大陆人来港,奋起抗争。[36]
2013年4月,陈云根在香港城市大学出席由阳光卫视主办的时务论坛,并表示反对占领中环,认为运动不够激进、没有影响力,且由“离地中产”领导,将会被骑劫;并觉得,占领中环只是正式启动香港的世代阶级之战、世代之争而已。[3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