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捷魁(台湾话:Tân Tsia̍p-khue,?—?),字汝梅[1],台湾燕雾上堡茄苳脚( 今彰化县花坛乡花坛村 ) 人,祖籍泉州南安[2]。清代贡生、军事人物。
生平
陈捷魁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未满20岁便考中秀才[2]。道光末年,廖春波主讲白沙书院,讲授诗文及古文,彰化仕绅争相作诗,文风大盛,其中又以陈捷魁、陈肇兴、曾惟精、蔡德芳、廖景瀛的诗最为杰出[3]。咸丰初年,与该四人一同被誉为“白沙书院五杰”[2]。咸丰七年(1857年)与庄文蔚、唐情萃、洪济纯等人在番仔田组织文艺社团“玉峰社”,会员84名[4],并捐资购置学田[2]。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科拔贡[5]。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发,陈捷魁担任白沙坑二十四庄总理。台湾镇总兵曾玉明招募陈捷魁、廪生李华文、生员陈宗庭、嘉宝潭职员陈耀及和美线(今彰化县和美镇)沿海一带的泉州人,赴鹿港大本营领取“义民”白旗,共同抵御戴潮春势力[6]。同年六月十九日,戴彩龙、郑玉麟率领200余人前往燕雾派饷,陈捷魁密约唐允文、白培英及二十四庄民众,当天发誓“效命报国”,准备起兵,后杀掉戴彩龙、郑玉麟[7]。
曾玉明相当器重陈捷魁,时常邀请其讨论征讨戴军之策。他曾请曾玉明:“北方联系联和美线、泉州厝等村庄,南方联系二十四庄及社口等35庄作为左右臂,脚跟立定之后,便可以专心进取。”并建议:“各村庄加入天地会的人一开始未必都有反叛的念头,不外乎是情况压迫所致。撇开漳州、泉州区域不谈,如果天地会党人剃发归降于清朝,都可以让他们改过自新;假如他们建立功绩的话,就会有奖赏。”时任彰化县知县凌定国与陈捷魁意见不合,于是陈写了一篇文章《酷吏论》讽刺他,凌定国非常生气,但也拿他没办法[8]。
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十五日,林日成在彰化圣王庙中与戴潮春部下会合,歃血祭旗,率领二万余人攻打二十四庄。陈捷魁与李华文、李宗文等人率壮丁作战,戴军退回彰化,此后势力大减[9]。闰八月,彰化快官的张俊标竖立白旗,起兵抗拒戴潮春,并与陈捷魁、李华文等人讨论,计划从虎山岩山后开通一条通往快官的道路,以让救兵迅速赶往征讨戴军[10]。同治二年(1863年),与李华文、陈宗文等人带领壮丁跟随曾元福、曾玉明作战[11],受清廷赏赐五品衔、戴蓝翎[12]。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七十二庄张三显起事,即将攻打彰化县城。凌定国派吴登建至二十四庄求援,吴登建与陈捷魁率领二十四庄三百余名壮丁先到县城,战于八卦山脚[13]。后赏四品衔、戴花翎,并担任都司[2]。
戴潮春事件平定后,陈捷魁开始撰写《戴案示略》,但尚未刊出,稿子即散失[2]。
纪念
因陈捷魁在戴潮春事件中担任白沙坑二十四庄总理,召集义勇与戴潮春势力抗争,事件平定后,清廷便将二十四庄赐名为“义民村”[2][14]。
评价
吴德功:“曾玉明以秋丞轻进,引为殷鉴,暂驻鹿港,请陈捷魁共议战守恢复之策。魁年少,负磊落之才,忠直敢言,与官长论事,有王景略扪虱而谈、旁若无人之慨。尝与知县凌定国论事龃龉,即作酷吏论以嘲之。至是,魁以平贼自任,请曾镇以北联和美线诸泉庄、南联二十四庄以及三十五庄而后立脚能定,可图恢复。然当是时,无论漳泉之人,多与会盟,不特无人敢竖白旗,亦无人可与同事。魁乘贼索饷,密约二十四庄为义首,绅士富户一齐举事,乘其归,半途而击之,适天降大雨,而贼衣服军装皆湿,俯首就戮,悉数皆歼,无异风雨助昆阳之捷也。贼闻风破胆,各处泉庄纷纷领旗反正,而鹿港之藩篱益固。是役也,为倡竖义旗之首,实为恢复彰化之基,故大书特书之 ( 廪生柯承晖避乱白培英家,亦力劝乘势截杀 ) 。”[15]
家族
陈捷魁出身燕雾巷陈家,祖父陈礼文为泉州南安人,乾隆年间渡台[16]:66。其父陈博,为清代茄苳脚庄富绅,育有5子[2],陈捷魁为长子,三弟为陈捷升,又名陈让,台湾日治初期曾任茄苳脚区区长、保良局长等公职;五弟为陈捷华,在施九缎事件中协助官府平乱[2][17]。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