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政策是由前大韩民国总统金大中所提出,用来和平处理朝鲜半岛分裂对立局面的关系。一般认为是根基于西德总理勃兰特1970年代的新东方政策理论。政策名称根源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北风和太阳”。故事说:北风和太阳比赛如何让路人的外套脱下来,北风采取的是更用力的吹,但是路人却把外套抓的更紧;而太阳则是用温暖的阳光去照路人,路人就主动把外套脱下来。阳光政策也是如此的概念。
2000年6月13日至15日,第一次南北高峰会在平壤举行,大韩民国总统金大中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举行会谈。这是朝鲜半岛国家分裂55年后两个国家政权的首次首脑会议,朝韩双方经过多轮外交谈判后达成的联合宣言,会议后发表了《南北共同宣言》,并因此使金大中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南北共同宣言》是朝韩分治后,双方领导人首次会晤后签署的历史性文件,是朝韩关系发展中的历程碑。在《宣言》签订5周年之际,朝韩双方在平壤召开了“民族统一大会”。大会通过了《民族统一宣言》并将6月15日定为“民族之日”。2007年10月2日至4日,卢武铉政府与朝鲜召开了第二次首脑会晤并签订了《北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南北共同宣言》的宗旨得到延续。广义讲由金大中与卢武铉两任总统执行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即为阳光政策,阳光政策在2008年李明博就任总统及政党轮替后中止,但在2017年文在寅就任总统后恢复,2022年尹锡悦就任总统后再度中止。
背景
早在1971年金大中第一次竞选韩国总统的时候,他就大胆提出了南北“三阶段统一论”的方案[注 1],主张“南北交流,对共产党国家敞开外交大门,与朝鲜半岛周边四大国和平合作”。这在当局还在提倡“灭共统一”的当时,引起极大反响。1972年,他还提出南北同时加入联合国,取得国际社会交叉承认等主张。1980年代初,金大中根据国际形势对“三阶段统一论”进行了调整,提出通过“和平共存与交流—邦联—完整统一” 三个阶段实现南北和平统一。1993年,金大中在德国考察了两德统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三阶段统一论”的方案。1995年8月出版的《金大中的三阶段统一论》提出了“南北联合—联邦制—统一国家”的三阶段统一方案[1]:157-159[2]:416-417[3]:253-256[4]。经过30年的研究,他认为“三阶段统一论”是正确的,因此他要做“统一总统” [3]:254-256。金大中生于日治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经历朝鲜半岛南北分裂。他一直深信南北和解是“结束国家分裂悲剧,令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法”,也是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的前提。
政策要点
- 任何来自北韩的武力挑衅不会被容忍。
- 大韩民国将不会以任何方式去试图合并北韩。
- 大韩民国会主动积极的与北韩寻求合作。
正面观点
政策是基于对朝鲜政权的信任,并相信朝鲜政权短时间之内不会垮台。而不认为朝鲜政权会被经济问题所深掘,即使经济有可能造成永远的伤害。
政策可以透过双边或者是多边沟通的架构来减少武力对峙的紧张。这长远也会推动正常化朝鲜对美国或是对日本的政治与经济关系,长远是达至朝鲜半岛和平,并让美国交出战时指挥权。
局限性
批评
批评者认为,“阳光政策”不仅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南北关系,反而使朝鲜独自发展出核武器,使韩国的国家利益受到损害。韩国国内的反对以及美国小布什政府对于“阳光政策”的冷漠态度也使金大中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阳光政策”的延续性也大打折扣。卢武铉政府维持阳光政策,但及后朝鲜发展核武并成功核试,惟通过六方会谈缓和局势,卢武铉更于卸任前步行越过韩朝非军事区,访问朝鲜。
阳光政策在2008年李明博就任总统后中止。李明博和朴槿惠领导的保守派政府在执政九年间(2008-2017),坚持要求朝鲜放弃发展核武,才会进行对话及提供经济援助。按李明博所言:“我们必须停止单方面无原则的包容策略并实施一个互惠政策来引导朝鲜的真正开放。但根本前提是朝鲜应该完全放弃核武器,只进行核冰结是不够的。我们已经准备好帮助朝鲜走自我开放之路,但条件是朝鲜放弃且必须放弃核武器。”这使两韩关系在韩国保守派政府执政期间关系十分紧张。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