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第1屆大清帝國資政院議員選舉;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资政院选举举行于清朝末年的1909年,是清朝唯一一届资政院间接选举,资政院是根据清末新政进行的宪法改革建立的议会的筹备机构。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选举。[1]
| |||||||||||||||||||||||||||||||||||||||||||||||||||||
共选出98个民选议席 获得过半多数需99个席位 | |||||||||||||||||||||||||||||||||||||||||||||||||||||
---|---|---|---|---|---|---|---|---|---|---|---|---|---|---|---|---|---|---|---|---|---|---|---|---|---|---|---|---|---|---|---|---|---|---|---|---|---|---|---|---|---|---|---|---|---|---|---|---|---|---|---|---|---|
| |||||||||||||||||||||||||||||||||||||||||||||||||||||
浅黄色的省份为立宪派得票领先之省份 红色的省份为没有选出议员之省份 | |||||||||||||||||||||||||||||||||||||||||||||||||||||
|
资政院最初有200个成员,其中一半席位由各省咨议员互选产生,而另一半由清朝皇帝依据类别遴选。由于尚未在甘肃新疆省建立咨议局,因此席位减少到196个。
此次资政院选举属于间接选举。民选议员的选举办法是由各省咨议局议员互选二倍于定额之数者,然后由督抚圈定其中一半人为当选者。钦选议员则分为七类,由于合资格人数较多,故其中也包含一定选举的成分[2]。
选举结果为立宪派阵营大胜,夺得118席,当中以陈宝琛的宪政维持进行会(后来的帝国宪政实进会)席次最多,帝国宪政会(后来的宪友会)、辛亥俱乐部、政学会分居立宪派第二到第四大党;此外,被当局取缔的革命派阵营亦获得零星席次[3]。
当选议员党籍以《清季的立宪团体》(张玉法著)为准:
候选人 | 政党 | 政治阵营 | 当选 | 备注 |
---|---|---|---|---|
奎濂 | 无党籍 | |||
陈懋鼎 | 辛亥俱乐部 | 立宪派 | ||
赵椿年 | 辛亥俱乐部 | 立宪派 | ||
锡嘏 | 无党籍 | |||
荣凯 | 无党籍 | |||
毓善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刘道仁 | 中国同盟会 | 革命派 | 1911年加入辛亥俱乐部 | |
文哲珲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张缉光 | 无党籍 | (弃权) | ||
李经畬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林炳章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庆蕃 | 无党籍 | |||
顾栋臣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何藻翔 | 辛亥俱乐部 | 立宪派 | ||
陈善同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刘泽熙 | 辛亥俱乐部 | 立宪派 | ||
魏联奎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赵炳麟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俨忠 | 无党籍 | |||
胡骏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王璟芳 | 辛亥俱乐部 | 立宪派 | ||
文溥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吴进修 | 无党籍 | |||
柯劭忞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荣厚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胡礽泰 | 政学会 | 立宪派 | ||
汪荣宝 | 政学会 | 立宪派 | ||
刘华 | 无党籍 | (弃权) | ||
长福 | 辛亥俱乐部 | 立宪派 | ||
曹元忠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立宪派 | ||
吴纬炳 | 无党籍 | |||
郭家骥 | 宪政维持进行会 | |||
崇芳 | 无党籍 | 递补当选 | ||
吴廷燮 | 无党籍 | 递补当选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