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螺大橋map

西螺大桥台湾公路桥梁,前身在日治时期浊水溪大桥[5],位于彰化县云林县之间,横跨浊水溪下游,以华伦式桁架桥设计,连接北端之溪州乡、南端之西螺镇二地的交通。1952年完工时,西螺大桥是仅次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的世界第二大桥,也是当时全台湾最长的桥梁,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桥”。

事实速览 西螺大桥, 坐标 ...
西螺大桥
Thumb
西螺大桥云林西螺
坐标23.811304°N 120.460638°E / 23.811304; 120.460638
承载县道145号
台湾糖业铁路(1979年停驶)
跨越浊水溪
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地点彰化县溪州乡
云林县西螺镇
官方名称西螺大桥
维护单位交通部公路总局局徽 交通部公路总局
委托彰化县政府管理
设计参数
桥型钢铁桁架桥
全长1,939.03米(6,362英尺)
宽度7.32米(24英尺)
最大跨度62.5米(205英尺)[1]
桥墩数30[2][3]
桥上净空4.6米(15英尺)
桥下净空6米(20英尺)
车道双向二线道
历史
施工单位大日本帝国太田组(桥台、桥墩)
台湾地区资源委员会机械工程处、台湾机械公司(桁梁、桥面)
钢材生产商美国钢铁公司
开工日大日本帝国1938年3月(桥台、桥墩)
台湾地区1952年5月(桁梁、桥面)
完工日大日本帝国1941年(桥台、桥墩)
台湾地区1952年12月25日(桁梁、桥面)
总造价大日本帝国49万4千日圆(桥台、桥墩)[4]
台湾地区 新台币7,370万元(桁梁、桥面)
开通日台湾地区1953年1月28日
地图
Thumb
关闭
事实速览 西螺大桥, 位置 ...
西螺大桥
Thumb
西螺大桥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彰化县溪州乡水尾村
云林县西螺镇光华里
材料钢桁架梁,钢筋混凝土桥墩
建成时间台湾地区民国41年(1952年)12月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全日开放
参观费用:免费
官方名称西螺大桥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桥梁
详细登录资料
关闭

诸元

  • 桥长:1,939.03
  • 桥宽:7.32米。
  • 桥台:南、北共2座。
  • 桥孔:31孔。
  • 桥墩:30座[a][3][4]
  • 基础:椭圆形沉箱,长端11米、短端3.5米、深20.3米[1]
  • 桥身:下承式华伦式穿式钢桁架,美国钢铁公司制造,通车时灰绿色涂装,1962年1月23日完成重漆为灰色[6],1986年8月更换红色涂装[7]

历史

兴建背景

浊水溪为台湾中部重要分界河,由于河面广阔,16世纪欧洲人所绘之台湾地图,甚至误将台湾分为北、南两岛。台湾日治时期前期,跨越浊水溪的桥梁,仅有中、下游交界处(二水鼻子头、林内触口为界[8])的纵贯铁路浊水溪桥,未有公路或人行桥梁跨过,长期以来,两岸人民渡溪须利用竹筏或转乘铁路,甚至于从滔滔浊流之溪水,择浅以渡,若遇上溪水暴涨,则严重影响两地交通,故一直有架桥之议。台湾总督府土木局曾构想在纵贯铁路浊水溪桥东侧一旁架设同高度的人行木板桥,宽度8尺[9],但无疾而终。

1920年代起,台湾的产业经济及文化日渐发达,而台湾总督府也陆续改良贯穿南北的纵贯道路,并建成跨越各大溪流的公路桥[b],到1935年底,纵贯道路全线只剩下浊水溪与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无法通行汽车[10],因此,地方人士奋力向政府陈情建桥:

  • 1934年9月:斗六实业协会提案兴建浊水溪桥梁[11]
  • 1935年:
  • 1936年:
    • 3月22日,员林商工会定期总会中,江缵禹提案组织浊水溪架桥期成同盟会,与北斗街、西螺街合作推动大桥建设[14]
    • 4月10日,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道路港湾课长松本虎太台中州员林郡北斗郡视察纵贯道路工程,员林街民众推举台、日籍街庄长与地方仕绅,向松本课长陈情兴建浊水溪桥[15]
    • 4月19日,西螺街实业会廖添德副会长、廖仍、廖振茂、刘英贤等人向虎尾郡守陈情浊水溪西螺桥架设[16]
    • 5月24日,“浊水溪人道桥架设期成同盟会”在西螺成立,由台南州虎尾郡、北港郡东石郡、台中州员林郡、北斗郡居民组成,西螺街廖重光任会长,会中决议要求台湾总督府建设大桥[17][18]
    • 6月25日,架桥期成同盟会长廖重光、北斗郡守那须重德、虎尾郡守高木秀雄日语高木秀雄、西螺街长永井英辅、北斗街长陈章琪、溪州庄长郑添益等人就兴建浊水溪公路桥事,联袂至台北市,向台湾总督府总务长官平冢广义陈情[19]

兴建历程

日治时期

Thumb
战前1939年3月《台湾日日新报》浊水溪建桥工程一景(虎尾郡西螺端)[4]
  • 1937年:
    • 2月,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道路港湾课拟定工程费320万圆,以五个年度完成浊水溪公路桥[20]
    • 12月23日,桥梁工程由太田组得标[21]
  • 1938年(昭和12年)春,发包兴建浊水溪大桥[2][5],预定1942年3月竣工[4],主要的建设部分为桥墩,方法是先以铁条绑出椭圆形空心板模,接着灌浆抽沙来加重重量使板模下沉,如此反复作业[3],使每座桥墩的基桩高度约二层楼高。
  • 1941年,30座桥墩与南、北2座桥台完工[22]。之后因战争钢材挪作他用而中止建设,成为未成道路。

中华民国时期

  • 1946年,台湾省参议会议员李崇礼刘传来李友三黄纯青等人提案,要求政府续建西螺大桥。俟后,省参议会副议长李万居提案请拨美援以完成西螺大桥,以及前日治西螺街长廖重光、北斗镇民代表会、台中县参议会、西螺镇李应镗、溪湖镇民代表会等等均请政府早日续建大桥[22]
  • 1950年1月26日,台湾省政府邀集相关厅处首长、立法委员至西螺镇勘察桥梁续建,决定除了以省府预算建桥之外,并函请美国经济合作总署协助经援拨款[23]
  • 1951年春,美国国务院核准130万美元购买钢材,协建大桥,款项汇予申请人西螺镇长李应镗,转交西螺桥工程处[18][23][24]
  • 1952年:
    • 5月8日,大桥在美援资助制造的钢桁梁运抵台湾后再度开工,分别由经济部资源委员会[c]机械工程处台湾机械公司自北、南两端配合菲律宾技工向桥梁中间架设,而为了避免地震影响架桥,工程采用鹰架工法施工[26][27]
    • 11月26日,全部31孔桁梁架成,后续施作桥面铺设工程。

竣工通车

Thumb
1953年1月28日西螺大桥通车一景(彰化县溪州端)[28]

西螺大桥于1952年12月25日完工,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车,由台湾省主席吴国桢主持通车典礼、行政院长陈诚剪彩、美国共同安全总署中国分署署长施干克(Hubert G. Schenck)为桥名牌揭幕。典礼主要贵宾尚有交通部长贺衷寒台湾省临时省议会议长黄朝琴、省交通处长侯家源、美国驻中华民国公使蓝钦(Karl L. Rankin)、驻台美军顾问团蔡斯(William C. Chase)、日本建设省道路局长富㭴凯一日语富樫凱一、西螺桥工程处长洪绅等人[26][29]

西螺大桥完工当时是仅次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的世界第二大桥,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桥[30],亦使日治时期即定线的纵贯道路全线通车,具有经济和军事的双重意义[31]

该桥于1953年1月29日起向通行之汽机车征收通行费,是为台湾桥梁收费之始。另外,桥上亦并设台湾糖业铁路,形成铁公路同行现象,为台糖铁路南北平行预备线最晚完工的一段,惟1979年以妨碍交通为由拆除[32]

近况

1994年,中沙大桥与西螺大桥间的溪州大桥完工后,台1线纵贯公路改经溪州大桥,西螺大桥改隶县道145号,转为供小型车、机车、自行车通行的便桥。2000年曾被提议此桥老旧应予拆除,在彰化县政府云林县政府的努力下,使西螺大桥转型为观光大桥。2001年10月31日与2005年1月27日,云林县及彰化县政府分别将西螺大桥列入该县的历史建筑[33][34]。而台中大甲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前往嘉义县新港乡绕境进出云林必走西螺大桥,是少数开放大型车行驶西螺大桥的特例。2013云林农业博览会期间获选为百大亮点。[35]

桥墩改建

Thumb
西螺大桥改建后的P10~P25号各桥墩

1990至2000年代受浊水溪砂石开采与历年台风豪雨影响,西螺大桥河床下降,溪水冲刷加剧,使该桥沉箱基础严重裸露,有安全疑虑,所以交通部公路总局(今交通部公路局)办理“西螺大桥桥墩换底工程”,2004年9月7日开工,拆除原日治时期建造的P10~P25号桥墩及其基础,重建新基础与新墩。第一期重建流心处P13~P20号8座桥墩,第二期重建北侧P10~P12号与南侧P21~P25号共8座桥墩,改建期间以临时钢架支撑桥面,未影响桥上交通,全部工程于2011年竣工[1][36]

为配合日治时期桥墩样式,重建的新桥墩为二墩柱组成,一墩柱断面分别由直径3.5米之半圆及宽度随柱高以1/20斜率渐变的矩形断面构成。桥墩重建后,可确保西螺大桥安全、保留文化资产及地方观光资源[1]

封桥维修

西螺大桥已通行超过七十年,钢梁出现锈蚀,桥底的水泥产生剥落,桥面伸缩缝隆起,造成民众摔车,负责管理的彰化县政府决定从2024年4月15日到25日封桥10天,进行路面整修,并且向中央争取2亿元经费,对西螺大桥进行全面整修,以确保安全。[37]

图片

轶闻

相邻道路

更多信息 浊水溪主要桥梁 ...
浊水溪主要桥梁
北行道路 浊水溪 南行道路
中山路
彰水路
溪州乡
西螺大桥

彰化县    云林县
建兴路
西螺镇
关闭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