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螺大桥是台湾公路桥梁,前身在日治时期称浊水溪大桥[5],位于彰化县与云林县之间,横跨浊水溪下游,以华伦式桁架桥设计,连接北端之溪州乡、南端之西螺镇二地的交通。1952年完工时,西螺大桥是仅次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的世界第二大桥,也是当时全台湾最长的桥梁,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桥”。
西螺大桥 | |
---|---|
![]() | |
坐标 | 23.811304°N 120.460638°E |
承载 | ![]() 台湾糖业铁路(1979年停驶) |
跨越 | 浊水溪 |
国家/地区 | ![]() |
地点 | 彰化县溪州乡 云林县西螺镇 |
官方名称 | 西螺大桥 |
维护单位 | ![]() 委托彰化县政府管理 |
设计参数 | |
桥型 | 钢铁桁架桥 |
全长 | 1,939.03米(6,362英尺) |
宽度 | 7.32米(24英尺) |
最大跨度 | 62.5米(205英尺)[1] |
桥墩数 | 30[2][3] |
桥上净空 | 4.6米(15英尺) |
桥下净空 | 6米(20英尺) |
车道数 | 双向二线道 |
历史 | |
施工单位 | ![]() ![]() |
钢材生产商 | 美国钢铁公司 |
开工日 | ![]() ![]() |
完工日 | ![]() ![]() |
总造价 | ![]() ![]() |
开通日 | ![]() |
地图 | |
![]() |
诸元
历史
浊水溪为台湾中部重要分界河,由于河面广阔,16世纪欧洲人所绘之台湾地图,甚至误将台湾分为北、南两岛。台湾日治时期前期,跨越浊水溪的桥梁,仅有中、下游交界处(二水鼻子头、林内触口为界[8])的纵贯铁路浊水溪桥,未有公路或人行桥梁跨过,长期以来,两岸人民渡溪须利用竹筏或转乘铁路,甚至于从滔滔浊流之溪水,择浅以渡,若遇上溪水暴涨,则严重影响两地交通,故一直有架桥之议。台湾总督府土木局曾构想在纵贯铁路浊水溪桥东侧一旁架设同高度的人行木板桥,宽度8尺[9],但无疾而终。
1920年代起,台湾的产业经济及文化日渐发达,而台湾总督府也陆续改良贯穿南北的纵贯道路,并建成跨越各大溪流的公路桥[b],到1935年底,纵贯道路全线只剩下浊水溪与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无法通行汽车[10],因此,地方人士奋力向政府陈情建桥:
- 1934年9月:斗六实业协会提案兴建浊水溪桥梁[11]。
- 1935年:
- 1936年:
- 3月22日,员林商工会定期总会中,江缵禹提案组织浊水溪架桥期成同盟会,与北斗街、西螺街合作推动大桥建设[14]。
- 4月10日,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道路港湾课长松本虎太至台中州员林郡、北斗郡视察纵贯道路工程,员林街民众推举台、日籍街庄长与地方仕绅,向松本课长陈情兴建浊水溪桥[15]。
- 4月19日,西螺街实业会廖添德副会长、廖仍、廖振茂、刘英贤等人向虎尾郡守陈情浊水溪西螺桥架设[16]。
- 5月24日,“浊水溪人道桥架设期成同盟会”在西螺成立,由台南州虎尾郡、北港郡、东石郡、台中州员林郡、北斗郡居民组成,西螺街长廖重光任会长,会中决议要求台湾总督府建设大桥[17][18]。
- 6月25日,架桥期成同盟会长廖重光、北斗郡守那须重德、虎尾郡守高木秀雄、西螺街长永井英辅、北斗街长陈章琪、溪州庄长郑添益等人就兴建浊水溪公路桥事,联袂至台北市,向台湾总督府总务长官平冢广义陈情[19]。


西螺大桥于1952年12月25日完工,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车,由台湾省主席吴国桢主持通车典礼、行政院长陈诚剪彩、美国共同安全总署中国分署署长施干克(Hubert G. Schenck)为桥名牌揭幕。典礼主要贵宾尚有交通部长贺衷寒、台湾省临时省议会议长黄朝琴、省交通处长侯家源、美国驻中华民国公使蓝钦(Karl L. Rankin)、驻台美军顾问团长蔡斯(William C. Chase)、日本建设省道路局长富㭴凯一、西螺桥工程处长洪绅等人[26][29]。
西螺大桥完工当时是仅次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的世界第二大桥,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桥[30],亦使日治时期即定线的纵贯道路全线通车,具有经济和军事的双重意义[31]。
该桥于1953年1月29日起向通行之汽机车征收通行费,是为台湾桥梁收费之始。另外,桥上亦并设台湾糖业铁路,形成铁公路同行现象,为台糖铁路南北平行预备线最晚完工的一段,惟1979年以妨碍交通为由拆除[32]。
近况
1994年,中沙大桥与西螺大桥间的溪州大桥完工后,台1线纵贯公路改经溪州大桥,西螺大桥改隶县道145号,转为供小型车、机车、自行车通行的便桥。2000年曾被提议此桥老旧应予拆除,在彰化县政府与云林县政府的努力下,使西螺大桥转型为观光大桥。2001年10月31日与2005年1月27日,云林县及彰化县政府分别将西螺大桥列入该县的历史建筑[33][34]。而台中大甲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前往嘉义县新港乡绕境进出云林必走西螺大桥,是少数开放大型车行驶西螺大桥的特例。2013云林农业博览会期间获选为百大亮点。[35]
1990至2000年代受浊水溪砂石开采与历年台风豪雨影响,西螺大桥河床下降,溪水冲刷加剧,使该桥沉箱基础严重裸露,有安全疑虑,所以交通部公路总局(今交通部公路局)办理“西螺大桥桥墩换底工程”,2004年9月7日开工,拆除原日治时期建造的P10~P25号桥墩及其基础,重建新基础与新墩。第一期重建流心处P13~P20号8座桥墩,第二期重建北侧P10~P12号与南侧P21~P25号共8座桥墩,改建期间以临时钢架支撑桥面,未影响桥上交通,全部工程于2011年竣工[1][36]。
为配合日治时期桥墩样式,重建的新桥墩为二墩柱组成,一墩柱断面分别由直径3.5米之半圆及宽度随柱高以1/20斜率渐变的矩形断面构成。桥墩重建后,可确保西螺大桥安全、保留文化资产及地方观光资源[1]。
西螺大桥已通行超过七十年,钢梁出现锈蚀,桥底的水泥产生剥落,桥面伸缩缝隆起,造成民众摔车,负责管理的彰化县政府决定从2024年4月15日到25日封桥10天,进行路面整修,并且向中央争取2亿元经费,对西螺大桥进行全面整修,以确保安全。[37]
图片
-
西螺大桥
-
西螺大桥
-
西螺大桥云林端,摄于2005年
-
西螺大桥底部西侧因应糖铁经过所做的补强结构
-
西螺大桥空拍照
轶闻
- 西螺大桥推手李应镗。
- 云林、彰化两县居民为桥名引起争执,后来是沿用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使用的英译名,才称为西螺大桥[22]。
- 在1963年和1968年发行的第一套横式新台币10元钞票正面皆印有西螺大桥图像。
- 在2012年公路邦网站举办的网络票选中以1,057票获选为台湾公路八景之一[38]。
- 2013年西螺大桥通车60周年之际,中华邮政推出主题纪念邮票[39]。
- 在西螺端的桥头,插有日本、中华民国及美国国旗,象征该桥历经了日治和战后两个时期、分别由这三国完成。
- 在西螺大桥完成前,跨越浊水溪下游(二水鼻子头、林内触口为界[8])的陆桥,仅有台铁纵贯线铁路浊水溪桥1座。而截至2020年则已有8座:台铁纵贯线(浊水溪桥)、县道141号(彰云大桥)、国道1号(中沙大桥)、省道台1线(溪州大桥)、县道145号(西螺大桥)、台湾高速铁路、省道台19线(自强大桥)、省道台61线/台17线共线(西滨大桥)。
相邻道路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