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药物耐受性(英语:drug tolerance)又称药物不敏感性(drug insensitivity),是个药理学概念,描述个人重复使用药物之后,对药物的反应会降低。增加剂量之后可能会把药物的作用重新放大;但会把耐受性加强,而进一步降低药物的作用。药物耐受性不一定与物质依赖或是成瘾有关联。[5]耐受性发展过程可以逆转(例如,透过药物假期(即停止用药一段时间)[6]),同时也也涉及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7]
“成瘾及生理、心理依赖”的相关术语词汇表[1][2][3][4] | |
---|---|
| |
人们也可能对药物的副作用产生耐受性,[8]碰到这种情况,耐受性反而是种理想的特性。目的在增加耐受性的医学干预(例如,过敏原免疫疗法,让个人暴露于逐渐增加的过敏原,让过敏反应减低)被称为药物去敏化。[9]
与药物耐受性对立的概念是药物反向耐受(即药物敏化),碰到这种情况,个人的反应或是药物效果会随着重复使用而增强。这两个概念并非互不相容,耐受性有时可能会导致反向耐受。例如,重度饮酒者最初会产生对酒精的耐受性(需要喝更多的酒才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但过度饮酒会导致发生肝病,之后即使喝很少量的酒也会造成患者发生酒精中毒的风险。[10]
药物耐受性不应与药物耐受力混淆,药物耐受力指的是患者可耐受药物所产生明显不良反应的程度。
急速免疫法(也称快速耐受性)[11] 是药物耐受性之下的子类别,指的是在给药后出现突然、而且是短期耐受性的情况。[12]
当细胞因个人重复使用某种物质,反应因而随着降低时,就开始发生药效学耐受性。常见的药效学耐受性原因之一,是高浓度的物质不断与受体结合,经过不断的相互作用造成细胞脱敏。[13]其他可能性则包括受体密度降低(通常与受体激动剂相关),或其他机制,导致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化。[14]
对受体拮抗剂的药效学耐受性则涉及相反的原因,即受体发放频率增加,受体密度增加,或是其他机制。
虽然大多数药效学耐受性是在持续接触药物后才会发生,但急性或是急速免疫法的情况也也会产生这种效果。[15]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项(ADME)。所有精神药物首先被吸收到个人的血液中,由血液携带到身体各个部位(包括作用部位),经由代谢而分解,最后被排泄到体外。这些流程是药物关键药理特性中极重要的决定因素,牵涉到药物的效力、副作用和作用持续时间。
药物代谢动力耐受性(也称为处置耐受性)之会发生,是因为到达作用部位的物质数量减少。这是由于降解药物所需的酶(例如细胞色素P450)的基因表现经诱导增加所导致。这种情况在使用乙醇(酒精)时很常见。
这种耐受在利用口服方式摄取药物时最为明显,因为其他的给药途径会绕过首过效应。酶诱导是发生耐受现象原因中的一种(重复使用药物导致药物作用降低)。但这只是造成耐受性几种机制中的一种。
在使用某些精神药物时,会发生行为耐受性的情况,即个体对药物产生的行为效应产生耐受性,例如摄取甲基苯丙胺会引起活动能力增加,但重复使用后会发生耐受性。这种行为耐受性是通过药物之外的学习,或是大脑中作为药物代谢动力耐受性而达成。所谓通过药物之外的学习而得的行为耐受性,是个体通过学习,而积极克服药物引起的损害。行为耐受性通常取决于情境,表示耐受性取决于给药的环境,而不是药物本身。[16]行为敏化(Behavioral sensitization)描述的则是与行为耐受性相反的情况。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