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书写系统比较是指将台湾话的各式书写系统加以比较其特性。[1]台湾话有数种相异表记系统,包括了汉字及衍伸文字、罗马字等等。亦述说各式台语的电脑字体输入法。比较的宗旨除在提出各式台语的特点及优缺点之外,主要盼望台语能截长补短的提出一种主要的台语标记方法,以做台语文字书写之标竿。
| 此条目 形似新闻稿,或带有过度的宣传性语调。 (2018年3月1日) |
以下就各式目前各式台语的拼音系统的特性,以及各式所谓的优缺点加以判别比较:
More information 类别/书写方式, 起始或制定年代/ 特色与优点 ...
类别/书写方式 |
起始或制定年代/ 特色与优点 |
缺点
|
中文 > 注音 台湾方音符号 “ㄉㄞˊ ㄨㄢˊ ㄏㆲ ㄧㆬ ㄏㄨˊ ㄏㄜ˫ ”
|
1946年
- 在台湾各汉语族语言之间有一致性,包括了台语、客语、国语(官话)。
- 由既有的注音符号扩充而来。因注音符号为初级教育的教材,因此使方音符号较为易懂与普及。
- 相同符号的发音是唯一的,通用性高不会混淆。
- 不需受限于罗马字母的发音原则而争论不定。避免在罗马字母的各自表述。
- 单字内可使用直式书写并在两字间采横向书写,以缩短整句长度,比全横向易阅读,能快速分出子母音。
- 中华民国教育部所提倡的闽南语拼音之一。
- 修订自主性高[2]
|
- 需设计方便快速的输入法软件来符合美式键盘,现行的有“华音延伸键盘”[3]等。
- 输入法若无巧妙安排精简,便另需准备扩充的特有键盘;否则用一般键盘输来入有很大的困扰;远离使用者的方便性。
- 外国人要从头学习。
- 直式书写组合尚未收入到一般ISO编码标准,输入时只能以横式将就。
- 未标示出台语的特色长处-变调与断词。[注 1]
- 部分符号外型,在容易辨识和手写快速的兼顾上,有改进的空间。
- 注音符号本身为反切的简化延伸,但方音符号在入声标示上受到罗马字影响而造成破坏反切构造。[注 2]
|
中文 > 汉字
台闽汉字
|
1566年
|
|
中文 > 汉字 切音或同音字[4]
|
1800年
|
- 每一个声母和韵母皆须用一个汉字表达,冗长且不易阅读。
- 反切出无数种汉字可能。
|
中文 > 汉字 台湾闽南语推荐用字
|
2009年
- 建议用字为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告的汉字使用方案,试图对民间混乱的台语用字作出整合,但不具强制性。
|
|
外文 > 日文 台湾语假名 “ タイヲァヌギイカナ ”
|
1900年代
- 日治时期由日本官方以日语片假名发展而来。以振假名的形式书写于汉字旁,表示发音。
- 假名为方块字,相容汉字书写系统,易与汉字对齐、配合书写方向汉字。
- 台湾日文学习人口多,老一辈也曾受过日文教育。
|
- 日语除了鼻音外,无以辅音结尾的假名,因此必须使用带有元音的假名来表示台语韵尾。
- 汉字方块字一字一格,但转写为假名可能会占用两格甚至三格,长短不一。
- 台语有六种元音,日语仅五种,因此必需另外记与日语不同的发音规则。
- 台语有鼻化元音、声调,台湾语假名另外发明了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无法以一般电脑输入和显示。
|
外文 > 韩文 台语谚文 “대끼 깐뿐”
|
1980年代
- 与台湾语假名相同,具方块字优势。
- 现代电脑系统均能正常显示谚文,使用系统内建的韩语输入法即可直接输入,不需额外的软硬件辅助。
- 谚文的一字一音,不会有假名、罗马字长短不一的问题。
- 总共使用24种符号,少于方音的45种符号,罗马字母的26种符号。
- 因韩语也有韵尾的概念,因此较台湾语假名标记准确
|
- 一些符号可做声母又做韵母。但其中有些用作韵母时,发音却与用作声母不同。
- 与韩语实际发音有差异。
|
外文 > 拉丁字母 白话字 / 教会罗马字 “Pe̍h-ōe-jī / Kàu-hōe Lô-má-jī”
|
1830年代
- 与罗马字母互通(但发音不一定相同),普通键盘可支援大部分字母。
- 留下许多台语罗马字的文字纪录。
- 早期教会神职人员乃至闽南族群使用。
- 易于外国人学台语。
|
- 受制于26个罗马字母的搭配或转音,一个子音得用两、三、四个字母表示,如 chhi(等于一个方音符号“ㄑ”)。
- 易与其他使用罗马字母的语言的字母发音混淆。
- 台湾内部的罗马字拼音的派别众多,至少曾出现大小不一的50种以上解读方式。[1]
- 过去不同的传教士间拼法也不十分统一,直到二战后教会的罗马字拼写法才趋于统一。[5]
- 会说台语的台湾民众大多不熟悉。[6][7][8]
|
外文 > 拉丁字母 台湾语言音标方案(TLPA) “ Tai5-uan5 gi2-gian5 im1-phiau1 hong1-an3 ”
|
1991年
- 对“教会罗马字” 作出调整,相容性高。
- 使用数字标调,可避免电脑输入调符困难的问题。
|
- 易与其他使用罗马字母的语言的字母发音混淆。
- 其他拼音系统由于保留调符,可用文句呈现。但若采取数字标调,在文字书写上将有窒碍。
|
外文 > 拉丁字母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台罗) “ Tâi-uân Bân-lâm-gí Lô-má-jī Phing-im Hong-àn ”
|
2005年
- 源于“台湾语言音标方案”与“教会罗马字”,故二者相容性极高。
- 使用的拼音较其他方案更符合国际音标格式。[注 3]
- 中华民国教育部所提倡的闽南语拼音。
- 其有针对台语中的少数腔设计扩充,如[er]、[ir]、[ee]、[or]等。
|
- 易与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之字母发音混淆。亦未与IPA相当符合,比如浊齿龈塞擦音/j/在IPA音标字为/d͡z/(而/j/在IPA是在表示硬腭近音)、与IPA差距甚大。提议将/j/改成/dz/,如此亦与浊齿龈擦音/z/有所区别。
- 鼻化元音改成/-nn/较比原来的单一的/-ⁿ/显得冗长。提议参照西班牙语发音/ñ(nn)/改成/-ñ/。[9]
- 中央元音/-o(ə)/易于与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之字母半开后圆唇元音/-o/二者混肴。而且本身的半开后圆唇元音/-oo/与中央元音/-o/ 亦且拼法混乱混淆使用、比如:/hok/(福)与/oo-a/(乌鸦),一个是 /-o/、一个是 /-oo/;二者均为半开后圆唇元音/-o/但是拼法相异且混淆。提议中央元音/-o(ə)/一致改成/-ə/;而半开后圆唇元音/-oo/一致改成/-o/。
- 半开后圆唇元音改成(-oo)较比原来/-o͘ /显得冗长。提议简缩改成/-o/。[9]
- IPA的/ɪn/(十五音/坚/)维持/-ian/(ian是以国语的语音拼法来拼台语语音)并没有反应实际(-en)的语音。提议改成/-en/。
- 轻声表示法 --a/--e 等显得冗长,在连结字尾表示轻音时、将原字组过度拉长。提议将 --a/--e 等、表示为/å/与/e̊/等,亦即去除字母前面的双连杠;或如此可以简要的表示轻音。
- 对于闭前不圆唇元音/I(i)/,为对于使用汉字的使用者可以区别度更大,建议/i/的大写/I/改为同于土耳其字母的/İ/[11][12][13]。如此可以避免误写误认/L/的小写/l/为/i/大写的/I/;进而提高辨识度,以及学习清晰度与效率。
|
外文 > 拉丁字母 台语通用拼音(台通/DT) “ Dāi-ghî tōng-iōng pīng-im ”
|
1998年[14]
|
- 以易学通用为口号,但实际上不被教育部视为官方拼音,目前通用程度极低。
- 为与普遍台湾人之声母认知妥协,不送气清音(p、t、k)以浊音字母(b、d、g)表示,而原本的浊音字又须另造拼法(bh、gh),导致清浊对立无法从拼音当中反映,该拼音并不相符于闽南语之“浊音、送气清音、不送气清音”三元对立音系。
- 直接标示表面调值(标变调),闽南语惯有之“变调”特性无法从拼音当中反映。
- 因标变调;而各地语音基本上都有出入,无法通用各地的地域语音适应性问题;造成甲地人无法看懂乙地人的写法。
- 无论是与历史悠久的教罗,或现今被教育部所认定为官方拼音的台罗,甚至以其为基础的汉语拼音,三者与台通的相容性皆极低。
|
外文 > 拉丁字母
台语现代文(MLT) “ Taigie Hiexntaibun ”
|
1987年
|
- 对于中央元音/-o(ə)/并没有确定使用的字母;目前提议以/-ə/暂代。
- 间接失去声调,以增加子音韵尾来表示声调。
|
外文 > 拉丁字母 简式台语现代文 (SMLT)
|
1987年
|
- 原‘Q’字母大小写一样、造成字形转换困难;不过目前已修改过此项缺失。
- 间接失去声调符号,以增加子音韵尾来表示声调。
|
外文 > 拉丁字母 普实台文(PSDB) “ Phofsit Daibuun ”
|
2002年
|
- 修改后之音素前后的一致性不够。
- 间接失去声调符号,以增加子音韵尾来表示声调。
|
外文 > 拉丁字母 国际音标(IPA)
|
1888年
|
- 整套系统庞大且复杂
- 与台湾英文教学常用之专门适用于英语的KK音标相近但实际上有差别。[注 4]
- 一般键盘无法输入特殊字母。
|
Close
简称汉罗,系将台闽汉字与上述罗马字方案之一合用,将语音所对应之汉字不明者,直接以罗马字书写语音,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15]最常见的模式为汉字与白话字或者台罗字一同书写。这种书写模式与日语的汉字假名合写文、韩语废汉字前的汉谚合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文字上并非自创,而是借用西方拼音文字。而目前汉罗台文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写法混杂。
多数键盘布局及输入法皆可用于输入拉丁文字或汉字。一些可免费使用,一些为商用。
闽南语族的RFC 3066代码注册为nan。[16]台湾话可用“nan-TW”表示。
使用汉字书写台湾话时,一些人创立他们认为不会出现的“新”字元以直接使用或假借已有的字;这些取自粤文、喃字、韩文汉字和日本汉字中的类似用法。这些通常没被Unicode(或者相应的ISO/IEC 10646:通用字符集)收录,给计算机处理带来了问题。
所有白话字所需的拉丁字元可通过Unicode(或者相应的ISO/IEC 10646:通用字符集)呈现出来,使用预组或组合用(附加符号)字元。
2004年6月之前,与O相似但开口更大的元音[ɔ]使用“向右上方的点”书写,但没被分配编码。通常的变通手法是使用(单独的)字元“middle dot”(U+00B7,·)或者更少见的组合用字元“dot above”(U+0307)。鉴于这些远离了初衷,自1997年起相关的提议被提交给主管ISO/IEC 10646的ISO/IEC工作组——即ISO/IEC JTC1/SC2/WG2——以为新的组合用附加符号“dot above right”分配编码。现在被官方分配给U+0358(参见文件N159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2507、N2628、N269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及N277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已有字型支援这个字元,如Charis SIL。
洪惟仁. 論閩南語教材的書寫問題 (PDF). [2020-04-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9-16). 由国语转移到台语的学习最方便的拼音工具";"比罗马字更适合作为补充汉字不足的拼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