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奇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经济奇迹(英语:Taiwan Economic Miracle,简称台湾奇迹)是指台湾经济自1960年代开始至今迅猛发展的现象。此一高速增长使台湾成为世界主要已开发经济体并获亚洲四小龙之誉,其首都台北市亦已成为国际有名的大都市[1]。

台湾奇迹包括快速的工业化、国民所得急速增加、民主化、本土化、科技迅速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化、现代化及国际化,而后再转型成为高科技产业强国。以上的发展成果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和未开发国家的典范,总结为“台湾经验”。[来源请求]
经济

台湾是一个已开发和实施自由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经济体,拥有完全自由开放的投资与消费环境,不论投资、消费或储蓄等皆能自由选择,很多大型的国营银行及企业逐步迈向私有化[有关吗?]。1960年到2023年的平均年均经济成长率达到10%以上,而出口导向政策赚取的外汇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证。台湾的外汇存底是世界第4[何时?]。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显示,台湾人均国民生产毛额,在1961年是153美元,至2023年已成长至32756美元[2],是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和发达国家[来源请求]。
IMF统计2023年台湾人均GDP:(国际汇率)33907.516美元 / (购买力平价) 73344.248美元 [3]
在日治时期前期,台湾在日本经济上的地位是粮食生产基地,仅有少数的食物储藏加工业和轻工业[4],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因战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为南进基地,因此在台湾南部的高雄一带发展军事工业。中华民国政府迁到台湾后,起初施行提升农业的经济政策。自1960年代起,台湾轻工业发展快速,重工业则居于次要地位。中央政府为了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设立加工出口区来增加外贸收入。
自1970年代起,为摆脱石油危机,中央政府致力推动十大建设,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时恰逢越南战争,美国向台湾订购大量物资,这些因素都促使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由于经济发展成功,台湾遂晋身亚洲四小龙行列,亦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之后中央政府注意到重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在高雄建设大炼钢厂、大造船厂、大炼油厂等大型重工业基地,亦有外资,中央政府,加上华侨返台的科技资本,因而设立电子科技公司,如台积电、联华电子等也取得成功。[来源请求]
1980年代,中央政府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民间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台湾的个人电脑主板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何时?],中华民国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并于1995年2月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依行政院决议,设置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之后在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学工业园区。为接续“十年经济建设计划”,199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提出的国家建设六年计划,虽只维持了近3年,但也率先开启了中华民国政府财政赤字之大门。此外,2003年,政府提出了新十大建设,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产业的养成。[来源请求]
由于台湾的电子业多为原始设计制造商(ODM),除宏碁一度[何时?]曾为世界第二大电脑品牌、捷安特已成为世界知名高级自行车品牌外,华硕电脑、友讯科技、趋势科技、微星科技、长荣集团等也有快速发展。[来源请求]
根据2023年的统计,台湾是全球第22大经济体[5],早年特色为中小型企业众多,今日的经济结构已经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过半的形势,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大陆“磁吸效应”)的问题。
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伙伴,但在2005年后退居二、三名,中国大陆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对象。2012年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1186.5亿美元(占总额39.3%),进口435.6亿美元(占总额16.1%),顺差750.9亿美元。第二及第三名外贸伙伴则为日本与美国,其中日本为台湾的最大进口国(占总额17.6%)。其他主要贸易国依次还包括新加坡、韩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等。[6]
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还是中国大陆、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主要投资来源,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中国大陆的台商及眷属则有15万人之多。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