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导向时期,又称出口扩张时期,是指中华民国在1961年至1972年期间以扩张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工业化时期。

Thumb
一名台湾佳能员工正在检视产品性能,摄于1971年。
Thumb
正在将塑胶花进行分装打包的员工们,摄于1971年。

沿革

中华民国政府曾在1950年代推动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但是由于国内市场饱和,使得以内销为主要的产业开始面临生产过剩的问题。[1]为解决此一问题,中华民国政府开始采用出口贸易导向政策,增进台湾经济

1960年代美国等先进工业化国家境内工厂因面临工资上涨之压力而纷纷将劳力密集产业外移;尹仲容严家淦技术官僚为吸引外资而决定在人员金融流动尚未完全自由化的限制下采取自由贸易、奖励出口等政策,并借此由出口带动生产

  • 1959年至1960年,中华民国政府实施诸多奖励出口政策办法,并修正其经贸法令和相关制度
  • 1962年,有关当局开始推动品管制度,以藉简化出口检验程序提升整体外销竞争力。
  • 1968年,当局依行政院赋税改革委员会建议修订《奖励投资条例》,以藉奖励资本折旧鼓励公司股票上市

此时,台湾藉上述政策实施成为美国日本之加工制造基地;该二国之投资金额加总即占所有在台投资金额60%左右,并因此导致台湾对于日本产生巨额入超及对美国产生巨额出超。1963年至1996年期间,台湾平均经济成长率超过9%;1960年代后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为止,台湾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之经济成长率。[2][3][4][5][6]

参见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