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北市的商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东区商圈,是位于台湾台北市的商圈,由于台北西区强势崛起,西区的消费成长非常迅速,人潮和商机已经转移到西门町、台北站前商圈和南西商圈[1][2]。该商圈泛指在忠孝东路四段附近以远东SOGO百货、顶好名店城、明曜百货等商场为中心的区域,早年也被称为顶好商圈;范围则在复兴南路以东、光复南路以西、市民大道以南、仁爱路以北。
台北东区商圈 | |
---|---|
概要 | |
类型 | 商圈 |
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区 复兴南路以东、光复南路以西 市民大道以南、仁爱路以北[1] |
营业信息 | |
贩售商品 | 流行服饰、精品百货、餐饮等 |
营业时间 | 10:00~22:00 依各商家而定 |
其他信息 | |
公共交通 | 台北捷运 文湖线 板南线 忠孝复兴站 板南线 忠孝敦化站 |
最近车站 | 捷运忠孝复兴站(复兴南路) 41、74复兴干线、521、685、903 |
网站 | 混东区的Facebook专页 |
由于西门町为主的西区商圈的快速崛起,再加上租金高涨等诸多因素,使东区商圈许多店铺纷纷熄灯歇业,呈现没落的情况[3][4]。
东区商圈并非一开始就是台北市的闹区,在台湾清治时期及台湾日治时期时,此处都还是一片稻田,甚至荒野。但到了1960年代之后至今,随着忠孝东路及台北捷运的陆续兴辟,东区才有如麻雀变凤凰般一跃成为台北市的新兴商业重镇,与发展较早的台北站前商圈、西门町等商圈并驾齐驱[3]。此外,对于喜爱在台北东区逛街的人,社会还曾给这个消费族群起了个名号“东区新人类”。
柯文哲市府上台后,提出“东区门户计划区”的开发计划,台北市“东区”的概念遂扩大为指涉台北市东侧的市区,例如信义商圈、南港等地,不再仅止于东区商圈。在此定义中,“东区”的相对概念为站前商圈、西门町、博爱特区(首都核心区)、南西商圈等地组成的“西区”。
就台北的发展史来看,东区商区成为台北市的商业都心之一,不过是1980年代中叶以后的事情。台湾清治时期台北的开发主要着重于三市街的艋舺、大稻埕及台北城内(即今中华路、中山南路、爱国西路及忠孝西路围起的区块)而已。日本领台时,市区的开发虽然向东扩张,但是大致上止于堀川(今新生南北路)。而今天东区一带,在当时不过是一大片的未开发农地。
1945年日本投降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台北市大致上延续旧有规划,但在1949年底第二次国共内战结束后开始有了转变。由于200余万的中国大陆军民跟随中华民国政府迁来台湾,许多外省移民官僚在台北的中央政府上班,而日本人迁走后留下的房屋及宿舍有限;此后又由于主要的大专院校及工作机会皆在台北市或近郊,造成众多的中台湾、南台湾民众开始北上求学、工作,使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西区开始出现饱和或过度拥挤的现象,加上淡水河阻挡了台北市向西的发展,因此大批的新旧市民开始迁往当时甚少开发的东区。
1967年台北市人口突破100万人,升格为直辖市。当时为配合市政的大幅建设,台北市政府遂开始进行第一期四年工务建设计划,开辟通往郊区的基础交通干道。忠孝东路即为当时往东区修筑的干道,后来成为省道台5线北基公路的重要路段。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以前,忠孝东路四段沿线还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仍是郊区的乡村景观。在1970年代以后忠孝东路三、四段陆续通车后,带动了整个东区的发展,沿线许多商圈兴起,使得东区逐渐取代了当时相对拥挤的西区,而成为台北新兴商业中心。后随着附近信义计划区的开发及台北捷运板南线的完工通车,更加速了东区的蓬勃发展。
此外,主干道以外巷弄中的住宅大楼,也常常将一楼出租给商家开设店铺,形成很有特色的住商混合。由于租金较高,一个店面经常分割成更多的小店铺,形成小商场这种特殊景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