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维铨(英语:Peter Yung,1949年7月),香港电影导演及摄影家。他是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之一,其余现时为知名的同期电影制作人包括蔡继光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等人[2]。翁维铨师承1956年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及1964年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黑白片摄影奖得主黄宗霑,历任大专院校及协会讲师/主任、顾问及委员,是中国民主出版基金发言人[3]、香港电影导演会执行干事、香港艺术发展局电影及媒体艺术顾问、香港国际电影节执行委员、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委员以及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评审委员。其电影风格结合纪录片特色与戏剧。

Quick Facts 翁维铨, 导演 ...
翁维铨
导演
罗马拼音
Yung Wai Chuen
英文名
Peter Yung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籍贯广东潮州潮安
出生1949年7月[1]
职业导演、摄影师
语言粤语英语国语
教育程度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荣誉艺术学士
母校基督教四方福音会深培学校
香港大同中学
儿女1子
亲属父:翁铭坚
出道地点 英属香港
出道日期1973年,​51年前​(1973
活跃年代1973年至今
签名Thumb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Close

背景

早年生活

翁维铨生于香港[1],在八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1][4],其他家人在他出生后从潮安移居香港[1],父亲是身兼潮侨塑胶厂商会会董 / 会长及香港潮州市同乡总会前会长,经营塑胶生意(旺角花园街美东塑胶五金制品公司[5])的商人翁铭坚[6][1]。其中一名兄长翁维钧是美国德州大学神经肿瘤学教授。翁维铨不喜欢读书[1],求学阶段入读多所学校[1],1959年插班入读深水埗西洋菜街基督教四方福音会深培学校小四年级[7],1962年入读香港大同中学[8][9](与已故艺人王锺为同届同学[8]),分别于1967年及1968年中五与中六毕业[10][11][12]。1963年14岁首次坐货船到台湾游玩[4],旅程中拍照记录行程,自此开始接触摄影学[4][1];1966年更因为想获得沙龙摄影奖而喜欢摄影。1968年,他原本计划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报读课程[1],碍于不会说英语而被转介到南加州大学修读英文科1年[1]。1年后正式被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取录[1],修读美术系学士,主修摄影学,副修电影学。1969年于洛杉矶中国城认识著名华裔电影摄影大师黄宗霑[13][1],继而于1970年获设计学院校方安排向对方学师[1][14]。1970年至1971年间曾在越南从事战地记者工作[1],拍摄战争硬照两个月[1]。及至1971年,翁维铨只用了两年零三个月便完成四年制课程[1]

艺术之路

翁维铨于1969年至1971年赴美升学期间已任职助理摄影师[1],替 Tower Records(淘儿唱片)做唱片封套[1]。毕业那年拍摄了一部由黄宗霑资助制作的纪录片《洛城的一天》[15],事缘黄氏年纪老迈[4],所以希望翁维铨代为拍摄[4]。后来翁维铨在黄氏的劝勉下(在外地,机会由人家给予;在香港,机会由自己争取。)[16],于1972年返回香港任职摄影师[1],1973年再次得到黄宗霑赞助举办了首次个人摄影展[6],1974年往后继续举办摄影展[17][18][19][20]。当时翁维铨在艺术界薄有名气,得到建筑师兼艺术家何弢的正面评价[21],1975年起至1982年为止在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1975年至1982年)和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课程部(1975年至1977年)任职[1]西茜凰是他1970年代中期香港中文大学电影创作课的学生[22]。前香港电台助理广播处长施永远则是他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摄影课的学生[23]

同期于1973年,翁维铨参与教学之余,也应美国《Time Life》(时代-生活)邀请到印尼参与由 Brian Blake 执导的纪录片,为期10个月[1]。1974年伙拍影评人兼电影导演金炳兴及摄影师陈乐仪等人开办一个两年制的电影文凭课程[1],教授以超8毫米底片制作影片的方法[1]。同年适逢英国独立电视台联合电视前来香港拍摄关于毒品调查科、金三角罗星汉以及昆沙团伙的纪录片,翁维铨便应邀担任副制片兼摄影师18个月[1]。成品安排于联合电视播放[4]。在该段时期到西环高街租住了一个楼层追踪拍摄国际贩毒[24][1][25],1976年制成纪录片《白粉歌剧》[1]。未几在1976年至1979年、1985年间[26],为英国导演 Adrian Cowell 监制鸦片题材及自然环保纪录片。1979年集资拍成写贩毒内幕的《行规》[25],是为其首部香港电影作品。《行规》上映前一度与香港1970年代的禁毒政策相互抵触,未得到电影检查条例核准,经数度交涉才被批准排期上映[27][28]

自黄宗霑1976年病殁后,翁维铨获赠《骆驼祥子》的部分参考片段。其时黄宗霑早在1948年计划筹拍《骆驼祥子》,终因中国战局动荡而暂时搁置。直到他身故后,翁有意承传其遗愿[25],于1980年拍成纪录片《骆驼祥子》(The Rickshaw Boy,1981)[1]。踏入1980年代,翁维铨于1981年与新艺城签约合作[29][4],制成当年全香港首部以 Golden Panaflex 摄影机拍摄的同步收音电影《再生人[1]。该出电影不但为他带来1982年第19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原著剧本”提名[30],影片还入选1982年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影片(特别放映)。但基于摄制期间牵涉中国内地,台湾政府禁止放映《再生人[31][32]。及后于1984年至1996年,翁维铨自组“翁维铨制作有限公司”(1988年易名“影联制作有限公司”(Oasis Films))筹备电影拍摄事宜。虽然电影被禁,《再生人》于香港放映首3天已录得200万票房[33]

他的电影产量不多,1990年代往后甚少参与电影制作过程,原因出于他明白到制作电影并不能单凭一之力身兼多职[4],需要团体配合才能成事[4],加上个性上不喜欢跟大规模的电影公司打交道或加入他们的团队[4],以致他选择用独立拍制的方式进行创作[4]。而自己不可以创造一个独立的制片制度及包办全部筹备工作的想法亦让他唯有通过集资[4],方可集合足够资金而又能取得较大的自由度[4]。由是《迷城之旅》成为他最后一部执导作品。辗转间,翁维铨于1996年加入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担任监制及制作管理专业课程讲师[4][34],1999年及2006年分别出任电影电视学院监制及制作管理系主任、[35]制作行政系主任[34],至2009年离任[34]

放下教职前,翁维铨同时自2003年起获邀为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36],属艺术教育推选组织成员[37],2005年担任第42届金马奖剧情片类初选评审[38][39]。2009年放下教职后多把时间投放在摄影方面[4]。翁氏曾获多个国内外著名艺术文化机构赞助举办逾7次个人展览。其中5本摄影集中,《总站・终结》于2000年被香港的博物馆收为藏品。另一摄影作品于2021年被香港国际摄影节主办方收录在首辑香港影像珍藏“Hong Kong Portfolio”当中[40],其余9人分别为陈的、朱德华、冯汉纪、何藩、高志强、黄楚乔、梁家泰、夏永康以及余伟建[41]。此前于2015年12月,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迷走四方──翁维铨的电影与摄影》一书,以记录其成长及电影与摄影创作历程[1]

现时,翁维铨仍间中举办摄影展览,例如2021年9月于香港大会堂举办“天、地、人”摄影作品展[4]

个人生活

翁维铨已婚[42],育有1名儿子[43][44]

作品列表

执导电影
  • 1971年 洛城的一天(One Day in Locke)
  • 1979年 行规
  • 1981年 再生人
  • 1981年 骆驼祥子[45](The Rickshaw Boy)
  • 1982年 荒漠人
  • 1984年 三文治
  • 1987年 金三角鸦片军阀揭秘(与英国导演 Adrian Cowell 合作)[46]
  • 1989年 迷城之旅
编剧
  • 1979年 行规
  • 1981年 再生人
  • 1982年 荒漠人
  • 1984年 三文治
其他幕后制作
  • 1971年 洛城的一天(监制、摄影)
  • 1976年 白粉歌剧(制片)
  • 1979年 行规(摄影)
  • 1982年 荒漠人(监制、摄影)
  • 1984年 三文治(监制)
  • 1987年 金三角鸦片军阀揭秘(监制)
  • 1989年 迷城之旅(监制、摄影)
  • 2005年 B420(监制)
演出
作品集
  • 1980年 《总站・终结》
  • 1986年 《新疆:丝路上的中国情》
  • 1989年 《秋水图意》
  • 1997年 《市集:古丝路上维吾尔族的生活贸易》
  • 2000年 《吴哥:中国古藉探讨的高棉人》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