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祇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祇难,梵名Vighna,意译为“障碍”[1](那体慧认为原语可能是Vijita-nanda,而非Vighna),生卒年不详,天竺人。

生平

维祇难全家累世信奉拜火教,不信佛法。当时有一个比丘,因为远行关系,路过其家,想要借住一宿,因为信仰不同,于是维祇难一家让比丘露宿外头。比丘为了教化维祇难,所以施展密法,让维祇难家中所供之火无因自熄。因此,维祇难全家才舍弃了原先的拜火信仰,皈依于佛教[2]。自此舍弃本来所学,改学佛教三藏义理,尤其擅于《四阿含经[3]

孙吴孙权黄武三年(224年),维祇难和同伴竺律炎[4],从西域来到中国,在江左的武昌郡(今鄂州市)落脚。

贡献

维祇难至中国时带来了“昙钵经”,即《法句经》的梵文本,并译出汉文本,共两卷。译经过程,由于和竺律炎两人对华语尚未熟悉,所以翻译的重点在于不失经句义理,语言呈现质朴特色[5]。后学沙门法立法巨才又重翻,共有五卷[6]。维祇难除了译出《法句经》外,所译经典尚有《阿差末经》四卷(今阙),竺律炎则译出《摩登伽经》(三卷)、《梵志经》(一卷))、《佛医经》(一卷)、《三摩竭经》(一卷)[7]

当时由于佛教在中国仍处传播阶段,经典、戒律都有待进一步的弘扬。以戒法来说,中国戒律的起点,虽有昙柯迦罗三藏译出了《僧祇戒本》,为佛教徒应持守的戒律做出了具体简扼的原则,但仍不够。在从僧传纪录中,我们可以见到维祇难等人,皆传律义,对佛教戒律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