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冉(前335—前266),
穰侯 魏冉 大将军→丞相 | |
---|---|
本名 | 姓:芈 氏:魏 名:冉 |
出生 | 前335年 魏国 |
逝世 | 前266年 陶邑 |
墓地 | 陶邑 |
国籍 | 秦国 |
别名 | 魏焻,魏厓 |
活跃时期 | 战国 |
知名于 | 秦昭襄王舅舅 |
秦武王23岁因举鼎负伤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推荐白起,加上自己的战功,多次战胜魏国与赵国等,得到很多赏赐,比王室更富有。穰侯魏冉、宛侯公子芾、邓侯公子悝和华侯芈戎等四大列侯掌控秦政,并称“四贵”。
范
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芈八子)同母异父的弟弟,其先世是楚国人,姓芈[1]。
秦武王死后无子,所以立武王异母弟弟嬴稷(拼音:jì,注音:ㄐㄧˋ)为国君,即秦昭王。待到昭王即位,昭王之母芈八子才称为宣太后。宣太后并非武王的生母(惠文后)。宣太后有二弟:她的异父长弟为魏冉;她的同父弟弟叫芈戎(即华阳君)。昭王还有二弟:高陵君和泾阳君。诸多人中,魏冉最为贤能,从惠王、武王时即已任职掌权。武王死后,诸多王子争相继承王位,只有魏冉有实力,并拥立昭王。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秦武王之前,秦国军功爵位有二十级,称二十等爵,却并没有“将军”的爵位封号。直到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开始设置武官的最高职 :“将军”),成为秦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将军 [2]。卫戍咸阳。他曾经平定了武王之母惠文后,拥立的季君公子壮诸多大臣叛乱,并将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王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遭到诛灭,魏冉的声威也因此一时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尚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魏冉执掌大权[3]。
昭王七年(前300年),
秦昭王要诛杀吕礼时,吕礼逃到齐国。昭王十四年(前293年),魏冉推举白起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韩魏联军,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第二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此后,魏冉托病免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6]。第二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赐封魏冉于穰邑(今河南邓州)、陶邑(今山东定陶),称穰侯[7][8]。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军进攻魏国。魏国被迫献出黄河以东四百里的土地[9]。一年后,秦国又占领了魏国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10]。昭王十九年(前288年),由魏冉操持,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一个多月后,齐、秦两国国君取消帝号,仍旧称王[11]。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第六年被免职。免职后二年,第三次再任秦国丞相。四年后,他派白起攻取了楚国郢都,秦国设置为南郡,赐白起为武安君。白起,为穰侯所举荐的将军,两人私交甚好。当时穰侯自己的财富也已超过了国君[12]。
昭王三十二年(前275年),穰侯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魏将芒卯战败而逃,进入北宅,随即围攻大梁。魏国大夫须贾劝说穰侯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说:‘从前梁惠王攻打赵国,取得了三梁,拿下邯郸;而赵王虽然战败也不肯割地,后来邯郸终于被赵国收复。齐国攻打卫国,拿下了国都,杀死了子良;而卫人即使受辱也决不割地,后来重获失去的国都。卫、赵两国之所以国家完整,军队强劲,土地不被诸侯兼并,是因他们能够忍受苦难,爱惜每寸土地。宋国、中山国屡遭进犯又屡次割地,结果国家随即灭亡。我认为卫国、赵国值得效法,而宋国、中山国则当引以为戒。秦国是个贪婪无厌,凶恶暴戾的国家,切勿亲近。它蚕食魏国,吞尽原属晋国之地,战胜暴鸢,割取八个县之多,土地来不及全部并入,可是军队又耀武扬威地出动了。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非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多要割地。大王切勿接受秦国要求。现若大王背弃楚国、赵国而与秦国讲和,楚、赵两国必定怨恨而背离大王,而与大王争相示好秦国,秦国必定接受它们做法。秦国挟制楚、赵两国的军队再攻魏都,那么魏国不会亡国的。望大王一定不要讲和。大王若求和,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质作保;不然,必定上当受骗。’这是我在魏国所听到的,希望您据此来考虑是否围攻大梁。《周书》上说‘惟命不于常’,这就是说天赐的幸运无法屡次获得。秦国战胜暴鸢,割取八县,并非兵力精良,也非计谋高超巧妙,而主要来自运气。现秦国又打败了芒卯,兵入北宅,进而围攻大梁,如果把获得上天的眷顾视为常态,非聪明的人所想。据我所知,魏国已调集全部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似乎不少于三十万人。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死而复生,也难以攻下。后有楚、赵联军,要登七丈高的城垣,与三十万大军对垒,而且志在必得,我认为自古至今不曾有过。攻而不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却定要丧失,那就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正犹疑未决,希望您抓住楚、赵援军尚未到达大梁的时机,赶快以少割土地来收服魏国。魏国正当犹疑之际,会以少割土地换取大梁解围的对策,那么您的愿望就会实现了。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抢先与秦国媾和,必然会大为恼火,必定争着讨好秦国,合纵即可因此瓦解,您随后即可从容个个击破。况且,获取土地并非仅通过军事,割取了原来的晋国土地,秦军不必攻坚,魏国就会乖乖地献出绛、安邑两城。此后您打开了河西、河东两条通道,原来宋国的土地也将被秦国所有,随即卫国必会献出单父。秦军不动兵卒,而您却能控制全面局势,有什么无法索取、无法成功呢!希望您仔细考虑是否围攻大梁,不要冒险。”穰侯赞同,于是停止攻梁,解围而去[13][14]。
第二年,魏国背离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秦王派穰侯再次攻打魏国,斩敌四万人,魏将暴鸢(拼音:yuān,注音:ㄩㄢ)战败而逃,秦国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穰侯又增加了封邑[15]。
第三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韩、魏三军,在华阳城下,大败芒卯,斩敌十万人,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接着又把观津还给了赵国,并且给赵国增加兵力,让赵国攻打齐国。齐襄王惧怕被伐,让苏代替齐国暗地里送给穰侯书信,称:“我听来往传说‘秦国将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我私下一定对我们国君说‘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一定不会这么做’。因为韩、赵、魏三国友好结盟,这是秦国的深仇大敌。它们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尽管有上百次的背弃、相骗,但都不算是背信弃义,一旦它们对外、均是互信不疑。赵国战胜齐国,会使赵国强盛。而赵国才是秦国所仇视的大敌,此举显然对秦国不利,这是第一点。秦国的谋臣一定会说‘打败齐国,先削弱三晋和楚国的力量,然后再战而胜之’。其实,齐国已是势单力薄,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如同用强弓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如何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这是第二点。秦国若出兵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信秦国;若出兵多,就会让三晋和楚国担忧将被秦国控制。齐国惧怕被伐,不会投靠秦国,而必定投靠三晋和楚国。这是第三点。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诱三晋和楚国,而三晋和楚国派兵进驻加以扼守,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敌。这是第四点。这种做法就是让三晋和楚国借秦国之力谋取齐国,拿齐国之地对付秦国,怎么三晋、楚国如此聪明而秦国、齐国如此愚蠢?这是第五点。因此,秦国取得安邑,并治理好它,自然没有祸患了。因为秦国占据了安邑,韩国必定无法控制上党了。夺取天下的中心区域,与出兵却担忧不能返回,两者相比,哪个有利?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才说秦国精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肯定不会给赵国四万士兵让他攻打齐国了。”穰侯看后赞同,带兵撤退返回秦国[16][17]。
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当时相国穰侯与客卿灶商议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此时魏国人范睢(自称张禄先生),讥笑穰侯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机劝说秦昭王阻止,昭王赞同范睢主张[18]。范睢进一步向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穰侯在外事上专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比王室还富有[19]。昭王41年(公元前266年)时秦昭王醒悟,让宣太后退居后宫,免掉穰侯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各自封地。穰侯离开关卡时,辎重有上千多辆车乘[20][21]。
穰侯死于陶邑,并葬在那里。之后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22]。
司马迁对魏冉有高度评价,在《史记》中称赞道,“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曾经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属穰侯功劳。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范雎)说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乃至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呢!”[23]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