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寺石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德寺为土地祠,位于溪湖镇东溪里巫厝庄内,邻近高速公路员林交流道,于光绪年间建立[1]。台湾日治时期,溪湖糖厂附近筑五分铁路时,在东溪里的小山仑出土一对石鹅[1][2][3]。石鹅材质为花岗岩,一只较瘦,另一只较肥,居民认为是公母对[1]。该地区地名也与此史迹有关系,如当地的池塘名为“石鹅湖”,路命名为“石鹅路”、“石鹅巷”等[3]。原先出土后被丢在福德寺庙附近,母鹅头部还被敲打断裂,福德寺改建时才修复并被供奉在庙前[4]。
日治时期,附近农民为避免负担增加,因此将田地所有权登记给此庙,由庙方管理人杨金理作为管理人[5]。1986年福德寺因韦恩台风受损,民众再聚资整建[2]。
这对造形奇特、表情古朴的石鹅,曾引起台湾省文献会主委简荣聪的兴趣,并表示这是全台湾唯一安置石鹅的寺庙[3]。他在1992年3月曾到此拜访[2]。镇公所也推荐巫厝石鹅、溪湖霖肇宫都有观光价值[6]。
对于石鹅由来的原因,当地有不同传说故事。
关于为何在土地祠摆设石鹅,有居民说此地曾有野鹅侵害附近农作物,望借土地公来镇守鹅群[2][3]。或说是驱除野鹤[7]、蛇[3]。传说土地祠摆设后,当年每当月圆时分,石鹅就会发出光芒,让附近民众啧啧称奇[1]。
一说此地早期到处是沼泽湖泊,常有毒蛇出没伤害人畜。因传说鹅粪可防蛇,所以民众养鹅,还在蛇出没最频繁的大土墩上摆设了一对石鹅镇蛇。[1]
早期溪湖镇巫厝庄浊水沟以西的居民以泉州人居多,由于浊水沟以东的客家人拥有蛇穴,属风水好地理,农作物丰收,引起泉州人眼红,于是从唐山运来石鹅,以鹅屁股朝西埋于土里,象征鹅屎让蛇肚烂掉,借以破坏蛇穴。[3]
亦有一说是溪湖四块厝的泉州人择取风水上的蛇穴,开蛇嘴对巫厝庄的漳州人(巫厝为漳州客家人及闽南人混居之聚落)投放杀气,巫厝庄的漳州人听从地理师的建议,雕刻公、母石鹅一对,以鹅粪便吓退蛇类,并将石鹅埋在旧五分车头附近,从此地方才平静[4]。
溪湖东溪里以东的客家人常与以西的闽南人械斗。传说有一次元宵节深夜,客家人想趁机偷袭东溪里的闽南人,但潜行的声响惊动池塘的鹅群。闽南人发觉持械击败客家人后,将此次战果归功于鹅的帮助,因此才用一对石鹅以资纪念。[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