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吸附分子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CAM, 又称为表面抗原分化簇-56 CD56) 是一种同类亲和性的吸附蛋白,换言之同样在细胞膜上表现这种糖蛋白的细胞倾向于相互黏附。这类细胞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骨骼肌细胞与自然杀手细胞。现有证据显示 NCAM 在细胞间的吸附[1]、神经元突触形成(包含树突与轴突)、神经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于是亦同大脑学习与记忆形成功能相关。

Quick Facts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神经元黏附分子1, 有效结构 ...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神经元黏附分子1
PDB rendering based on 1epf.
有效结构
PDB 直系同源检索:PDBe, RCSB
标识
代号 NCAM1; CD56; MSK39; NCAM
扩展标识 遗传学116930 鼠基因97281 同源基因40754 GeneCards: NCAM1 Gene
EC编号 2.7.11.1
RNA表达模式
更多表达数据
直系同源体
物种 人类 小鼠
Entrez 4684 17967
Ensembl ENSG00000149294 ENSMUSG00000039542
UniProt P13591 P13595
mRNA序列 NM_000615 NM_001081445
蛋白序列 NP_000606 NP_001074914
基因位置 Chr 11:
112.83 – 113.15 Mb
Chr 9:
49.5 – 49.8 Mb
PubMed查询 [1] [2]
Close

型态、结构域(domains)与同类亲合性(homophilic)

NCAM 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IgSF)中的一类糖蛋白。在转译过程中NCAM的编码mRNA透过可变剪接(alternatve splicing)的机制,被裁切成(从中切除并依序黏起,一般并不调换顺序或重组,故类似电影剪接胶卷之过程)至少27种同位形(isoforms),提供NCAM分子丰富之多型性。[2]

三种主要的NCAM同位形,它们之间差别仅在于处于细胞质一端的结构域不同(cytoplasmic domain):

  • NCAM-120kDa(无胞内结构域,由糖磷脂酰肌醇 (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在细胞外表面)
  • NCAM-140kDa(胞内结构域较短)
  • NCAM-180kDa(胞内结构域较长)

NCAM位于细胞外的部分包含五个类免疫球蛋白结构域(Ig domains),以及两个III型纤维黏接蛋白(fibronectin-III, FNIII)结构域。Ig-like domains 与同类亲和性有关,FNIII domains 则和神经突触的生长与外延有关。

NCAM分子的同类亲合特性有两种结合方式,分别是相对(trans)与相邻(cis),目前对于NCAM的分子机构是怎样使两种组态都能具有亲和性(同时又具有专一性)只有初步的结论,已被提出的一个模型[3]说明当两者以trans位互相结合时,五个Ig domains以反向平行的方式(54321对12345)结合,或者只使用前端的IgI, IgII 互相结合(如小指头打勾状);当以cis位结合时只牵涉到IgI对III,或IgI对II的结合,但多对NCAM分子之间却可以形成多聚复合体藉以稳定结合。两种结合方式的NCAM分子都可以发出促进之信号,以利前述之神经元突触生长。

次要外显子

给予NCAM另一层次复杂性的,是所谓的次要外显子,在前述的RNA剪接过程中会被加入,因而出现在最后表现的蛋白中以改变其特性:

  • VASE (VAriable domain Spliced Exon 可变结构域切割外显子) 被认为与抑制前述神经元突触诱生作用有关。
  • MSD (Muscle Specific Domain 骨骼肌特异结构域) 被认为与骨骼肌原母细胞之融合有关 [4]

MSD外显子之产物,在骨骼肌处出现在全部三种(前述的)同位形当中,于是使这些蛋白亚型的分子量高于不表现MSD者,于是对应到 的是 NCAM-125, NCAM-145, 和 NCAM-185同位形。但最常见的是 NCAM-125。[4]

转译后修饰

主要是在IgV Domains上加上多聚唾液酸英语polysialic acid(polysialic acid,PSA),这种修饰被认为会削除NCAM的同类亲合活性,于是可能在细胞的迁移(migration)与侵入(invasion)扮演重要角色。 多聚唾液酸修饰已证明对学习与记忆的形成有至关重大的影响--使用内神经氨酸苷酶英语Endo-alpha-sialidase(endoneuraminidase,EndoN)移除海马回处神经元NCAM分子上的修饰后,长期增益性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与长期抑势作用(Long-term depression, LTD)的形成都受到显著损害。[5][6][7]

功能

NCAM 引发突触生长被认为是借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并触发 p59Fyn讯息路径。

病理

解剖病理学领域,病理学家使用CD56(NCAM)作为特定肿瘤型态之标记。经免疫组织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后显现者包含:

Anti-NCAM 疗法

NCAM 曾被用于实验性的癌症免疫治疗的标靶分子,并使用放射性免疫结合物 123J-UJ13a or 131J-UJ13a 成功的在儿童身上定位了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癌(neuroblastoma)。

在两项临床试验中,罹患小细胞肺癌之患者被给予抗-NCAM之免疫毒性蛋白huN901-DM1,而得到接受范围以内的毒性与可观察到的临床反应。[8]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